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没有普通话,官员说地方话皇帝听得懂吗?

2016-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0
转发:0
评论:0
古代没有普通话,官员说地方话皇帝听得懂吗?,古代虽然没有普通话,但是多数朝代都会确立一种官话。就是大家在一块讨论问题的时

  古代虽然没有普通话,但是多数朝代都会确立一种官话。就是大家在一块讨论问题的时候,用一种话,不就都能听懂了吗?

  最早的官话出现在周朝。周朝定都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官方语言是如今河洛一带的方言。但是各地的官员又不是河洛人,不会说河洛方言啊,所以还产生了一种从事翻译的官职名为“象胥”。每隔几年各地的象胥都要到都城学习官话,学会了回去教各地的官员。

  到了清代的时候,北京官话成为了主流。但是各地的官员还是有不少人不会说官话,许多地方官员在高级官员的引见下,觐见皇帝。和皇帝交谈的时候却满嘴方言,加上说的快一点简直就是轰炸,皇上听不懂也是非常苦恼。这个大家其实可以理解,平时大家和兄弟朋友在一块的时候也不会说普通话,都说家乡话,不然显得生疏。

  1728年,雍正就曾经抱怨福建、广东官员说的话他根本听不懂,非常烦恼,他的原话如下。

  意思是福建、广东官员在介绍自己、向他陈述问题的时候,还有家乡口音,他也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如果这个问题不处理的话,中间传话人添油加醋,会耽误大事。

  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雍正开展了一场推广普通话(就是当时的北京官话)的运动。朝廷设立了一个机构叫“正音书馆”,就是专门普及官话的。朝廷的通知下来后,福建、两广等地的各个府州县,都成立了正音书院,就是专门教官话的。

  除此之外,还规定读书人要想参加科举考试,要想做官,必须要学会官话,学不好禁止考取秀才。

  虽然看起来做了不少事,但却没什么效果,后来渐渐就取缔了。到戊戌变法的时候,梁启超觐见光绪,皇帝仍然被这个问题困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也有“普通话”:古代普通话是什么呢?
近日,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普通话研究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区别于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中国古代也有着独特的标准音。官话是最早的“普通话”么?网络配图汉语方言纷繁复杂,自古已然。慎在《说文解字》里就说过:“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根据西汉扬雄所著《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的记载,汉初的方言大致已有十来种。方言太多,还差别很大,于是人们需要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可以交流的语言。这就出现了所谓的“通语”,即通用的语言。扬雄的《方言》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与方言对应。不过,这种通用的语言实际比“通语”这个概念要早得多,各个历史时期通语的具体称谓也不一样。夏商周时期的通语叫什么指什么,现在已不可考。先秦时期的通语叫“雅言”,《论语·述而第七》里说:“子所雅言,《诗》、《书》、《礼》,皆雅言也。”不过,这里所说的雅言,更多的可能是指一种书面语。到了秦汉时期,多...
· 揭秘古代各朝“普通话”:古代普通话是什么
官话是最早的“普通话”么?汉语方言纷繁复杂,自古已然。慎在《说文解字》里就说过:“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根据西汉扬雄所著《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的记载,汉初的方言大致已有十来种。方言太多,还差别很大,于是人们需要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可以交流的语言。这就出现了所谓的“通语”,即通用的语言。扬雄的《方言》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与方言对应。不过,这种通用的语言实际比“通语”这个概念要早得多,各个历史时期通语的具体称谓也不一样。夏商周时期的通语叫什么指什么,现在已不可考。先秦时期的通语叫“雅言”,《论语·述而第七》里说:“子所雅言,《诗》、《书》、《礼》,皆雅言也。”不过,这里所说的雅言,更多的可能是指一种书面语。到了秦汉时期,多称“通语”,隋唐时期多称为“汉音”。至宋元时期,则称为“正音”或“雅音”。一直到了明朝才叫做“官话”,并且沿用至清末。1909年清政府设立...
· 古代的普通话
作者:汪翔我国最古的词书叫《尔雅》,意思是解释雅言以逼近正音。《辞海·雅言》:“雅言,古时指‘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正文》曰:“雅言,正言也。”阮元《与郝懿行论〈尔雅〉书》中解释:“正者,虞夏商周都之地之正言……正言者,犹今官话也。”可知,雅言,即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当今之普通话。雅言来自夏言。“雅”“夏”古代互通的例证很多。《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这个与楚越相对的“雅”或“夏”明显指中原。商继承夏文化,周又代商,夏言可谓一脉相承。东周“雅言”以王都洛邑语音为准,往上承自周人学习殷商文字,夏起于晋南,但后来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洛阳...
· 皇帝、官员、胥吏:究竟谁在统治古代中国?
胥吏像本文摘自:《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作者:黄光国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在成熟的文官制度之外,还隐藏着一个更为成熟的胥吏制度。16世纪末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国水手从远东带回西方许多奇闻逸事,其中有些关于中国文官制度的故事。这些故事所塑造出的中国政府形象,让人以为中国的治理者是一群由学者兼决策者同时又是哲学家所组成的精英团体,他们都经过竞争激烈的考试,证明自己是中国社会中最能干、最睿智,而且最有学问的成员。在17世纪中叶之前,许多向往遥远中国的人本主义者将这个形象更进一步理想化,结果它引发了各种改革运动,促使欧洲几个主要国家改变其政府的行政结构和措施,成为建立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直到最近,人们才了解文官不过是帝制中国官僚体系的一部分,而且文官的数目远不如属于政府结构中下阶层的胥吏和僚属。也许西方人大都被文官制度中的官吏所迷住,很少有人注意到官僚科层的这些下级阶层...
· 音乐何需听得懂
周海宏来了,在上海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了一场“走进音乐的世界”专题讲座。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的周海宏教授,做的这个讲座其特别之处就在于颠覆了人们对音乐的许多认识。“这首曲子听懂了吗?”“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这是传统音乐课里最常见的问题。但作为研究音乐美学与心理学问题的专家,周海宏却语出惊人:“音乐何需懂!”。他说,音乐属于听觉的盛宴,无法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欣赏。这一属性使音乐作品不能像视觉类、语言类作品那样直观地传递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音乐,特别是高雅音乐,便有了“听不懂”一说。加之长期以来,我们的高雅音乐普及方式常常以乐曲解说为核心,诸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这些“解说”成了我们欣赏音乐时的拐杖,一旦缺少便不敢、也不会欣赏了,其实这是误区。音乐很简单,不需要去懂,只需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别管懂不懂,只管欣赏旋律之美。听音乐、学音乐、上音乐课,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