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朝穿越指南:织布是妇女生存的基本技能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05
转发:0
评论:0
秦朝穿越指南:织布是妇女生存的基本技能,进行到现在,你一直作为男生在穿越,估计该有妹子不乐意了:凭什么女生就不能穿越?罪
进行到现在,你一直作为男生在穿越,估计该有妹子不乐意了:凭什么女生就不能穿越?罪过啊!关于秦朝的文字记载本来就少,出土秦简更没多少妆容时尚、婚恋八卦之类妹子们天然喜欢的内容。不过为了照顾女性读者,不叁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妇女之友吧。

  你是一位平凡的秦朝女孩,你像现在的很多女孩一样憧憬着某位霸道总裁或风雅公子从天而降,和自己展开一段凄美玛丽苏的旷世恋情。这时你的“媪”(妈妈)却把你从幻想中叫醒,让你跟她去学织布。

  很失落对吧,“傻白甜”同学,言情剧女主角活着就为了谈恋爱,你可不行。“三从四德”你应该听过,“四德”就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前三样都好理解,分别是品德、言辞、仪容,最后的“妇功”就是纺织缝纫等活计。别说你这样的普通女孩了,就连宫中那些后妃们也要干这些活,《礼记·月令》规定:季春三月,周天子的妃子们要在后亲自前往都城的东郊采桑,之后还要把蚕丝逐一称重考核,为天子制作祭服。

  整个古代社会,纺织几乎和耕田一样重要,耕田收获的粟米是吃的,纺织出的布匹是穿的,所以“男耕女织”才会相提并论。商鞅变法时就鼓励耕织,规定多缴纳粮食布帛的隶农可以恢复自由身。官府的赋税中往往也包含“布帛”这一项,货币不普及时,它们甚至会充当等价物。

  到了后来,秦朝还专门设置了管理纺织业的官署,中央的“少府”下面就有“东织”“西织”,地方上还有“锦官”“服官”等。秦律对此也有反映,《工人程》规定:隶妾和一般女子会做针线活的,一名女工按一名男工计算;会针线活的女工不能赎身。

  先秦时期的不少名人轶事中,他们的母亲、妻子出场时都与织机相伴。孟子小时候放学回家,妈妈正在织布,听说他没好好学习,气得当场剪断了布,这就是“孟母断织”的故事;乐羊游学中途回来看妻子,她同样拿“断织”打比方,劝他不要半途而废;曾参的妈妈本来知道儿子品行优良,但在家织布时听到外面总有人喊“曾参杀人了”,害怕得把手中的梭子一丢,逃跑了(老太太真好身手),这就是“曾母投杼(zhù)”;吴起让某任妻子(应该不是被他杀死的那位)给自己织腰带,不想长度比要求的短了一些,让她去改也没改好,这位有着强迫症倾向的名将索性把她休了。

  除了纺织,秦朝女性还广泛从事各种职业。吕雉和刘邦结婚后,刘邦在泗水亭当亭长,她就带着两个孩子在田间劳作。她那渣男丈夫还常在两位女老板的店里蹭酒喝,显然女性也可以从商。这其实是大环境决定的。沉重的生存压力迫使每位有劳动能力的秦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与各种生产活动。换句话说,当时的普通人家,即使妻子愿意让丈夫养着、自己什么都不干,只怕丈夫也不答应。

  恋爱?大大方方地想谈就谈

  日月如梭。单调的机杼声中,你一天天长大了,每月开始有了“月事”,这是当时对女性这种生理现象的称呼。那时没有棉花,所以你只能用布缝制成口袋,给里面填进吸水性好的草木灰,用过之后把灰倒掉再换新的。秦简中还有个奇葩医方:如果被剑、戈等兵器所伤,可以用月经布蘸上水,伤口,有利于伤口愈合。

  生理变化使你“女大十八变”,出落得更加楚楚动人,附近闾巷的几个男生经常用火热的目光悄悄注视着你,没事找事跟你搭讪献殷勤,其中一位还鼓起勇气,偶尔送你个木瓜什么的。

  先秦时期虽然已有类似“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比如《礼记》就要求“男女不杂坐”“叔嫂不通问”等,但这些主要是儒家在吆喝,民间社会从来就没有严格遵从。淳于髡就描绘过当时乡间聚会时的热闹景致:

  青年男女混杂着坐在一起,互相敬着酒,玩着六博(类似军棋,双方各执一“枭”五“散”共六枚棋子,以吃掉对方大子“枭”者为胜)、投壶(轮流将箭杆丢入酒壶)等游戏,彼此握着手、互送秋波也不受指责,前有落下的耳环,后有丢掉的发簪。天快黑、酒快喝完时,大家把剩余的酒兑到一起,男女促膝同席而坐,鞋子木屐混杂着,席间一片“杯盘狼藉”(该成语的出处),此时堂屋里烛火熄灭,自己衣襟解开,空气中泛着微微的香味……

  再翻翻你每天都要默诵的《诗经》,里面记满了各种男女幽会的故事,桑间濮上,城阙郊野,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浪漫的邂逅与重逢。连《周礼》都专门将仲春时节(农历二月)定为相亲大会,男女嘉宾牵手完毕可以直接钻小树林。

  此外,看过《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同学肯定会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商鞅为了体察民情深入秦地乡野,夜晚在一户人家投宿,里正让女儿陪他,最后商鞅拒绝了。这一段还真有原型,《汉书·地理志》记载了燕地一条劲爆民俗:假如有旅人借宿,男主人就会让家中的女性亲属陪他过夜。这也太好客了。

  《法律问答》中的一条也很有意思:男奴主人,应如何论处?用如今眼光来看,这无疑是令人发指的重罪,何况还是以下犯上。然而官府却只规定:与殴打主人同样论处。姑且不论处以何等刑罚,光这个类比就很神奇吧?

  以上种种让人大开眼界的内容,与这时尚且淡漠的观有关。你所熟悉的诸如一女不事二夫、夫死守节等所谓的“封建礼教”观念,是宋代理学兴盛后才开始成为主流的,当时就连再婚、丧偶的女性都不受社会的歧视与压迫。看看宣太后,摄政几十年闹出过多少风流事:先跟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后来还把情夫骗到甘泉宫杀了;晚年又有了新欢魏丑夫,还想死后让他殉葬;更不用提那句“以其髀(大腿)加妾之身”的豪放名言。赵姬和吕不韦、嫪毐的那点破事儿更不用说了。

  是“昏礼”不是“婚礼”

  等待中的王子始终没出现。倒是送你木瓜的那个男生继续隔三岔五地跑来找你,面红耳赤结结巴巴背上两句也不知哪里学来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你终于被这份坚持不懈所感动,幽幽叹了口气,决定接受他。他大为开心,这就开始向你——的父亲求婚。

  不要误会,先秦时期妇女的婚姻基本都要遵从父亲安排,吕后嫁给刘邦就是个著名例子。她父亲吕公这天在家宴请宾客,从不肯放过占宜的刘邦也跑来蹭饭,还吹牛说带来了一万钱贺礼。吕公见此人面相不凡,居然当场决定将女儿嫁他。老婆吕媪对此大为光火,吕公还说,这不是你们女人家能懂的。结果吕雉之前连刘邦的面都没见到,就(被)嫁给了这个让她着急上火一辈子的男人。

  好在,当时也有些女性拥有婚姻自主权,这方面的代表要数刘邦的老相识——魏国公子张耳的婚姻。他妻子是位标准的白富美,原先却嫁了个身为“庸奴”(佣工)的丈夫,后来她逃婚到父亲一位门客的家中寄宿。这位门客鼓动她考虑考虑张耳,她还真言听计从,嫁给了这位凤凰男。

  在这个故事中,张耳妻不仅决定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甚至第一次婚姻也很可能是心血来潮下自主选择的,因为很难想象她有钱的父亲会乐意女儿嫁给一个长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吕公那样的眼光。此后张耳妻还逃婚、“休夫”,又自主决定了第二次出嫁,颇有点新女性的作风了。

  不过,她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受到法律认可,肯定要受到惩罚。《法律答问》中,一名女子私自逃离前夫家,遇到另一位“阑亡”(逃亡出关,前边提过)的男子,她向对方隐瞒了婚史,直到两人结为夫妻、两年后有了孩子,才告知丈夫真相,尽管丈夫没有嫌弃她,官府却将两口子一同判为刑徒,男为城旦,女为舂。

  有鉴于此,那位男生必须和你一起去官府进行结婚登记,还得请媒人上门提亲,这就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按孟子的描述,如果你俩不管不顾就定下终身,一起私奔,结果就是“父母国人皆贱之”。

  这套“明媒正娶”的昏礼,也和你熟悉的古装剧差别极大。什么?你说“昏”字写错了?没写错,那时就是这个“昏”。它的本意当然不是男女一起发“昏”,而是指礼仪举行的时刻——黄昏,因为此时日月交替,有阴阳融汇的意思,既有内涵也颇具意境。

  “交杯酒”而非“交臂酒”

  昏礼的主体程序是“六礼”,分别为:

  纳采:男方遣媒人上你家求婚,你家同意后,再让媒人送上大雁作为见面礼,这是因为大雁对配偶十分忠诚,从一而终。

  问名:当时女生的名字都不能轻易告诉外人,别人只能称呼她们的姓,这一步骤就是由媒人去询问你的名字、生辰等,为下一步做准备。

  纳吉:得知你的名字生辰后,男方就可以用龟甲来占卜这场婚姻的未来,有些像如今的星座匹配度检测。如果结果为吉,双方就算正式订婚。

  纳征:相当于后来的送彩礼,不过其象征意义远大于经济价值,比如士大夫只需要送三匹玄帛、两匹帛,用彩丝束在一起,这正是“彩礼”的由来,有时还会加上一双鹿皮,那些天子、诸侯们也至多再加上一件“圭”或“璋”。

  请期:男方决定成婚吉日,然后正式通知你家,征得你家的同意。

  亲迎:未婚夫驾着车马去迎娶你。

  亲迎是整个昏礼中最浪漫文艺的时刻,没有古装剧中吹吹打打的喧闹,这时讲究的是静谧安详:黄昏时分,红霞满天,四下里只能听到车马辚辚声。落日的余晖照着你未婚夫那身庄重肃穆的礼服“玄衣(xūn)裳”——上衣为微微发红的黑色,象征着天;下裳为偏黄的红色,象征着地,“天地玄黄”一词由此而来,直到隋唐以前,这种婚服都是主流。

  你也在家做好了准备,你的衣着和他一样,而非古装剧里清一色的凤冠霞帔与红盖头。他来到你家时,车夫为你拉来一乘马车,新郎需要驾着它在原地转上三圈,再将车交还车夫、由你乘坐,他自己则驾驶另一辆马车,引领你踏上归途——没错,就是“归”途,当时女子出嫁叫“归”,因为人们认为,婆家是你真正的家,你嫁过去才是“回家”。

  来到婆家,没有堵门要钱的孩子,也没有挑盖头和嘈杂的婚宴,更没有那些三俗的闹洞房,一切仪式显得简朴宁静,你们甚至不会“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那是宋代才开始有的礼仪,取而代之的是“同牢合卺(jǐn)”:“同牢”是新婚夫妇共吃一只祭祀的牲畜的肉,“合卺”是将一只匏(páo)瓜(葫芦)剖成两半,分别盛酒而饮。

  后来“合卺”发展成夫妇交换酒杯而饮,一定注意,这仅仅是“交换酒杯”,而非你更熟悉的挽着胳膊喝的“交臂酒”。由于匏瓜是被一分为二,这一仪式也就象征着夫妇从此合二为一;又因为匏瓜是苦的,盛在里面的酒也会变苦,这也意味着夫妇需要从此同甘共苦。

  第二天你们一定别忘了早起,因为你要正式见“舅”与“姑”(公婆),这是婚后礼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
?朝廷上下鸡飞狗跳,却不见王阳明的身影。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实在太不显眼了,朝中大佬们下岗的下岗、跑路的跑路,中层官僚上书的上书、拼命的拼命,一片热火朝天,你死我活,王阳明在干吗?在观察。他不会像蒋钦那样一条道走到黑,也比戴铣等人圆滑。然而,良知与个性又使他不能完全无动于衷。于是,在戴铣等人被押赴进京之前,他上了一道精彩绝伦的奏疏—《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小时读《古文观止》,喜欢那些文气充沛,纵横捭阖的文章,为苏洵的《六国论》所倾倒。长大以后,渐渐懂得,像《陈情表》这样表面阴柔婉转,实则暗藏玄机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奇文。王阳明的奏疏就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这封奏折用语委婉,言辞平和,基本上是很和谐的。而且,他绝口不提刘太监,只说戴铣等人触怒了皇上是不应该,但作为言官,他们的职责就是劝诫您,即使说错了,您也多包涵包涵,以开忠谠之路。现在您派锦衣卫(白痴都知道是刘瑾的主意,王阳明装傻充愣)把...
· 织布机
相关文献王祯农书Collier,AnnM.AHandbookofTextiles.PergamonPress.1970:258.ISBN0080180574.Crowfoot,Grace.OftheWarp-WeightedLoom.TheAnnualoftheBritishSchoolatAthens.1936/1937,37:36–47.Marsden,Richard.CottonWeaving:ItsDevelopment,Principles,andPractice.GeorgeBell&Sons.1895:584[Feb2009].Mass,William.TheDeclineofaTechnologyLeader:Capabilty,strategyandshuttlelessWeaving(PDF).BusinessandEconomicHistory.1990.ISSN08...
· 秦朝国号:秦朝的正式国号是“秦”
秦朝的国号来自于地名。据《史记》记载,秦之先祖为先贤皋陶、伯翳(伯益),本为古部落首领少昊后裔,为“嬴”姓。至周穆王,宗主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先秦时代“姓”只是表示来源,多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嬴姓又盛,故“赵”也是秦的代名词之一。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只是一个诸侯国的称呼,统一以后由诸侯国名变为全中国的王朝称呼。由于统治者姓赢,又有赢秦之称。
· 彝族文化彝族织布文化“腰机”织布的历史
织布文化在中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而最早的织布机是坐在地上的踞织机,俗称“腰机”。在彝族文化中就有“腰机”的织布文化,所纺织而成的服饰品是最古老的手工创造。“工艺源于大自然所给予的材料。没有材料,就无工艺可言。工艺本无故乡,因其不同的种类、变化与趣味,才产生了不同的故乡。地方特色也体现了工艺之美。因为是在某个特殊地方的特殊材料的产物,所有都是天然之恩赐。”由此来看,对于任何服饰,制作服饰的材料是最基础的物质载体,如果离开了材料这个载体,任何服饰上的图案、配饰、工艺等都无从谈起。而制作服饰面料的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决定着服饰在质感、款式、色彩及艺术上的风格。凉山彝族“腰机”织布工艺的存在接续了中国传统服饰由经纬线交织的古老文明。“腰机”织布的历史在纺织历史上最早的织布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也叫腰机)。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而是将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
· 秦朝时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为何说穿越过去活不了呢
秦朝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我们在古装剧中看过太多有关秦朝人的衣食住行与生活文化,但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秦朝老百姓真正的生活。如果有一天你有幸穿越到秦朝成为一名黔首,那么我很不幸地告诉你,所有的衣食住行,你统统都得重新去认识。▲秦朝版图在秦朝能穿什么可能你常常会羡慕古装剧中的锦绣霓裳或一袭白衣长衫,但这对于秦朝的一名黔首来说,绝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秦朝,不是你想穿什么,而是你能穿什么。作为一个专制等级森严的王朝,秦朝的等级制度无疑也体现在衣着配饰之中。我们先从头说起。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佩戴“冠”的,只能用一块黑布将头发束起,这也是“黔首”一词的来历。黔首是秦统一天下以后才开始使用的新称谓,无论是原来的秦人、楚人、燕人、齐人……此后统统称为黔首,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国人民间的心理隔阂,体现了秦朝的帝王气概。▲秦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