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刘六刘七起义的经过:这场起义是怎么发生的?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33
转发:0
评论:0
刘六刘七起义的经过:这场起义是怎么发生的?,明朝正德年间由刘六、刘七兄弟及杨虎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刘六名宠,刘七名晨,霸州

  明朝正德年间由刘六、刘七兄弟及杨虎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刘六名宠,刘七名晨,霸州文安县(今河北文安)人,农民出身。为人任侠好义,骁勇善骑射。因不堪地主豪强的兼并和压榨,同齐彦名等在霸州等地打家劫舍,时称“河北响马”。正德四年(1509),明朝政府增派监察御史驻守天津、真定等地,“专理捕盗”。刘六、刘七家属均遭。齐彦名也被捕,后被刘七等破狱救出。五年十月,刘六、刘七在霸州领数十骑起义,贫苦农民纷起响应,迅速发展为万余人。此时,起义于山东的杨虎也率所部同刘六等人会合,义军更加壮大,活动于京师之南和山东地区。次年三月,起义军连下河北博野、饶阳、南宫等州县,继入山东,攻克日照、曲阜、泰安等二十余州县。明军一路溃逃。广大贫苦农民乐于供给义军粮草器杖。起义军杀地主官僚,焚毁官,劫取兵库,释放狱囚。明政府增派马中锡、张伟等人提督军务,因慑于义军威力,只能拥军自卫,不敢同义军交锋。

  在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起义军提出“建国扶贤”的口号,制订了先取河北、河南,扩集兵马,再占南京,建立政权的方针。接着,义军兵分两路,东路由刘六、刘七、齐彦名统领,活动于山东地区;西路由杨虎等人统领,活动于河南地区。五月,东路起义军由山东入河南,进湖广转趋江西,又挥师北上,直抵霸州。西路杨虎一支由南而北,六月进山西,又东入河北,直抵文安,八月,两军会攻霸州,威胁京师。在此形势下,明政府加紧设防,撤换马中锡和张伟,改派兵部右侍郎陆完提督军务,统领边兵和京营官军阻击起义军。此后,刘六一支冲破包围,东入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杨虎所部则转入山东东昌地区,分兵牵制敌人。

  九月,两支起义军又先后攻围河北沧州,阻截明朝漕运。十月,杨虎一支经天津、景州(今河北景县)、枣强等地,进入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向山东,攻城略地,与刘六军声势相倚,威震山东,然后转入安徽,但杨虎在义门(安徽亳州、涡阳间)渡河立际,遭明军袭击牺牲,所部由刘惠、赵燧统领,转入河南,继续战斗。刘六部南下山东,连克阳谷、寿张、沂水、曲阜等十县,攻打青州、兖州、沂州等明藩封地,继而转攻济宁,烧毁明漕运粮船一千二百艘。旋由济宁北进,转战于北起霸州,南至河南汤阴的广大地区。

  七年正月,再次深入近京霸州地区。此时,刘惠、赵燧一支转战于安徽、河南等地。他们推举刘惠为奉天征过大元帅,赵燧为副元帅,立五军,列二十八营,委署都督、指挥等官,拥有步骑十三万众,打出“直捣幽燕之地”,“重开混沌之天”的旗帜,还申明军纪,不妄杀平民。起义军在河南连下不少州县,并于泌阳火烧伙同刘瑾作恶多端的前阁臣焦芳之家,兵锋直抵湖广襄阳等府县。七年二月,明政府加派右都御史彭泽提督军务,增调大同等处边兵和湖广士兵,采取四面堵截,督兵跟进的战术,追击河南起义军。五月,刘惠在南召(今河南南召东)同明军接战之际中箭牺牲,赵燧也在武昌被俘,后被处死于京城。

  进逼京城的刘六、刘七起义军,见京师难以强攻,便由文安(今属河北)南下,入江苏,后又转入山东。明陆完集兵十万于山东登、莱地区,围剿义军。起义军奋力突围,与明军周旋于京师以南各州县。随着河南起义军的受挫,这支起义军渐向南方转移。闰五月,南至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由团风镇夺舟入江,刘六因舟覆牺牲,刘七等自武昌而下,驾舟师转战于上起九江、下抵苏松的大江上下。明政府赶调彭泽增援陆完,分驻于南京以东地区和苏松地区,并加强了沿江要害之地的兵备。七月十八日,起义军攻打通州(今江苏南通),接着占领通州东南的狼山,凭险据守。二十一日,明兵由南北两面仰攻狼山义军阵地。起义军孤军奋战,众寡不敌,刘七、齐彦名等先后牺牲,起义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六刘七是谁?刘六刘七起义是怎么回事?起义是谁平定的?
刘六刘七是明中叶在河北地区爆发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刘六原名刘宠,刘七原名刘晨,他们在霸州等地,打家劫舍,劫富济贫,被当时人称为“响马盗”。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510年,两人召集数千农民,在霸州发动起义,这支起义军军纪严明,很快发展到数万人之势。这次起义持续了三年,才被明军击败,明朝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那么这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他的前因后果又是什么呢?明正统年间,政治黑暗腐败,土地兼并加剧并高度集中,人民流离失所,正统后阉宦擅权,徭役繁苛,比以前还更为严重,让农民不堪忍受。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了大大小小许多次的农民起义,而刘六刘七起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正德年间爆发了许多起义,刘六刘七武艺高强,便由霸州官府招募入衙,协助擒捉“盗寇”。两人屡屡破获大案,受了朝廷很多赏赐。梁洪见两兄弟赏赐颇丰,便向其勒索金银财物。这个梁洪又是谁呢?正是当时独揽朝政的大太监刘瑾的家人,...
· 刘六刘七起义的结局:刘六刘七起义有何影响?
农民军的失败原因,一是与明军相比,势单力薄,刘六军队虽号称数万人,但多是无以为生的贫苦农民,没有作战经验,真正拥有战斗力的极少。二是农民军长期流动作战,虽具有机动灵活的特色,可以出其不意,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缺乏牢固的根据地和后方,士兵疲于奔走,兵员和军需补给都有一定困难,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三是两支较大的起义军独立作战,缺乏配合,更没有和当时在四川的农民起义军取得联系共同抗敌,致使明政府便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刘六、刘七领导的这次起义,前后持续3年,转战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江苏数省,沉重地打击了统治阶级。为了起义,明政府动用了大量财力,耗尽了府库之银。起义军所到之处,地打击了当地贪官污吏、地主豪绅。这次起义给明统治者一个沉重而深刻的教训,使明朝统治者认识到仅凭高压政策难以维持长久统治,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缓和社会矛盾。起义失败的第二年,明政府下令减免京畿、山东、河南等地税粮,并宣布...
· 刘六刘七起义
明朝正德年间,在天子脚下的河北省,爆发了开国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最初只是几个过不下去的穷苦百姓,最后却发展到十几万之众,转战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八省,搅得大明朝寝食难安,为镇压起义,朝廷总共调遣官兵二十余万,约占全国总兵力的一半以上,耗尽库银,历时三年才镇压下去,因起义由刘六刘七兄弟俩发起,史称“刘六刘七起义”。响马盗——打家劫舍刘六刘七兄弟是河北霸州文安县人,自幼家贫,是为朝廷养马的马户,两兄弟为人慷慨好义,粗通拳脚,善于骑射。正德年间,因为不堪地主豪强的压榨欺凌,纠集了一帮穷苦兄弟做了“响马盗”,干一些打劫打家劫舍的勾当,后来宦官刘瑾派人到河北缉捕屠杀这些响马,刘六、刘七的家属亲眷遭到杀害,同伙齐彦名也被捉拿。刘六、刘七一怒之下闯入大狱救出了齐彦名,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二十二日在霸州举旗造反,当地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从最初的几十骑
· 唐赛儿起义的经过:唐赛儿起义是如何发生的?
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月初十,一封奏折由直隶沂州卫传到了永乐帝手中:“莒州贼董彦杲等聚众两千余人,以红白旗为号,大行劫杀,莒州千户孙恭等往招抚,杀其从者,势甚猖獗。”这就是唐赛儿起义。实际上,在沂州卫上奏之前的几个月,唐赛儿的教众已经起义。唐赛儿的部下董彦杲、刘俊、宾鸿等率众两千余人,占据益都卸石棚寨,以红白旗为号,声势日盛。永乐十七年(1419年),青州卫指挥使高凤带兵围剿卸石棚寨。唐赛儿利用益都山区的有利地形,设下埋伏,诱敌深入,将官兵引进了葫芦谷。在狭隘的山谷中,唐赛儿带领伏兵杀入敌阵,大败官兵,高凤也被杀死。吃了亏的官府也随后便派莒州千户孙恭前往招抚。起义军他们拒绝了孙恭,并把随同前往的官兵也杀掉。只是这些事情都被地方官一直隐瞒不报,他们采取能镇压就镇压,能招抚就招抚策略,最终却是“三司皆以不蚤发系狱”。地方上出了这等大事,永乐帝闻奏大惊,山东是漕运要道,是供给京师的基础。永乐
· 刘六刘七起义简介:明朝中叶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
刘六刘七起义又称刘六刘七民变是指明中叶爆发于明朝北直隶(今河北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刘六和刘七最初是劫富济贫,被称为“响马盗”,他们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以后又由山东回攻京畿。起义军纪律严明,不妄杀人,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起义前后持续三年,转战南北直隶、山东、河南、湖广等广大地区,所过之处,深得人民拥护。两支起义军之间缺少密切配合,长期流动作战,被明军各个击破而失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