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地平跷

2015-02-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1
转发:0
评论:0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地平跷,    地平跷产生于顺平县,流传遍及满城、望都等邻近诸县,是一载歌载舞的广场艺术

    地平跷产生于顺平县,流传遍及满城、望都等邻近诸县,是一载歌载舞的广场艺术。它源于“寸跷”(即脚踩矮跷),经老艺人翼连三、邓金河等人长期实践,于抗日战争时期,放弃踩跷而改为双脚着地而舞,将踩跷时自然显现的颠、颤化为有意识运用的舞蹈韵律,并且根据不同行当的身份、年龄,创造出符合其个性的多种颠、颤步 法,但仍保持踩跷动律、神韵,从而构成地平跷的艺术基本风格。

    地平跷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既可沿袭寸跷的传统形式反映旧时风貌,又可以崭新的形式表现时代生活。其传统表演形式有二:在进行中表演时叫做“踩街”,以红火、整齐为准;在固定场地表演时叫做“打场”,以歌舞并重为特点,并加入一些情节表演。

    地平跷在表现传统形式时,一般由8至10人组成一个舞队。其中“老追” 1人、“老坐子” 1人、“挑趟” 2人、“姑娘”4至6人。老追扮如方中丑,执蝇帚或布掸子,是舞队的喜剧角色。老坐子扮如青衣或彩旦,端庄中含泼辣,与老追为一对,在场上表演双人舞。挑趟扮如短打武生,执霸王鞭,勇武矫健,潇洒飘逸。姑娘均扮如花旦,左手执绢,右手执扇,矫健欢快,翩翩起舞。“地平跷”旧时为男扮女,现在已变为少女的集体舞,并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河北最具特色的四大舞种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地平跷
地平跷产生于顺平县,流传遍及满城、望都等邻近诸县,是一载歌载舞的广场艺术。它源于“寸跷”(即脚踩矮跷),经老艺人翼连三、邓金河等人长期实践,于抗日战争时期,放弃踩跷而改为双脚着地而舞,将踩跷时自然显现的颠、颤化为有意识运用的舞蹈韵律,并且根据不同行当的身份、年龄,创造出符合其个性的多种颠、颤步法,但仍保持踩跷动律、神韵,从而构成地平跷的艺术基本风格。地平跷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既可沿袭寸跷的传统形式反映旧时风貌,又可以崭新的形式表现时代生活。其传统表演形式有二:在进行中表演时叫做“踩街”,以红火、整齐为准;在固定场地表演时叫做“打场”,以歌舞并重为特点,并加入一些情节表演。地平跷在表现传统形式时,一般由8至10人组成一个舞队。其中“老追”1人、“老坐子”1人、“挑趟”2人、“姑娘”4至6人。老追扮如方中丑,执蝇帚或布掸子,是舞队的喜剧角色。老坐子扮如青衣或彩旦,端庄中含泼辣,与老追为一对,在场...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高跷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山西省内各地的高跷高度不一,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绛等县,高跷的高度达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时,高跷以四尺左右的高度为多见。高跷在山西的延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浮山县的武高跷,头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戏曲人物居中,最后由丑汉压阵。表演首先扭各种场图,然后表演“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等各种难度大的动作。垣曲县境内的胡村一带,高跷主要是表演特技。这里的高跷表演,不但有盍...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平调
平调系由豫北之怀梆演变而来。所谓怀梆,即早时候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所流传的梆子戏。相传百余年前,有曹、白两姓艺人,将怀调传入武安,后经当地语言、语音及民间歌舞的影响,遂演变为今之平调。它的传统剧目约200余出。具有代表性者如《两狼山》、《三进帐》、《铡赵王》、《盘坡》、《董家岭》、《雷振海征北》、《拔桩》、《白玉环》、《李刚打朝入《收秦三》、《赶秦三》、《三连配》等。建国后,也上演了一些现代剧目,如《白毛女》、《三里湾》、《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近年创作的《相亲记》,参加中央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演出时,曾获演出三等奖。平调音乐属于梆子系统的板腔体。唱腔板式主要慢板、二八板、截板、散板以及二回头、倒三梆、一串玲等。平调的表演行当,较落子齐全,旦行有青衣、花旦、彩旦,生行有红生(俗称红脸)、小生、老生、配生(不抹红脸的靠架生),净行有大脸(黑脸)、二脸(二黑脸)、打杂...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歌曲,是劳动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我省的山歌,有的地方叫“烂席片”,也有的叫“爬山调”、“信天游”,主要流行于张家口地区张北至承德地区围场一线和靠近太行山的阜平、涞源、平山、井陉、元氏、武安、涉县及高原地带,与晋西北的“小曲”、内蒙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等姊妹山歌在词曲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山歌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传统的山歌表达男女爱情和离人思乡的为多。如张家口地区普遍流行的山歌《放牛》、《烂席片》。也有相当多的山歌,倾诉着劳动人民在旧社会中深受封建压迫之苦。如尚义山歌《南山坡高来北山坡低》、张家口的《爬山调》等。由于山歌的歌词结构大都比较短小,一般由上、下两名的多段歌词构成,与歌词结构相适应的山歌曲式,一般为单乐段结构的分节歌。每段由上、下两个对称的乐名组成,上名大多结束在调式音阶的五级或四级音上,或停在高八度、低八度的...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小调
小调,也称小曲。这是河北地区流传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民歌形式。小调的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就必然要求小调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多样化。有相当多的小调,由于民间职业艺人的传唱,经他们的加工,在艺术上有较大的提高。我省著名艺人周树堂演唱的《茉莉花》、《放风筝》、《送哥哥进城》、曹玉俭演唱的《绣灯笼》、《合钵》、《茉莉花》以及永年小曲《四辈和玉妹》等为数甚多的反映爱情生活的小调民歌,经长期传唱,千百次精雕细刻,它的旋律多装饰,一字多间,拖腔、衬腔也较多,曲调优美、华丽、精致、细腻,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晋县盲艺人苑振发演唱的《反对花》、景县冯景祥等演唱的《大逛灯》等一类曲调欢快、节奏明朗的小调,经过了千锤百炼,在演唱上作了细致的艺术处理,特别是《反对花》,演唱者把十二段歌词分成小组,用三种速度演唱,从中速,稍快,到小快板,造成高潮,加上富有特色的“嘚儿”的衬词串插,气氛非常热烈、红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