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限制每家每户的不动产数量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0
转发:0
评论:0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限制每家每户的不动产数量,在中国古代史上,吕后的手段并非首创。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就搞过“限民名田”,限

  在中国古代史上,吕后的手段并非首创。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就搞过“限民名田”,限制每家每户的不动产数量:你可以开荒,也可以购买,还可以继承,不管从哪个渠道获得房屋和耕地,你的不动产都不能超标,老百姓不能超标,官员也不能超标。当然,官员的指标要比老百姓大得多。打个比方说,普通市民只能拥有一套房,敢买第二套房就给你充公,市长大人却可以拥有三套房,有了第四套才算超标。

  商鞅搞“限民名田”,吕后搞“名田宅”,都是为了限制兼并,都是为了实现平等。问题是,这种政策本身就体现着不平等:彻侯爵位高,盖房占地可以是平民标准的一百多倍;小民没爵位,盖房占地不能超过三十平方步。地位高的人,可以拥有三套房;地位低的平民,只能拥有一套房。如此等级鲜明地按乌纱帽定指标,哪有平等可言?

  不过我想古代老百姓也不在乎这种不平等。第一,他们钱包不鼓,就算朝廷允许他们超标,他们也买不起更多的房子和土地;第二,古代中国本来就是等级鲜明的“礼制社会”,老百姓早就习惯了不平等。

  老百姓难以忍受的不是买房指标上的不平等,而是赋税上的不平等。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老百姓缺钱少地,一直要缴纳赋税;贵族们家财万贯、良田万顷,却不用缴纳赋税(宋明两朝极其短暂的变法时期除外)。劫贫济富,夺不足济有余,这种不平等真正让老百姓有了切肤之痛。

  人类天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朝廷制造出一个不平等,老百姓会想方设法帮自己寻找平等。他们或是通过科举或者纳捐来跻身于贵族阶层,或是在名义上把自家不动产过户给贵族。

  比方说吧,张三是老百姓,买了一套房子或者一块地皮,产权证上本来该写张三的名字,可是张三不干,他非要找到贵族李四,跟李四死皮赖脸,磕头作揖,求爷爷告奶奶,把产权证上的名字填成李四。搁现在,这样做简直疯了,可是古代老百姓确实有这样做的必要,因为从此以后就再也不用交房捐和服劳役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实施变法为什么只有商鞅变法成功了
还不知道:为什么商鞅变法成功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许多的变法。在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尤其如此,各国为了强国,都进行了各自的变法。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齐威王的“人治”,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燕国燕昭王时期在乐毅主持下的变法。但是,在这些变法中,没有一个比得上秦国的商鞅变法,哪怕在后世,人们对于商鞅的为人处世有着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是却不得不承认他的变法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变法,并且影响最为深远。那么,为什么商鞅的变法成功了,而与他同时代的人,甚至他之后的变法却都以失败而告终了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秦国在当时国力最弱为什么说秦国国力最弱成为了他成功的一个要素呢?在当时,七国的势力已基本形成,其他小国造不成影响,就不作数了。在当时,以经过李悝变法,并且拥有吴起编练的魏武卒的魏国实力最为强悍...
· 商鞅变法_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_商鞅变法的原因背景及影响作用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 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产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商鞅入秦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
· 商鞅是怎样变法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什么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据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卫鞅为左庶长。但是《史记商君列传》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据此则下令变法,应在秦孝公六年卫鞅任左庶长之后。两说相较,当以后说为是。《战国策秦策》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王先谦《集解》认为‘八’上脱‘十’字,是对的。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
· 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为何主持变法的商鞅还被车裂
商鞅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商鞅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和公孙鞅,后来因为秦孝公封商地,改名为商鞅。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受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商鞅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负。图片来源于网络早年间,商鞅从卫国来到了魏国,在宰相公叔痤门下当管家。公叔痤对商鞅很是重视,一心想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后来因为自己病重,没有来得及推荐。一次,魏惠王来家中看望公叔痤,公叔痤对魏惠王说,商鞅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魏惠王任用最好,如果不任用商鞅,也不能让他去别的诸侯国效力,在魏国境内杀掉他。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病的很严重,已经语无伦次了,便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商鞅看自己在魏国实现不了人生抱负了,便前往秦国。恰好秦孝公此时寻求一位真才实干的变法人士,商鞅见了秦孝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秦孝公对商鞅非常重视,便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实行变法。商鞅从秦国的方方面面入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改革措施,在秦孝公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