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审美观受羊文化影响 最美的打扮曾是戴羊角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2
转发:0
评论:0
古人审美观受羊文化影响最美的打扮曾是戴羊角,“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古人的审美观念也曾受到羊文化的影响。美

  “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古人的审美观念也曾受到羊文化的影响。

  美这一概念,直接因“羊”而产生。《说文解字》将“美”字归入“羊”部,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义。”从许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即是“羊大为美”:羊体大肉质好,吃起来才“美”。

  然而,许慎对“美”的解释,在安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后受到了挑战,因为甲骨文的“美”字并不是“羊大”形象,上边并不像“羊”,而是人饰羊首的形状,戴着羊角样饰物,整个“美”字是戴图腾标志的人的形象。

  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装饰物来扮美了。当时最美的打扮是“戴羊角”,形成了以“羊人为美”的审美观点。

  已故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即持此观点。他分析认为,羌、姜是羊图腾氏族的姓氏,其结构大致也是戴羊角的人形。这一观点在现代民族风俗中找到了佐证,在青海河湟一带古羌人发源地,过年时跳传统的“老羊歌”舞蹈,舞者必须戴羊角帽。另在一些少数民族宗教活动中,尚有戴羊面具跳舞祭神的现象。

  在“羊人为美”的基础上,近年有学者又提出一种“怀孕的女人为美”的说法。理由是,“羊”字在远古时期是女性的象征,商代青铜器父己簋上发现的一个“美”最能说明这问题:上部以羊角代羊,是一个人的形象,上肢摊开,腆着圆圆的肚子。其圆圆的肚子,就是代表女人怀孕。

  以孕妇为美,其实是古人生殖崇拜行为使然,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发现的原始岩画中有不少怀孕的母羊,有的画面中猎人直接用箭对着母羊的臀部;有的将羊的双角刻画成椭圆形的同心圆,圆心是一个三角形的点……这些都是远古时期人们生殖崇拜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无论“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孕妇为美”,都是“羊文化”在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的多元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羊角号
羊角山下有个三十出头的男青年叫小山子,他父母过世早,只得独自一人靠耕田种地过活。因家境贫寒,虽年过而立,却不曾娶妻,日子过得甚是寡淡。因为冷清,小山子便在农耕之余养了一只老山羊作伴。这只山羊长得体态骠悍、健壮伟岸,尤其是它那对弯而长的犄角,格外惹人注目。小山子对老山羊甚为宠爱,尽管自己的茅屋很简陋,但他对老山羊的棚舍却精心打理,致使棚子干净敞亮。老山羊吃的草料他也细心挑选,每天让它吃得腹饱肚圆。有一年冬天,天气奇冷,皑皑白雪覆盖山野半月不化。小山子怕老山羊冻着,就把它牵到自己的卧室,晚上让它躺卧在自己的床边,还把自己多余的一床破棉絮给老山羊盖上。都说动物通灵性,老山羊对小山子也常用咩咩的甜蜜叫声尽显亲昵。一遇小山子闲暇,它便跪在地上用他它那长长的犄角轻轻地磨蹭小山子的腿;夏天,还用舌头亲密地舔着小山子的光脚背,竭尽所能地对它的主人回报感谢。因此,小山子对他的老山羊更是百般呵护。平日里,只要...
· 名人―羊角哀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羊角鼓
宁强“羊角鼓”是当地端公跳坛时表演的一种鼓舞。舞者左手执扇形单面鼓,右手执藤或竹制的细槌,边击边舞。宁强过去称“宁羌”。地处大巴山中,是川、陕、陇三省交界地带,山高林密、地势险峻。自古是关中、汉中通往巴蜀的褒斜、陈仓、金牛、米谷等道的必经之处,也是汉江源头和嘉陵江的上游,据清《宁强州志》载:宁强县在周以前为“氐族所据”。《括地志》记:“岷洮等州以西,为古羌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宁强成为川陕的屏障,交通要隘和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深受巴蜀文化和古羌文化的影响。羊角鼓质朴粗犷,作为祭坛仪式的组成部分,基本上保存着古老巫舞的表演程式和风格。跳坛开始,在低沉的角号声中,先由端公进行“占卜开坛”,请各神灵就位(即在香案上摆好各种神牌)。再接者“破肩滴血”,表示神已附体。然后拿着角号和黄表纸旗,在锣鼓伴奏下,向五方跪拜,“招兵点将”。接着表演“耍神带”,即将数尺长彩布条两头用纸点燃后舞动。然后“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羊角鼓舞
“羊角鼓舞”流传于汉中地区的宁强、略阳等县,是秦巴山区端公(巫师)跳神仪式中的一种祭祀舞蹈。端公跳神,又称“跳坛”,分文、武两种,文坛以唱为主,武坛以舞为主。过去多在乡民需要向神还愿、驱鬼治病或祭奠亡灵之时举办,规模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人数可多可少,视祭祀的内容及主家的条件而定。跳坛虽屑祭祀仪式,但包含多种表演形式,名为娱神,实际也起着娱人的作用。尤其是在有钱人家老人死后三年的忌辰,或寿诞之时,或者做生意获利之后,邀请端公向神还愿,此类跳坛兼有喜庆的意思,更是载歌载舞,热闹非常,无异是一次综合性民间艺术的表演。其中包括舞蹈、歌唱、民间小戏,以及木壳面具表演的傩舞傩戏,往往可以连续进行三至五天,通宵达旦地表演,清修《佛坪厅志》载:“见说端公颇不端,淫辞竞唱耍跳坛,巫风久染三巴俗,厉禁还须仗好官。”这首诗证明,端公跳坛除了祭祀、还有反映民间生活情趣的“淫辞”,即民间艺术的演唱,确是古已有之...
· 《羊角哀舍命全交》
简要介绍:文章出处《羊角哀舍命全交》出自《喻世明言・第七卷羊角哀舍命全交》,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所著。文章全文第七卷羊角哀舍命全交背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看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两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春秋时,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之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西羌积石山,有一贤士,姓左,双名伯桃,幼亡父母,勉力攻书,养成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