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努尔哈赤临死前为什么让儿子制造红衣大炮?

2016-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6
转发:0
评论:0
努尔哈赤临死前为什么让儿子制造红衣大炮?,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努尔哈赤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1626年初,努尔哈赤统帅十余万大军进攻宁远城,明朝大将袁崇焕带兵坚守宁远。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后金士兵死伤无数,大败而归,努尔哈赤也受了伤,而宁远城依然固若金汤,巍然屹立。在寒风中,努尔哈赤眺望着暮色中的宁远城,长叹一声,率领残兵败将撤回了沈阳。

  回到沈阳,检点军士,丧失数千,努尔哈赤不禁叹息道:“我自二十五岁起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不料今日攻一小小宁远城,遇到这袁蛮子,偏吃了一场大亏,可恨可恼!”众贝勒虽百般劝慰,无奈这满洲太祖争强好胜,对这生平未有的失利难以接受。古语道:“忧劳所以致疾。”努尔哈赤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更加耐不起忧劳,遂恹恹成疾,最终患上了一种毒疮——痈疽症。他疼痛难忍,寝食难安,身体一天一天衰弱下去。

  皇太极等众兄弟几次找来大夫们谈话,甚至好几次出言责骂,威吓道:“大汗乃一国之尊,你们若治不好大汗的病,还有什么面目继续行医?”但众皇子的忧急气愤于事无补,群医束手的情形也并非施加压力就能改善。后宫的嫔妃们都整日整夜地烧香焚纸,求神祈祷,当然也不会收到功效。

  唯独努尔哈赤本人仿佛大彻大悟似的,极其平静地面对自己的疾病。这时他平常已不甚言语,但当大夫们跪在他面前发抖的时候,他命人传话给众贝勒:“大夫们已经尽力,不可怪罪他们!”在努尔哈赤的潜意识里,他真正的不治之症是衰老,是生命急速地枯萎,是精神倦息不振而濒临死亡。以往,他从精神到肉体都充满了战斗力,面对困难,无所惧怕,面对敌人,勇往直前。然而自从宁远失败后,他的这种精神再也无法振奋,无法提升。他生平第一次向它举起了投降的白旗。

  7月22日,承受着重大压力的大夫们终于想出了医治办法:清河的汤泉祛百病,也许会收奇效。于是,在“唯一的希望”中,努尔哈赤乘船由水路到达了清河。然而清河温泉的疗效对努尔哈赤的痈疽不起作用,他的病情日趋严重,毒疮处已经开始流脓流血。随侍在努尔哈赤身边的四大贝勒不得不面对现实,果断决定速回沈阳。

  此时的努尔哈赤连坐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他俯卧于铺着黄锦缎的担架上,由四大贝勒亲手抬上船,沿太子河而下,转浑河返回沈阳。登船之前,努尔哈赤的神志还尚清醒,他问皇太极:“多久能到沈阳?”皇太极说:“水陆便捷,只需五天!”过了一会儿,他又对皇太极说:“回去之后抓紧铸造红衣大炮!”皇太极知道这是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于是应承道:“父汗放心,孩儿会尽早铸成红衣大炮,再恭请父汗统兵直取北京。”皇太极一边说着,一边止不住地流泪。努尔哈赤俯卧着,没有看皇太极的脸,听到他的回答,心中的豪气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很好,伐明大业,一定要完成!”但是说完这话就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皇太极低头一看,才知父汗已经昏睡过去。此后,努尔哈赤便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再也没有说话。即使清醒的时候,也是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8月11日,这支被悲哀笼罩着的船队,走到沈阳以东四十里处的爱鸡堡时,由于流血过多,这位后金国的汉主随着那西下的夕阳一起,走完了人生之路,终年六十八岁。

  秋风萧瑟,黄叶飘零,天低云重,风雨凄凄。在昏暗的夜幕下,载着努尔哈赤的梦想的大船回到了沈阳。代善领着众兄弟贵泣在浑河岸上,虔诚地迎接努尔哈赤的遗体,连夜运回了沈阳那座幽深的王宫里。

  次日,大贝勒代善等承父遗命,奉皇太极即位,改元天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红衣大炮是用泥模而不是铁模?铸造的炮管有什么危险
红衣大炮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便顺理成章的成为战争的主力。跟过去中国传统的火炮相比,这种从西洋国家传入的武器,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明朝以后,清朝依然沿用红衣大炮,并且开始大量配备。仅仅是康熙一朝,就制造了900多门火炮,工部下设的火药厂,每年可以生产火药50多万斤。可见当时火炮的普遍使用。在康熙二十八年制造的61门武成永固大将军红衣大炮,无论是体型、造型,都达到顶峰状态。清朝更是凭借红衣大炮,平定三藩,稳定边疆。但是,在康熙以后,清朝对于枪炮的研发,便不再这么重视。虽然军队中枪炮数量提高很多,但在研发新武器上,处于停滞状态。从雍正年间开始,清朝开始提倡弓马射箭。对于火炮的发展来说,这种观念成为一种阻碍。而且,那些顶尖人才,根本不会投身研发新武器,而会埋首于四书五经中,考取功名。所以,红衣大炮一直处于最初的仿制阶段,并没有特别大的突破。乾隆年间,朝廷曾颁布了《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里面记载...
· 康熙的师父南怀仁发明了红衣大炮为何一直不用
如果说法国人白晋是全方位且直接地赞美了康熙大帝,那么南怀仁、张诚、洪约翰等则是通过他们亲身经历的细小之事,从不同侧面描摹了康熙大帝。比利时人南怀仁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他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深受康熙大帝的宠信。1682年,在康熙巡视东北时,南怀仁随同巡行,并写下《鞑靼旅行记》。在这篇旅行记中,他除了记载辽东地区的风貌、途中的狩猎活动以及康熙祭拜长白山外,还记述康熙大帝是如何亲民的。网络配图南怀仁写道,他亲切的接近百姓,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就像在北京的惯例一样,他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为他们的皇帝是从天而降的,他们的目光中充满异常的喜悦……对他们来说,皇帝亲临此地是从不曾有过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兴于臣民们赤诚的感情流露,他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让百姓们靠近,以此向臣民们展示祖先传下来的质朴精神。骁勇善射法国人热比雍,汉名张诚,与白晋同时在...
· 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的红夷大炮打死的吗?
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郁愤而死,还是因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病死说出自《清史稿》,据记载,十一年。秋七月,上不豫,幸清河汤泉。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庚戌,至爱鸡堡,上崩,入宫发丧。重伤致死说出自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据该书记载,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受了“重伤”,并由于宁远兵败,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悒悒不自得。在肉体和精神受到双重创伤的情况下,这位沙场老将终于郁郁而终。网络配图其实,大鹏觉得努尔哈赤绝对不是袁崇焕的大炮打成重伤,而后气死的。理由有三:其一、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是在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身死,其间八个多月。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八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进攻宁远,以复前仇。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
· 努尔哈赤被大炮弹炸死真相:其实是死于毒疽
清太祖努尔哈赤被大炮弹炸死真相:努尔哈赤之死在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据考证他不是死于炮伤,而是死于毒疽。网络配图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25岁时,为报父、祖之仇,以十三副先人遗甲起兵,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58岁时建立了女真少数民族政权——后金。60岁时正式开始向明朝宣战。短短八九年间,明朝在辽东辽西的军事重镇大都落入后金军队之手。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八旗铁骑所向披靡,一路南下,马鞭几乎指到了山海关。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明朝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败之,兵退盛京(沈阳),同年八月二十日死,有人说他是在宁远之战中炮重伤而亡。网络配图从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八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进攻宁远,以...
· 山东一废品站发现康熙年间红衣大炮,古人是怎么处理垃圾的?
近日,在山东的一个废品收购站,发现了疑似文物的大炮。经专家鉴定,两门红衣大炮属真品,皆是康熙八年的文物。这次文物在垃圾站被发现反映着多数民众可能并不认识文物,所以多当做垃圾处理了,好在这个大炮被发现了。我们现在有专门处理垃圾的地方,可回收,可集中焚烧处理等。那古代是怎样处理垃圾的呢?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吧。最近几年垃圾回收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更有某些地区的垃圾分类细致到民众不知道怎么分。我们现在工业生产发达,所以产生的垃圾也比较多、种类也杂。那可能有人疑惑,古代能有什么垃圾呢?图源网络其实古代的垃圾也不少。在古代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古人就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矿石、木材等堆积在一起就成了很庞大的垃圾。再者,封建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垃圾和污水也随之产生。因着这些个垃圾,古代朝廷从殷商时期就要相关的法规了,只不过那时的法规主要是针对连丢垃圾的人。据《韩非子》记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