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吐鲁番高昌国从北魏延续至唐朝:曾造精美铜钱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4
转发:0
评论:0
吐鲁番高昌国从北魏延续至唐朝:曾造精美铜钱,道光、咸丰年间,有个别古钱爱好者在自己的收藏笔记、作品中提到一种严格遵循中国

  道光、咸丰年间,有个别古钱爱好者在自己的收藏笔记、作品中提到一种严格遵循中国传统“孔方兄”式样铸造的铜钱“高昌吉利”,是罕见的品种。清朝乾隆年间大学者张伯行和清末大多数古钱收藏家认为,这种铜钱是从北魏一直延续到唐太宗年间、占据新疆东部吐鲁番一带的地方割据政权“高昌国”所铸造的。

  但这种铜钱存世数量实在太少,新疆吐鲁番博物馆在介绍材料中说“传世仅两枚”(都在该博物馆内)并不确切,而且这两枚都是上世纪70年代才出土的,张伯行等清代钱币收藏家不可能看见过,事实上今天能够找到线索、传承有序的“高昌吉利”铜钱,大约有50枚左右,除了吐鲁番博物馆藏这两枚,其他几乎都能在晚清收藏家的各种笔记、著述中找到线索。

  高昌虽是个地方性政权,许多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朋友甚至都不知道它曾经的存在,但在其200多年历史上却经历过好几个朝代的更迭,最早可上溯到北魏,最晚则可推到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君主的姓氏则先后有沮渠氏、阚氏、马氏、麴氏四姓,究竟这种“高昌吉利”是哪个“高昌”所铸造,从清代开始收藏家们就争论不休。

  这还不算,到了民国,又有许多名家认为,高昌在当时属于落后地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技术条件铸造如此精美的铜币,不仅如此,出土的“高昌吉利”铜钱数量如此稀少,且品相几乎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仿佛没有用过一般,这是很不寻常的,因此有人认为,“高昌吉利”四个字未必代表“高昌国”的钱币,而很可能不过是“厌胜钱”常见的吉祥话,因此这些铜钱可能是五代十国甚至明朝铸造的。

  数量稀少且没有流通痕迹,表明这些“高昌吉利”并非一般铜钱,这个推断是符合逻辑的,但就此认定其为“厌胜钱”则根据不足,因为“厌胜钱”系民间私铸,不能流通,一般而言都比较粗糙,而“高昌吉利”却厚重精美,是铜钱中的佳品,更可能系官方发行的纪念币或镇库钱。至于“高昌落后造不出这么好的钱”、“新疆用不上铜钱”则更是偏见和臆断——比高昌更早的焉耆、更落后的突骑施等,都在本土制造、发行和使用过“孔方兄”,而地处西域最东端、和中原联系最密切的高昌国,又凭什么独独不可以呢?

  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519号墓,出土了一枚“高昌吉利”铜钱,由于该墓保存十分完整,毫无盗挖痕迹,且同时出土的墓志铭显示,墓葬时间为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此时距离高昌被唐朝吞并为“高昌县”仅仅两年而已。

  这枚“高昌吉利”铜钱,就是前面提到的、新疆吐鲁番博物馆保存两枚中的一枚,由于此次出土,围绕“高昌吉利”铜钱的两个最关键悬疑不攻自破——首先,这种铜钱确乎是新疆地区的“土产”,而非“姓名偶合”的内地“厌胜钱”;其次,这枚铜钱的“生日”不会晚于公元642年,因此绝不会是什么五代十国钱,更不可能是明朝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吐鲁番汗国
吐鲁番汗列表速檀阿力(即羽奴思汗,汉文史籍又称阿力)速檀阿黑麻(羽奴思子,马哈木弟)(1487-1503)速檀满速儿(1501-1542)沙汗(1542-1565)马速(1565-1570)参考文献《草原帝国》《明史》参见蒙兀儿斯坦阿尔蒂沙尔
· 西域小国高昌国非要跟着唐朝干结果被由国改为了州
历史上的新疆吐鲁番盆地,曾有一个繁荣的西域古国,其名为高昌。高昌是一个由汉人组成的国家,他们在众多胡人的包围下,大体上保持了汉人的风俗和。高昌国是个与今天的伊拉克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位于中亚地区的咽喉地带,东面是强大的唐王朝,西面是西突阙这样凶悍的游牧民族,在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高昌国就有了墙头草的特征,在大国的缝隙之求生存。于是,高昌国摇摆不定的举动就被大唐帝国视为对国家威严的挑衅。汉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东汉、魏晋沿袭其制。这一时期,高昌国隶属凉州敦煌郡,隋大业五年(609年)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丽。由此可见,高昌国一直是中原各个王朝的小弟。到了唐朝,高昌国不知道怎么的了,非要跟大唐对着干。高昌与大唐对着干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惹毛了大唐帝国的当家人李世民,他的心中一定回想起西汉名将...
· 从“造篇”到“诵古”
胡宁,男,北京大学历史学2010级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春秋用诗与贵族政治》。博士导师:北京大学教授朱凤瀚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杨华浙江大学教授贾海生载于《左传》《国语》等典籍的宴飨赋诗现象,是春秋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色之一。郑玄将“赋诗”分为“造篇”和“诵古”两种,前者指创作新诗,后者指称述旧篇。宴飨赋诗皆属后者,即在宴飨活动中用众所熟知之诗表达自己的意志,这种表达往往是“断章取义”式的,是一种文雅的隐喻。但是,《穆天子传》、清华简《耆夜》等文献中亦有宴飨中现场创作诗歌的记载,应该怎样看待呢?另外,春秋时期宴飨赋诗都是贵族们自择诗篇,但在《左传》中又有宴飨赋诗受等级限制的说法,这说明了什么?搞清楚这两个问题,能让我们对春秋宴飨赋诗有更深入的认识。《穆天子传》《耆夜》中的宴飨作诗《穆天子传》是汲冢竹书之一种,在成书年代和史料价值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同...
· 从“造篇”到“诵古”
胡宁,男,北京大学历史学2010级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春秋用诗与贵族政治》。博士导师:北京大学教授朱凤瀚通讯评委:武汉大学教授杨华浙江大学教授贾海生载于《左传》《国语》等典籍的宴飨赋诗现象,是春秋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色之一。郑玄将“赋诗”分为“造篇”和“诵古”两种,前者指创作新诗,后者指称述旧篇。宴飨赋诗皆属后者,即在宴飨活动中用众所熟知之诗表达自己的意志,这种表达往往是“断章取义”式的,是一种文雅的隐喻。但是,《穆天子传》、清华简《耆夜》等文献中亦有宴飨中现场创作诗歌的记载,应该怎样看待呢?另外,春秋时期宴飨赋诗都是贵族们自择诗篇,但在《左传》中又有宴飨赋诗受等级限制的说法,这说明了什么?搞清楚这两个问题,能让我们对春秋宴飨赋诗有更深入的认识。《穆天子传》《耆夜》中的宴飨作诗《穆天子传》是汲冢竹书之一种,在成书年代和史料价值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同...
· 国造
参考文献《大化以前の国造制の構造とその本質-記紀の「国造」表記と『隋書』「軍尼」の考察を通して-》,大川原龙一著青木书店《历史学研究》2007年7月号No.827p41-p57三原市史第一巻(通史編一)地理、原始・古代・中世の通史相关条目日本的姓(カバネ)氏姓制度筑紫国造磐井先代旧事本纪(国造本纪)国造列表古代日本地方官制(古代日本の地方官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