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康熙皇帝为政风格:崇尚清廉 随才器用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60
转发:0
评论:0
康熙皇帝为政风格:崇尚清廉随才器用,康熙帝在位61年间,以其文治武功、学识品格结束了清初以来的内乱外患,奠定了清

  康熙帝在位61年间,以其文治武功、学识品格结束了清初以来的内乱外患,奠定了清朝此后两个世纪的统治基础,开创了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作为记录康熙帝言行最为原始的文献,《康熙起居注》中皇帝上谕、官员奏对及君臣对话等记载为我们研究康熙帝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从中不难发现其勤政爱民、黜虚求实、崇尚清廉以及知人善任等为政风格和用人策略。

  刻苦学习 勤政求实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这一方面表现在“经筵日讲”上,另一方面则见诸于国家治理和日常政务处理上。康熙帝在勤政的同时,还把“务实”二字贯穿其中,力求学问之实和政务之实。

  经筵日讲是皇帝接受教育与自我学习的一种手段,对其增长知识才干、敦励品行修养、丰富治国之略有很大帮助。对此,康熙帝青年时就非常重视,定期举行经筵大典,即使在三藩为乱时亦不曾因军务而间断。相比仪式隆重、次数受限的经筵,日讲起初是隔日而讲,后改为日日进讲。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乱起,“翰林院诸臣,以几务殷繁,请间日一进讲”,但康熙帝坚持每日进讲。二十二年八月,康熙帝又改变进讲时间,他指出:“每日进讲在各衙门启奏之后,不免太迟,嗣后改于启奏前进讲,可以从容多读数条,实为有益。”

网络配图

  康熙帝勤于典学始终如一,其在政务处理上更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乾清门是他日常听政并处理政务的主要地点,起居注官记载:“上每日御门,不遑进膳,听理机务,輙至日中。”御门听政之后,康熙帝还要批阅大量奏章。每出巡外地,他下令每隔3天,必须将奏章送到巡视之地。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十五日,康熙帝南巡至山东沂州(今临沂),见奏章未及时送到,“坐待至二鼓(晚9时至11时),数问本章到否”,后奏章四鼓(凌晨1时至3时)到,他起身详细批阅,直至天亮,才处理完毕。

  起居注中有诸多描述康熙帝御门听政的神态与言语,如“上沉思良久”“过三四日来奏,俟朕思之”等,既表现了他处理政务时的沉稳与冷静,又显示出其为政的仔细与谨慎。法国传教士白晋也指出:“甚至在特别接见时,他也询问多,极少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倾听别人所讲的一切,然后在空余时加以思考。需要时,他能把自己的想法隐蔽起来。没有人比他更能严守秘密,声色不露。”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就大臣鲜有进谏之事谕曰:“一切政事皆国计民生所关,最为重大,必处置极当,乃获实效,……今尔等不各以所见直陈,一切附会迎合朕意,则于事何益哉!……即如乾清门听政时,虽朕意已定之事,但视何人之言为是,朕即择而行之,此尔等所共知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思之良久”的用意。

  学问上求得实学,康熙帝在政务处理上也努力杜绝浮夸之风。如关于治理黄河,他认为“治河不在空言,而在实行”。再如,其曾因刑部办案迟缓而痛斥都察院等衙门:“每月稽察档案,不过虚名而已,何益实事?”

  随才器用 崇尚清廉

  古人云:“君者,在知人,在安民。”国家兴衰很大程度上与吏治有关,吏治清,则国盛、安。在历史上以清官多而闻名的康熙朝,康熙帝随才器用,崇尚清廉,凡官员选用、调动,必详细审阅,真正做到知人善任。

  康熙帝喜用心正、老成之人,强调才学应兼顾心术,曾谕大臣曰:“立心果正,虽才短,于事无误。若立心不正,虽有才能,亦何补益?”简选官员时,他常要求对一个官缺提出多人候选,比较优劣后再做定夺。如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大臣举荐江宁巡抚,正拟翰林学士孙在丰,陪拟浙江布政使石琳,康熙帝就二人为官情况询问群臣后,又提及学士汤斌,并将其与徐乾学、陈廷敬二人对比。最终以“典试浙江,操守甚善”的汤斌补授该职。康熙帝十分重视面见官员。如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九卿会推河南布政使郎永清为浙江巡抚,康熙帝谕:“朕从未一见,着来京陛见。”又如吏部题补贵州参政杨大鲲等为山东按察使,康熙帝曰:“杨大鲲朝觐时,朕观其人甚优,着补此缺。”

网络配图

  每逢陛辞,康熙帝询问当地情形或告知相关事宜,兼有训导警诫之语。陛辞又称面别,即外任、来京、致仕或委派京外事务等官离京前面见皇帝告别。如康熙二十四年漕运总督徐旭龄于乾清门陛辞,谕曰:“源洁则流清。尔为大吏,务正己率属,官吏自不为奸。……尔可益励勤恪,安辑军民,以副朕委任至意。”

  在《康熙起居注》中,这种觐见、陛辞时的和嘱咐比比皆是。纵观康熙朝,人才济济,有治河名臣靳辅,有理学名士汤斌,亦有一代清官于成龙等。这些名臣名扬后世,一方面和其自身兢兢业业、克勤克俭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康熙帝倡导清廉之治有关。他曾说:“崇尚清节,乃国家为治之要务,为官者皆清,则百姓自然得遂其生矣。”

  康熙帝奖罚分明,嘉奖清官,重罚贪官。如二十三年南巡中,他称赞江宁知府于成龙居官清廉,不仅赐手卷一轴,以示嘉奖,又赏赐其父于得水貂裘、披领等物。他沿途遍访民情,问询百姓当地官员居官情况。对于贪得无厌之官,他加以痛斥,曾谕:“凡别项人犯尚可宽恕,贪官之罪断不可宽,……今若法不加严,不肖之徒何以知警?朕意欲将今岁贪官概行处决。”又如对山西巡抚穆尔赛贪污案,康熙帝曰:“穆尔赛身为大吏,贪酷已极,秽绩显著,非用重典,何以示惩?应即行正法。”

  品性仁慈 政尚宽平

  康熙帝仁孝宽厚,实践儒家“仁政”理念以治天下,为后人所称颂。这集中体现在对孝庄文皇后尽孝,对百姓和士兵的怜悯以及体恤满汉大臣等方面。

  其一,康熙帝经常去慈宁宫问安,奉太皇太后出游,遇山岭陡险,他亲驰视验,扶辇而行。及至二十六年(1687年),太皇太后崩于慈宁宫,康熙帝“昼夜号痛不止,水浆不入口……以至昏迷”,并立辞大臣规劝,割辫、服丧27个月以尽孝道。

  其二,康熙帝怜爱兵民,每遇天灾,夙夜忧叹,或派大臣前往慰藉,或出郊外为民祈求。南巡治河或东祭陵寝途中更是细访民情,听取民怨,赏赐钱粮,沿途告诫大小官员勿践踏秧苗,勿取物于百姓。

网络配图

  其三,康熙帝常赐大臣诗集、福字等物,若大臣重病则多遣太医医治,并派侍卫前去慰问。如他曾召翰林院学士傅达礼曰:“满洲大臣患病,皆遣医疗治,今闻礼部尚书龚鼎孳患病,朕满汉一视,尔其同近侍侍卫吴海,率御医如文照往龚鼎孳家诊视。”即便远在关外的盛京将军阿木尔图有疾,康熙帝亦派太医前往救治。

  康熙帝政尚宽平,这与他个人的良好修养和宽厚仁慈的性格有关,更反映出他审时度势的深谋远略。平定三藩后,百姓经历战乱,人心思治,期待和平稳定,他深体民心民意,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同时,他也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儒家治国理念,主动向广大的汉官汉民昭示诚意,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和情感对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邱懋炜为政清廉 忠君爱民 
邱懋炜(1573―),字以鄂,号肯怡、又号斗初。明万历元年(1573年)生于漳浦九都浔江之畔文卿村的一个书香家庭。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24岁中式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31岁登甲辰科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升兵科给事中,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调任广东布政使司参议、江西赣州知府,天启元年(1626年)升广东按察司副使,未到任而致仕回乡。邱懋炜历官22年,为政清廉,忠君爱国。沁园春・邱懋炜郑汉琛博览群书,夯实基础,求取功名。看主持乡试,以文取士,择贤为国,不讲私情。坦荡襟怀,上书皇上,反对阉奸胡乱行。恨谋害,对佞臣奸戚,坚决斗争。广传遗爱清声。酬宏志,庆城堡落成。德功碑竖立,公平评价,千秋万代,永树旗旌。建庙修桥,热心公益,石路铺通好进城。兑热望:愿为民造福,永献忠诚勤学登甲忠于职守文卿邱姓传至邱懋炜这一代,为十一世。父亲邱汝恒,有文名且乐善好施,守礼法而敦宗睦族,家教甚严。懋...
· 一波才动万波随
【成语】一波才动万波随读音(发音):yībōcáidòngwànbōsuí详细解释(意思):指一波方动,万波随之而起。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出处(典故):宋·惠洪《冷斋夜话·船子和尚偶》:“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示例:奇外无奇更出奇,~。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金·元好问《论诗》诗之二二相关成语羊毛出在羊身上一钱不落虚空地小不忍则乱大谋是非只为多开口一个萝卜一个坑宰相肚里好撑船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叶落知天下秋心病还须心药医英雄无用武之地有过之而无不及四海之内皆兄弟挑得篮里便是菜夏虫不可以语冰众人拾柴火焰高
· 为政
参考资料房占红《七穆与郑国的政治》
· 平乐朱氏历代人才辈出,个个为官清廉
经过很长一段曲折而平整的乡村道路之后,记者来到了善琏镇平乐村,这里没有精致华美的民居,也没有饱经沧桑的祠堂,更没有富丽堂皇的大宅院。但这里让人惊叹。翻开朱氏家谱斑驳、略微泛黄的原件,似乎能看到传承千年的朱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男耕女织,历经700余年。朱氏家族不是大富大贵之家,却以祖辈相传的家训,默默滋养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由于没有妥善保存,该村现存朱氏家谱只有4本,现有朱姓族人44人。近些年来,还不断有人从外面回村寻根。❖“大隐隐于市”“我是第二十七世孙。”一见面,平乐村村支书朱洪惠就这样笃定地告诉记者。他今年55岁,已经当了14年的村书记、村主任。简简单单一句话,背后是一部厚重的家族史。据记载,平乐朱氏先辈最早生活在杭州,后一分支迁徙到了湖州。传至二世万七公时,迁江苏句容。子思凯公,于明洪武年间,由句容迁居归安(今湖州)之平乐村。(该支相传唐茶院公之后。唐茶院使,名瓌,字舜臣,咸通中进士...
· 唐朝元德秀生平简介,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为政清廉
元德秀(约695–约754),字紫芝,唐朝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约生于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三年,年约五十九岁。少孤,事母孝。举进士,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菌席。家贫,求为鲁山令。岁满去职。爱陆浑佳山水,乃居之,陶然弹琴以自娱。房琯每见,叹息道:“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卒,门人谥曰文行先生。学者高其行,称曰元鲁山。德秀所著季子听乐论及蹇士赋等,《旧唐书文苑传》为高人所称道。相关记载另有《新唐书》卷二一七;元结《元鲁山墓表》;宋代钱易《南部新书》开元二十一(公元733)年登进士第,任邢州(今河北邢台)南和县尉,因施政有名升为龙武军录事参军,后因车祸伤足辞去军职,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调任鲁山县令,三年期满后到陆浑隐居,天宝十二载九月二十九日病逝于河南陆浑山中(《元鲁山墓碣铭(并序)》);一说天宝十三载,见《旧唐书》)。他道德高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