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韩国申遗抢下拔河:“拔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46
转发:0
评论:0
韩国申遗抢下拔河:“拔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文化财厅(文物局)12月2日消息,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文化财厅(文物局)12月2日消息,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将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4国联合申遗的“拔河”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拔河成为韩国第1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在中国民间普及程度极高的项目,拔河在中国已有2400年的历史,据记载在唐朝时期就曾举办过千人拔河赛。而在近代,拔河也曾作为奥运田径正式比赛项目。

  唐玄宗曾举行千人拔河大赛

  当拔河经韩国等四个国家联合申遗成功后,网友们只能在社交网络上无奈吐槽:“现在开始,对斗鸡、斗蛐蛐、踢毽子开始感到深深的担忧”、“想想都心塞,下一个会是麻将、滚铁环还是丢手绢?”、“赶快把广场舞申遗,趁还来得及……”

  事实上,拔河起源中国早有记载。

  韩国村民和游客在"金堤地平线节"上参加传统拔河比赛

  《墨子·鲁问》就有记载:当时楚国与越国之间进行水上舟战,楚国聘请来鲁班设计了一种名为“钩强” 的器具,在舟战占优势的情况下可以用它钩住敌舟,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

  后来“钩强”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陆上的比赛,到唐代,就被冠以“拔河”的名称。《新唐书·兵志》记载:“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采,食梁肉,壮者为角抵、拔河、翘木、扛铁之戏。”

  而据《唐语林》记载,拔河这项带有娱乐性的运动在宫廷内流行起来后,唐玄宗曾多次举行拔河比赛,参与者多达千人。

  在薛胜的《拔河赋》中写道:“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名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

  韩国拔河与普通拔河规则不同

  韩国这些年在推广拔河与拔河文化上可谓“不遗余力”。

  位于首尔以南120公里处的唐津郡机池市的拔河比赛是闻名韩国的赛事,韩方甚至在此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拔河节。

  机池市村的拔河比赛已有450年的历史,被视作韩国历史最悠久的拔河赛。按照韩国拔河协会的说法,韩式拔河起源于韩国妇女织布时,把漂白、拧布时的动作逐渐编为拔河游戏。

  不过,韩国的拔河其实与一般的拔河并不相同。

  拔河用的绳索用稻草绳捻成,有主干绳分支绳之分,根据参加人数,确定绳的粗细长短。一般来说,几百人参加比赛的主干绳直径为50到60厘米左右,长300到400米,每隔1到2米拴一根分支绳,多的有100多根支绳。

  按照韩国的风俗,在正月十二日和十三日,先举行两村之间的儿童拔河比赛,规模较小。第二天进行大规模的成年男子拔河比赛。

  胜方除奖品外,还可扛走负方的全部拔河绳,回村举行庆功活动。

  曾经拔河是奥运田径比赛项目

  作为一项简单易行的团体运动,拔河在1912年至1920年曾贵为奥运项目。

  当时拔河的规则很简单,每队8人对抗,并被列为田径项目之一。在举行过的5届奥运拔河赛中,丹麦瑞典联队、美国队、英国队、瑞典队和英国队先后夺冠。

  1920年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后,由于缺乏更好的比赛条件,加之比赛用鞋、队员体重等多方面规则存在各种争议,拔河就此被排除出了奥运会。

  2002年,国际拔河联盟(TWIF)正式加入国际奥委会,这些年来一直以拔河回归奥运作为努力的目标。

  从2014年开始,日本与韩国的拔河联盟就在争取拔河重返奥运大家庭的宣传。

  他们在申请书中指出,拔河可以让更多民间非职业选手登上奥运舞台,而考虑到规则相对简单,又是众多选手参加的团队运动,加上决出胜负时间并不长以及利于电视转播等因素,拔河值得回归奥运赛场。

  周边邻国想对太极拳、围棋“申遗”?

  拔河这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被韩国在内的四国申遗成功,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发展和推广上的无奈。

  深圳大学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小蓉此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称,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种类丰富,数量巨大,但由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非遗”保护起步很晚,加之过往体育主管部门以竞技体育为工作核心,“直到现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该如何进行保护,有很多领域仍是空白。”

  如今不光一些小众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衰落甚至消失,就连一些群众基础广泛的传统体育项目,也会遭遇周边国家“抢注”。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2014年在接受《大河报》采访时称,中华太极拳有可能遭到别国恶意“抢报”的可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印度等都已着手太极拳申遗工作。

  此外,国内无数次被提起的围棋“申遗”却未付诸实践。

  2011年,时任中国棋院院长刘思明表示,围棋与象棋申报世界级的工作一直没敢启动,“因为这一工作所需要的资料和程序都非常繁多和复杂,工程量巨大,因此轻易不敢启动,现在也暂时没有这个计划。”

  不过早在2007年,时任韩国棋院事务总长的韩相烈曾经表达了不与中国争抢围棋“申遗”。韩相烈在接受《江南时报》采访时称:“我们不会和中国抢的,因为中国是公认的围棋发源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拔河
历史中国根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春秋时期的楚国一带,军中已经出现拔河运动,用来训练士兵称为“牵钩”。书云:“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唐代以前的拔河活动以拉扯竹索为主,到了隋唐时期已将竹索改为大绳,绳长约50丈(即167米),两头还分系小绳索数百条。在古代拔河时一边还要敲着大鼓,以壮士气。唐中宗提倡此一运动,并曾多次观看拔河比赛,拔河者多至千余人,呼声振天,中外观众,无不震骇。进士河东薛胜在《拔河赋》中言:“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两队,名曰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光绪版《洮州厅志》“风俗”记载:“旧城民有拔河之战。用长绳一条,联小绳数十,干百人挽两头,分朋牵扯之。”唐代也称为“牵道”,《梵网戒本疏日珠钞》:“牵道者,大唐已南礼朗州人多乐作之。尽地作河。两边各有百人。或二百三百五百相对。以一条大绳。绳上复有子绳。绳...
· 拔河是怎么来的
拔河是人们喜爱的一项运动,比赛器材是一根粗绳。双方运动员站在界线两边,把对方拔过“河界”为胜。明明是“拉绳”,为什么叫“拔河”呢?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长江流域的楚国水军,在长期的战斗中发明了一种名为钩拒的兵器,用它钩住敌船,使其无法逃脱。不久,敌国也仿制了钩拒,战斗中你钩我拒地拼力气,力大一方往往能取胜。唐朝时,钩拒战作为游戏活动已在全国广泛开展,由水上扩大到陆地上,钩拒改成麻绳。大绳正中插一杆大旗,大旗两边各划一等距横线,称为“河界”,以将对方拔过“河界”为胜。这就是“拔河”的由来。
· 清明节为什么要拔河?历史上第一次拔河原来是在清明节!
拔河是清明节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拔河最早名叫“牵钩”、“钩强”,相传春秋时楚国和越国水军交战时,鲁班为楚国设计了一种名叫“钩强”的兵器,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使用阻和钩需要士兵有很强的力量。因此钩强对拉就成为重要的军事训练内容。到了南北朝时,原本用于水战的牵钩在民间流传开来,特别是在多水的南方,渔民们把“钩强”改造成带有“挽子”的篙作为驾船的工具。而钩强对拉也从军事训练变成民间娱乐活动。逢年过节时,民间就会组织“牵钩”之戏,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对拉一根蔑子做的缆绳来较量。唐朝时,这种游戏正式改名“拔河”,并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每逢祭祀活动,都会出现大型拔河比赛,热闹非凡。唐朝人为什么会喜欢拔河呢?因为唐朝人喜欢体育运动,又喜欢热闹,拔河正对胃口。当然,唐代最典型的运动是打马球。问题是打马球的成本太高了,需要有钱养马不说,从人的护具到马的护具,上好的硬木球杆,成本都很高,普通人家根本负担不起。因...
· 藏文化—传统体育—独特的藏式拔河
每逢藏历的节假日,在众多节庆活动中,藏式拔河尤为引人瞩目。即使在平日农牧闲暇时,在牧场上、在田间地头,人们相互把两条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以游戏的形式练习和比赛。这种集比赛、娱乐于一体的体育活动简单易行,深受藏族群众喜爱。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生活习俗,藏式拔河也不同于内地的拔河比赛。藏族拔河的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大象”拔河、颈力比赛、腰力比赛和手力比赛等形式。大象拔河,藏语叫“押加”或“浪波聂孜”,意为大象颈部技能。在这一项目最为普及,故称之为藏式拔河。此项目现已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的表演项目。比赛前,选一块平地,先在地上划两条平行线做为河界,中间再划一条中界,准备一条约4米的绳子并在两端打结。比赛在两人间进行,双方各自把绳子套在脖子上,两人背对,将赛绳经过腹从裆下穿过,然后趴下、双手着地,把赛绳拉直,绳子中间系一红布为标志,垂直于中界。比赛开始后,两人用力互拉前爬...
· 藏式拔河:藏族押加是什么运动有什么特色
藏式拔河:藏族押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特色,其中在我国西南部的藏族同胞们,虽然他们的拔河跟我们一样都叫拔河,但是在藏族藏式拔河又称藏族押加,你知道藏族押加有什么特色吗?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桂语叫“浪波聂孜”,意为大象颈部技能。在藏区这一项目最普及,故称之为桂式拔河。现已被列为全国会表演项目。比赛前,选一块平地,先在地上划两条平行线作为河界,中央又划一条中界,准备一条长约4米的绳子式布带并两端打结。比赛由两人进行,双方各自把绳子套在脖子上,两人相背,将赛绳经过腹从裆下穿过,然后趴下,双手着地,赛绳拉直,绳子中间系一红布为标志,垂直于中界。听到比赛开始的口令后,两人用力互拉前爬(爬拉动作模拟大象)。用腿腰肩颈的力量拖动布带奋力向前爬,以将红布标志拉过河界者为胜。押加又称“大象拔河”和“藏式拔河”,在已有百年的历史。在四川藏区,类似的活动称为“贲牛”。甘孜藏族自治州还有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