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吕留良是怎样的人 吕留良是怎样被牵进文字狱的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22
转发:0
评论:0
吕留良是怎样的人吕留良是怎样被牵进文字狱的,吕留良,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在江浙一带极有名声,是受人尊敬的

  吕留良,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在江浙一带极有名声,是受人尊敬的大儒。明清之际是两个分属于不同种族的朝代更迭之际,因而那个时候的朝代更迭远比同族改朝换代要来的惨烈。涉及到这个时期的文人,不是自缢殉节,就是投降清朝,当然还有第三个结局,那就是被清朝惨烈杀害。而这第三种结局的来源,最为悲惨的便是受后世诟病谩骂的文字狱。

  文字狱历来都有,但是以清朝为最。清朝的文字狱是满清朝廷,为了加强自身统治,削弱汉族书生民族气节,加深其奴性的一种冤狱。统治者们从书本和言论中摘取一些涉及“反清复明”的字句,罗织成罪,不仅著书人自己会受到残酷对待,严重的人甚至还会涉及到自己的亲属、朋友、门生。

  清朝从顺治帝入主中原开始,一直到清乾隆时期,四朝皆有文字狱的存在,特别是雍正朝和乾隆朝文字狱之罪,涉及汉族读书人之广,骇人听闻。闻名后世的便有?谢济世案、陆生楠案、曾静、吕留良案、屈大均案、“清风不识字”案、王锡侯《字贯》案、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

  通过这些惨烈的案件,清朝统治者加强了自身的皇权统治,禁锢了汉族读书人思想,成为了“顺民”。结局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好的不能再好,但是其中的过程却让人生寒,本文所讲的吕留良,便是这些惨烈案件的主角之一。

  雍正六年,曾静、吕留良案发生,吕氏一家包括已经死亡的吕留良被牵涉其中。事情的开始,起源于吕留良一个叫曾静的学生。曾静在早先听吕留良讲学的时候,深受吕留良民族大义激励,遂在后来开始参与反清的谋划中。

  曾静连同自己的学生好友等,找到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希望他能起兵反清。岳钟琪是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后裔,因此曾静找上他,希望他能延续先祖的大义。当时的清朝统治已经稳定,仅凭自己一人起兵反清,那简直就是找死的事情,因此岳钟琪当即将曾静等人拿下,并即刻向雍正上书。声泪俱下的表明自己没有这个心思,奏疏中是这样写的:“且谓臣系宋武穆王岳飞后裔、今握重兵、居要地、当乘时反叛、为宋明复仇等语、臣不敢卒读、亦不忍详阅、惟有心摧目裂、发上冲冠、恨不立取逆兽夏靓烹食其肉。”

  曾静被逮捕归狱,并且接受审问,但是最后罪责却安在了已经死去多年的吕留良身上,“吕留良生于浙省人文之乡、读书学问初非曾静山野穷僻寞顽无知者比、且曾静止讥及于朕躬、而吕留良则上诬圣祖皇考之盛德、曾静之谤讪由于误听流言、而吕留良则自出胸臆造作妖妄、是吕留良之罪大恶极诚有较曾静为倍甚者也”。而作为事情的主谋曾静却出乎意料的被雍正给放了,而且还言明:“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

  这样一番审问下,最后的结局是吕留良、吕葆中父子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吕毅中斩立决;吕留良诸孙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家产悉数没收。吕留良学生严鸿逵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其孙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学生沈在宽斩立决;黄补庵(已死)嫡属照议治罪;刊印、收藏吕留良著作的车鼎丰等四人判斩监候,另二人同妻子流放三千里外,还有十数人受杖责。雍正帝命人将曾静的供词和忏悔集成《大义觉迷录》,将此书刊印成册,发放全国各省官员阅读,作为一个政治宣传材料。

  主谋者被放,死去多年的吕留良和吕家却被拉出来背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吕留良的名气远远高于曾静。雍正帝玩这么一手,实际上就是想要用这个惨烈的大案,给当时内心还有反清想法的读书人一个警告。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确很大程度的约束了当时的汉族文人。

  吕留良是明清之际的学者,极富才情,同时也具备很高的民族气节,虽然犯过小错(曾参加顺治十年的科举),但是大义是有的。这样的人值得后世人尊重学习,而他和他亲属的结局,也值得我们同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吕留良是怎么牵涉进文字狱的?吕留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吕留良,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在江浙一带极有名声,是受人尊敬的大儒。明清之际是两个分属于不同种族的朝代更迭之际,因而那个时候的朝代更迭远比同族改朝换代要来的惨烈。涉及到这个时期的文人,不是自缢殉节,就是投降清朝,当然还有第三个结局,那就是被清朝惨烈杀害。而这第三种结局的来源,最为悲惨的便是受后世诟病谩骂的文字狱。文字狱历来都有,但是以清朝为最。清朝的文字狱是满清朝廷,为了加强自身统治,削弱汉族书生民族气节,加深其奴性的一种冤狱。统治者们从书本和言论中摘取一些涉及“反清复明”的字句,罗织成罪,不仅著书人自己会受到残酷对待,严重的人甚至还会涉及到自己的亲属、朋友、门生。清朝从顺治帝入主中原开始,一直到清乾隆时期,四朝皆有文字狱的存在,特别是雍正朝和乾隆朝文字狱之罪,涉及汉族读书人之广,骇人听闻。闻名后世的便有?谢济世案、陆生楠案、曾静、吕留良案、屈大均案、“清风不识字”案、王锡侯...
· 吕留良是谁吕留良案被灭十族是什么情况
吕留良是谁?他是明末清朝时期,面对国破,亲人被清军斩杀而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愤慨之情的文学家,也正是因为这一层原因,他是一个杰出的反清志士。也因此,他间接范案了,成就了千古冤案——吕留良案。那么,吕留良案被灭十族又是什么情况呢?吕留良是谁吕留良是谁?他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人物,出生在浙江嘉兴桐乡的一个仕宦家庭。因为有这个家庭背景,吕留良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虽然他是遗腹子,但是吕留良天资聪颖,看书看三遍就能够把看到的东西全部记住,因此,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除了博学外,还多艺,多种技艺样样精通。因着这些本领,吕留良就会将很多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心情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清军攻入浙江,吕留良就和自己的侄子一起通过散尽家财来募捐勇士和自己一起抵抗清兵的入侵,最终兵败,而与一起作战的侄子也被清兵杀死。国仇家恨,如何让一个有忠义气节之学者为清朝所服务,就出现了愤然拒仕为僧的情况,从此隐居山林,...
· 吕留良是谁?吕留良是怎么死的?
吕留良,又光轮,字庄生,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生于公元1629年,去世于公元1683年,享年五十五岁,是活跃于明末清初的杰出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晚年曾隐入山林,削发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崇祯二年正月,吕留良出生在一个封建仕宦家庭,祖上在明朝世代为官。吕留良的父亲吕元学曾任繁昌知县,在任期中曾经在繁昌县将三台山修筑完成,后来因为身体不适,辞官归乡。吕留良的嫡母是吕元学正妻郭氏,生有大良、茂良、愿良三子,他的生母是吕元学于天启元年所娶侧室杨氏。吕留良是吕元学的遗腹子,除了吕留良之外,他的母亲杨氏还为吕元学生有第四子瞿良。崇祯元年,吕留良的父亲吕元学病逝,母亲杨氏又体弱多病,因而年幼的吕留良被交给自己的三兄愿良夫妇扶养。吕留良长到三岁的时候,三嫂去世,他又被过继给堂伯父鸿胪寺丞元启为子。吕留良虽然是吕元学幼子,但是却比他的兄长们聪慧好学,博彩通长,...
· 吕留良
生平早年出身士人,本生祖吕熯娶明淮庄王朱祐楑长女南城郡主,为淮府仪宾。父吕元学,母杨氏。吕留良于崇祯二年(1629年)正月二十一日生于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登仙坊祖居,而生父已经在前一年的九月过世,因而一出生就需服丧。少时由三兄吕愿良夫妇照顾,后来三嫂去世,便过继给了堂叔吕元启为嗣。但在十五岁前,吕留良的生父、生母、嗣父、嗣母相继去世,“未尝脱衰绖”。年轻时,吕留良师从徐甘来学习四书,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便笃信不疑。博学多艺,有二十四绝技,又有嗜砚之癖,黄宗羲曾赠给他一方八角砚。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发生,吕留良得知之后哭声震天、悲痛欲绝,有人劝他何必如此自苦,吕留良回答说“今日天崩地坼,神人共愤,君何出此言也”。并且从此鄙薄诗词歌赋,将从前的作品一并烧毁,“以遂其志义”。清初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江南各地抗清斗争此起彼伏。吕留良曾同侄子吕宣忠(1625-164...
· 吕留良
自幼失怙博学多艺吕留良生于崇祯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即公元1629年2月13日),卒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即公元1683年10月3日),享年五十五岁。出身封建仕宦家庭,祖上在明朝世代为官。其父吕元学曾任繁昌知县,主要功绩是将繁昌县的三台山修筑完成,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为人乐善好施。吕元学正妻郭氏,为元学育子3人:大良、茂良、愿良。天启元年(1621)之后,吕元学娶侧室杨氏,生第四子瞿良。崇祯元年(1628)九月,吕元学病逝。4个月之后,即崇祯二年(1629)正月二十一日,侧室杨氏在崇德县登仙坊祖居生下遗腹子吕留良。由于其父早逝,杨氏体弱多病,留良由三兄愿良夫妇扶养。三岁,嫂亡,过继堂伯父鸿胪寺丞元启为子。留良幼时即"颖悟绝人,读书三遍辄不忘",八岁能文,十岁时,三兄愿良建澄社于崇德,东南士子千余人,往来聚会,征选诗文,评议朝政,留良深受影响。崇祯十四年(1641),孙子度建征书社于崇福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