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宜阳之战的历史意义:秦国的统一过程有何意义?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06
转发:0
评论:0
宜阳之战的历史意义:秦国的统一过程有何意义?,秦拔宜阳之战,在秦的统一过程中有重大意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大治。周显

  秦拔宜阳之战,在秦的统一过程中有重大意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大治。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孝公死,子驷立。商鞅被诛,但秦法未败。驷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继齐、魏之后,始称王,是为秦惠王。《史记》说:“其后诸侯皆为王。”秦惠王雄才大略,广揽各国贤才为己用,张仪入秦为相。张仪向秦惠王献计,力主伐韩。“下兵三川(黄河、洛水、伊水一带),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建王业。大臣司马错力主伐蜀,惠王从之。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国益富强。然后,秦大举攻赵,取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攻楚,取汉中。至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死时,秦已东扩至今宜阳、渑池西部。

  秦惠王之子荡即位,是为秦武王。秦武王不悦张仪,张仪离秦去魏,相魏一年而卒。秦以樗里疾为右丞相,甘茂为左丞相。秦武王思张仪之言,谓樗里疾道:“寡人生于西戎,未睹中原之盛。若得通三川,一游巩、洛之间,虽死无恨。”樗里疾道:“王之伐韩,欲取宜阳以通三川之道。然而宜阳路远而险,劳师费财,魏赵必出兵助韩,因此,此事断然不可。”秦武王复问于甘茂,甘茂道:“请让我出使大梁,约魏相助。”武王大悦,使甘茂出使魏国,魏王许诺助秦。


  甘茂与樗里疾素来不和,恐樗里疾从中阻挠,先遣副使向寿回奏秦王,而甘茂自己滞留于息壤。秦武王至息壤,甘茂道:“宜阳为县名,其实是个郡。攻伐宜阳,山高路远,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过去有个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他杀了人,先后有三个人告诉曾参之母其子杀人,最后曾母不得不信,逾墙走匿。我没有曾参之贤,大王对我的信任没有曾母对曾参的信任度高。如果我率军攻宜阳,久攻不克,而朝中大臣诋毁我,大王也必然对我生疑。”武王道:“寡人不听人言,请与你结盟。”于是,君臣歃血为盟,藏誓书于息壤,遂发兵五万,使甘茂为大将,向寿副之。宜阳是韩国西部屏障。韩国中后期领土由三部分组成,即上党(今山西南部)、南阳(今济源、焦作)、新郑,宜阳是联结三地的枢纽。宜阳也是二周的门户,宜阳与东、西周一起成为秦东进的障碍,时人苏秦曾说过:“韩东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长阪之塞。”故韩国在宜阳布下了重兵,周王室也暗中相助。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冬,甘茂兵临宜阳城下,宜阳守军顽强抵抗,秦兵围城五个月,无法攻下该城。右丞相樗里疾进言于秦武王道:“秦师老矣,不撤回,恐有变。”武王召甘茂班师。甘茂乃作书一封,使人送达武王,武王启函视之,书中惟有“息壤”二字。武王大悟,命令大将乌获率兵五万,以助甘茂。韩王亦使大将公叔婴率军救宜阳。甘茂、乌获两军会合,大破公叔婴于宜阳城下,然后,乘胜攻占宜阳,斩杀韩兵六万,降者无数。韩王恐惧,使相国公仲侈持宝器入秦乞和。秦武王大喜,许之。诏甘茂班师,留向寿安抚宜阳地方。

  秦取宜阳,韩国断为三,国力大衰。对山东各国而言,宜阳其实也是门户。秦得此城,可以挟二周北攻燕赵,东伐魏齐,南伐宛楚,实施大规模兼并战争。秦对宜阳城进行加固,成为东扩的桥头堡。从此以后,山东六国转入战略防守阶段,直至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秦拔宜阳之战是秦统一六国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宜阳之战
战争背景政治背景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现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战国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大治。孝公死,子驷立。商鞅被诛,但秦法未败。子驷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继齐、魏之后,始称王,是为秦惠王。秦惠王雄才大略,广揽各国贤才为己用,张仪入秦为相。张仪向秦惠王献计,力主伐韩,“下兵三川(黄河、洛水、伊水一带),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建王业。大将司马错力主伐蜀,惠王从之。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国益富强。然后,秦大举攻赵,取中都、安邑;攻楚,取汉中。至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死时,秦已东扩至今宜阳、渑池西部。战争起因秦武王即位后主张出兵三川,听取了樗里疾的建议,使甘茂为大将,发兵五万,攻取宜阳。宜阳是韩国西部屏障。韩国中后期领土由三部分组成,即上党(今山西南部)、...
· 宜阳之战简介:秦国中原战略的一次重要尝试
攻韩、窥周,是秦国控制中原的战略目标,夺取宜阳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的重要步骤。秦武王三年(前308)派大将甘茂,实施宜阳计划。宜阳名为县,实为郡,积聚上党、南阳两郡财富,是军事重镇。韩国方面势在必守,且实力雄厚,防守坚固;秦国方面,甘茂提兵远征,又有樗里疾、公孙郝等公族从内部掣肘。甘茂出使魏国,相约共同攻打韩国,又通过与秦武王盟于息壤,取得秦王的支持。战役开始时,楚国曾经与韩国联合,楚怀王派大将景翠救韩,对秦军形成压力。但楚、韩虽然联合,但是都心存疑虑互相观望。果然,冯章出使楚国谎称赠以汉中之地,楚、韩联盟瓦解。秦军的这场攻坚战进展的并不顺利。战事经历五月,未能奏效,损兵折将,士气大受影响。主将甘茂一度信心动摇想半途而废。但自身客居秦国为相,在国内受樗里疾、公孙郝攻击,在国外与韩相公仲倗结缘,只能背水一战。最后甘茂将个人钱财全部用于公赏里,重赏之下,一鼓作气,终于拔掉宜阳。
· 宜阳之战:秦国是怎样背水一战挺进中原的?
从战略部署上来说,秦灭巴蜀之战可谓是秦国一统六国的第一步,但是从正式对战山东各国的进程上来讲,宜阳之战是秦灭六国的里程碑。但是宜阳之战并不像秦灭巴蜀那般运筹帷幄,反而打得十分艰难。那么秦国是怎样背水一战挺进中原的呢?攻韩的方针在秦惠文王时,张仪便曾提出过,但是那时司马错主张攻蜀,秦王考虑后决定先攻蜀。而后直到秦惠文王去世,攻韩的计划还没有实施。直到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嬴荡派大将甘茂攻宜阳。攻取宜阳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的。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起,国力开始增强,随后秦惠文王继位虽诛商鞅,但是秦法仍在。秦惠文王雄才大略,志向高远,灭掉巴蜀之后,秦国日益富强,随后又伐赵,公畜,国土逐渐扩大。秦武王继位后,不喜张仪,但是却认同张仪攻韩的想法,但是时任右丞相的樗里疾不同意伐韩,而甘茂则提出出使魏国,联魏伐韩。甘茂出使魏国之后,又担心樗里疾会从中作梗,于是提出要与秦武王在息壤会盟,以防自己久攻不...
· 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怎么样?秦统一六国原因
最先灭掉的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秦国统一六国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
· 破齐残楚——宜阳之战
?十万秦军攻打宜阳。六万韩军坚守宜阳。韩襄王震惊,年初刚刚结盟,年中就来攻打,这五十年不变是说变就变。“相国,你看,这是怎么回事?”韩襄王紧急召见樗里子,商讨秦军攻打宜阳的问题。到这个时候,樗里子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中了甘茂的调虎离山之计。“大王,这都是甘茂在搞鬼,我即刻回咸阳,力劝秦王撤军。”樗里子说。他心里明白这一定是甘茂和秦武王设的圈套,能够挽回的可能性非常小,不过这时候也只能这样说了。“那……那就多拜托相国了。”韩襄王也只能这样说了。樗里子当天启程,火速赶回了咸阳。“大王,秦国攻打韩国,那可是背信弃义啊!”樗里子见到秦武王,劈头就说。“叔叔,咱们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好像就不讲什么信义了吧?”秦武王笑笑说。八韩襄王其实对樗里子并没有抱什么希望,他知道,既然这是秦武王和甘茂精心设计的圈套,那就绝对不会轻易改变。不错,宜阳有重兵把守,有两年的粮草,有厚重的城墙。可是,这能挡得住虎狼一般的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