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早出自何人之口?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8
转发:0
评论:0
“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早出自何人之口?,导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诗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背。但是你知道这

导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诗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背。但是你知道这句诗的作者是谁吗?——文天祥?是的,是文天祥,但是你一定不知道,其实在比文天祥更早以前,就有人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这句诗,只是我们都只记住了文天祥的名字,而不知道那位“第一人”。

网络配图

  不可否认,提到这一句诗,大家会想起文天祥,想起他面对蒙古人的威逼利诱,在生死面前作出的震撼千古的回答--“留取丹心照汗青”。但鲜为人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早并非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起码,稍早一些的《峄山书怀》诗中,就有该句。

网络配图

  峄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南12公里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中的“东山”,说的就是它,素有“岱南奇观”之誉。历代文人多有吟咏。田振铎、刘玉平等人所编的《峄山新志》(济宁新闻出版局,1993年)中,收录耶律楚材《峄山书怀》诗二首,其一云:“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恼苦乐由他人!望极天涯路漫漫,才如江湖命如丝。贤愚千载知谁是?唯有流水自来去。忽闻邹峄仙境妙,踏破铁鞋走天奇。”

  那么这一句诗的“始作咏者”是谁?——耶律楚材。我国古代着名政治家,生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在其逝世30多年后,文天祥始作《过零丁洋》,因而,耶律楚材的创作毫无疑问要早于文天祥。

网络配图

  耶律楚材,家世复杂,其八世祖为辽丹东王,父亲耶律履官至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任右丞时,曾于承安五年,偕部下登峄山,并题壁留念),而自己又投靠了灭掉金国的蒙古国,追随成吉思汗平定四方,太宗时官至中书令。尽管他深受蒙古两代君主的信任,政绩卓着,且精通佛理,似乎并不畏惧死亡,但面对蒙古贵族的歧视和非议,仍深感“才如江湖命如丝”。登上父亲曾经游历过的峄山,他触景生情,于是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恼苦乐由他人”的感慨。1241年,太宗驾崩,第二年,乃马真后称制,耶律楚材不再被信任,两年后抑郁而终,享年五十四岁。

  所以,我们是时候要替耶律楚材争取下“着作权”了,问“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始作咏者”是谁?大家知道的可就不只有文天祥,还有耶律楚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耶律楚材抑郁而终:曾感慨“人生自古谁无死”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蒙古帝国大臣。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为吾图撒合里,意思是“长髯人”。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生于燕京(今北京),三岁丧父,随母杨氏定居义州弘政(今锦州义县),十二岁入闾山显州书院。辽金在与宋朝的战战和和中先后被中原文化同化。蒙古人征服他们后起用了其贵族官僚,这些官僚是最先让蒙古贵族接触汉制的先驱,其中耶律楚材是最具代表性的。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的后裔,辽朝东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孙。耶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北宋文化的人之一,他治理东丹,一概采用汉法。他对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汉学功底,契丹贵族内部时他逃到中原度过了其后半生。他的后代有一段时间也是在中原生活的,后来才辗转回到辽国并成为金朝的贵族。汉学的影响一直在这个家族延续下去。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们家世代为金朝的达官贵族,常居燕京。当时燕京是北方封建社...
· 名臣耶律楚材抑郁而终:曾感慨“人生自古谁无死”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蒙古帝国大臣。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为吾图撒合里,意思是“长髯人”。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生于燕京(今北京),三岁丧父,随母杨氏定居义州弘政(今锦州义县),十二岁入闾山显州书院。辽金在与宋朝的战战和和中先后被中原文化同化。蒙古人征服他们后起用了其贵族官僚,这些官僚是最先让蒙古贵族接触汉制的先驱,其中耶律楚材是最具代表性的。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的后裔,辽朝东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孙。耶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北宋文化的人之一,他治理东丹,一概采用汉法。他对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汉学功底,契丹贵族内部时他逃到中原度过了其后半生。他的后代有一段时间也是在中原生活的,后来才辗转回到辽国并成为金朝的贵族。汉学的影响一直在这个家族延续下去。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们家世代为金朝的达官贵族,常居燕京。当时燕京是北方封建社...
· 出自古炎帝姜姓
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 戎氏起源(二):出自古戎国
出自古戎国西周初期古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期有个古戎国,当为东夷民族的一支,在姜太公立国之后,附庸于齐国,后被齐国吞并。戎国并入齐国之后,其王族后裔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 大翟村之自古多名士
走进古翟村悠久的历史,领略先人们的情怀和志趣,回溯那或久远、或依稀、或延续的风土人情,不禁沉浸、感怀、自豪、振奋……“三世二品”郭家人翟村姓氏有句谚语:“九刘十八翟,郭家占半街”,明末清初,翟村郭氏家族发迹,成为翟村第一大望族。郭氏家族中在朝为官者众多,据郭家墓志铭记载,官至巡抚者多达数人,而且还有连续三代,人身居二品高官。明清两朝,官至二品可谓大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这在一个村落,一个家族中能连续三代出现二品高官者,实属少见。他们在外做官发了财,于是就在家乡大兴土木,扩建家园。除了在村中“寺坡里”修建许多四合院外,还在村外建造了私家花园——绘声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名花飘香,是郭氏家族休闲游玩的好地方。在村中二郎庙前有一幢石牌楼,此牌楼高约8米,宽约12米,系三门四柱全石材建筑。不论石柱、垂柱、额枋、石基每个构件的雕刻都精美绝伦,惟妙惟肖。横额上“三世二品”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向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