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故宫竟是歪的!北京的中轴线为什么是偏的?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1
转发:0
评论:0
故宫竟是歪的!北京的中轴线为什么是偏的?,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城市建设中,都有一条与子午线相吻合的中轴线。北京作为兴建于封

  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城市建设中,都有一条与子午线相吻合的中轴线。北京作为兴建于封建王朝时期的古都,其中轴线也应当和子午线重合,呈“正南正北”的朝向。然而,当你打开北京地图会发现,故宫并非“正南正北”,北京的中轴线也是偏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发现这一偏差的是一个叫夔中羽的老先生,他退休前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早在2004年的时候,夔中羽为了设计航空拍摄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准确飞行路线时,在仔细观察了巨幅的《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后,发现北京的中轴线有些许偏离。

网络配图

  北京的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时对大都的规划建设,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世界城市史上一条罕见的建筑轴线。它从永定门起,经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全长7.7公里,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了起来。可正是这条宏伟的中轴线竟然向逆时针方向偏了一点点。

  古人的测量技术有误差?

网络配图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精确的测量技术。早在唐朝时著名学者一行大师,为了测量纬线长度,在河南很准确的测量了四个点的子午线。在河南考古复原的宋朝皇城里,笔直的中轴线与子午线完美吻合。

  不仅如此,由忽必烈的重臣刘秉忠主持修建的元上都,也符合正南正北的走向。但元上都建成后,同样由刘秉忠主持建造的元大都,中轴线竟然偏离了子午线2度,个中缘由实在令人费解。

  其实,有关中轴线偏离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的说是汉臣刘秉忠、郭守敬为反抗元朝统治而故意弄偏的。还有的说是因为自然原因的破坏而发生的偏斜。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中轴线竟遥指元上都?

  夔中羽老先生在探索中轴线偏离奥秘的过程中,曾惊奇的发现,中轴线竟遥指元上都遗址!

网络配图

  元朝起源于蒙古,如果将北京中轴线向北、向蒙古延伸,延长线则直指元上都的所在地——古开平,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

  据当地蒙古史学家介绍,兆奈曼苏默是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元大都的,这正是现在的北京。原来,中轴线竟遥指元上都遗址。因此,很多专家认为,北京中轴线向北延伸至此并非巧合,而兆奈曼苏默才是北京中轴线北边的端点。

  事实上,元世祖忽必烈实行的是“两都巡幸制”。说白了就是,冬天在元大都办公,元大都就是所谓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办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这样看来,中轴线的偏离,原来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有意为之。或许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当年忽必烈的意愿是为了体现两都统一,而采用上都与大都连接线作为大都中轴线的基线来建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史之谜:北京的中轴线“跑偏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9个由烟花制成的大脚丫,从天安门广场燃起,沿着北京的中轴线前行,将北京奥运会带到了主场馆鸟巢。可以说,奥运的脚步能够象征性地穿越一个城市的中轴线,在奥运开幕式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北京中轴线不仅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同时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北京独特的古都风貌。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北到钟鼓楼,全长7.8公里。传统的思想认为北京中轴线呈正南正北的走向,与地球子午线重合,而地球本身是围着南北的轴心,自西向东自转,北京中轴线就代表了地球上最原始的标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北京城的一次施工当中,人们在后门桥的河泥里发现了一个石老鼠,在前门附近的河里,发现了一个石马,在我国古代的纪念中,老鼠代表子,马代表午,根据北京城的建筑特点,人们认为石鼠和石马是北京中轴线的标志物,从而更加确信,北京中轴线与地球子午线重合,呈正南正北走向。然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故宫中轴线上的宫殿广场为什么没有一棵树
许多人在去故宫游玩的时候,除了感叹故宫建筑的宏伟之外,也许还会发现,在故宫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广场周围,竟然看不到一棵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网络配图如果你是跟随导游进故宫游玩,可能他会告诉你,这些地方周围之所以不种树,主要是为了防止有刺客藏匿在树上行刺皇上。乍听上去好像有点道理,可是仔细一琢磨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故宫里不是全部没种树,御花园中绿树成荫自不必说,中轴线两旁的宫殿周围,绿化工作也是相当到位。如果真是怕刺客行刺,那么在这些地方为什么可以种树呢?因此这个理由显然是不能成立的。网络配图另外还有人说,故宫整体是个长方形的“口”字,如果在中间种树,那就相当于在“口”字里加“木”,变成了“困”字。把皇帝困在里面,当然是不行。不过,这种说法其实也说不通。因为皇帝还是个人呢。“人”在“口”中间,那就成了“囚”字,这还不如“困”呢!...
· 北京故宫的历史价值
一、书画收藏。台北故宫藏有书画总计9120件,据介绍其中一半为优等和次等,元以前绘画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后像),元以前书法155件。北京故宫有书画15万件左右,约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的?,其中约1/3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310件元以前的书法。元以前书画总收藏量,数量上北京故宫低于台北故宫。但相对严格的鉴定工作,使得北京故宫早期(元以前)书画中,很少有早期和晚期(明清)之争。在绘画的时代方面,北京故宫的早期藏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面貌,特别是东晋顾恺之的两件北宋摹本《列女图》卷和《洛神赋图》卷真实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绘画风格。就唐、五代、两宋绘画而言,台北故宫在数量上较北京故宫要多,但北京故宫元代绘画众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质堪称世界之冠。就宋代绘画而言,台北故宫的山水画珍品多于北京故宫,但北京故宫的人物画珍品则占有重要地位。北京...
· 故宫的房间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就是没有一间厕所呢
在明清时期,皇宫里是没有厕所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为了避免“臭气熏天”,惹煞皇宫的“风景”,二是为了方便主子们,那么好几千人的大事,到底应该如何解决呢?原来,所有的人“方便”时都使用便盆和马桶。大殿的一角是用布帘隔开的,那是专门为了人们“方便”之用的,便盆和马桶上都有盖子,而且在便盆里还放入炭灰和草木灰,帝后们方便处还另装上香料。秽物便出,被灰沿裹、加盖倒入粪车,入马桶、随时处理,所以紫禁城内的宫中绝无异味。帝后们使用的便盆称“官房”,制作是非常精美的,而且造型也十分奇特。如慈禧的官房,是用檀香木雕刻而成的,在官房的外壁雕出一条大壁虎,四爪落地恰成为官房的四条腿、肚子鼓成大葫芦肚,成为装秽物的容器,尾巴卷成“8”字为官房的把手。壁虎的头在上往后仰,正好被人的手吻合地握住,壁虎的头扭向骑在背上的人,嘴略微张开一条缝衔住手纸,两只眼睛镶着红宝石,夺人注视。官房有盖,盖中浮雕螭虎(古代神兽,像...
· 北京故宫的6大未解之谜
未解之谜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迄今已历经560多年的沧桑岁月。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既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也是皇帝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的地方。3公里长、10米高的宫墙,俨然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1、天人合一紫禁城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有何解释呢?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