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圣旨与“钦此”:清代的谕旨中是否无处不钦此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3
转发:0
评论:0
圣旨与“钦此”:清代的谕旨中是否无处不钦此,在热播的清宫影视剧中,人们也每每能看到类似的情节:官员或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最后

  在热播的清宫影视剧中,人们也每每能看到类似的情节:官员或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最后,必说一句“钦此”,“此”字声调还要尽量挑上去。而跪着接旨的人,不论是面临赏赐,处分,甚或是杀头,定然是叩头,谢恩,起立,接旨。

  将近三十年前多国合拍的影片《末代皇帝》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某官员来到醇亲王府,大声宣读诏书,命溥仪入宫读书,最后以长长的“钦——此——”结尾。

  据当时的档案,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1908年11月13日),即光绪帝、慈禧相继辞世前夕,内阁奉上谕,传达慈禧皇太后的懿旨:

  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钦此。

  在热播的清宫影视剧中,人们也每每能看到类似的情节:官员或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最后,必说一句“钦此”,“此”字声调还要尽量挑上去。而跪着接旨的人,不论是面临赏赐,处分,甚或是杀头,定然是叩头,谢恩,起立,接旨。

  清代的圣旨,真个是无处不“钦此”吗?

  谕旨与“钦此”

  “钦此”,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封建时代诏书结尾的套语”。就是说,“钦此”置于诏书最后,乃诏书的组成部分。上面所引档案似乎就是如此形式。清朝的实际情形怎样呢?

  先看最重要的皇帝亲笔书写的谕旨。一种是皇帝直接写在奏折上的,如“知道了”或其他具体内容,但皇帝绝不写“钦此”二字。“朕安。钦此。”之类写法根本不存在。

  还有一种另纸专门书写的上谕,称为“朱谕”,有皇帝亲书,还有他人代书的。皇帝朱批和朱谕有许多以“特谕”结尾。如康熙帝五十三年七月初二日(1714年8月1日)的亲笔朱谕:

  谕总糟(漕)郎廷极:朕闻淮安、扬州地方甚旱,未知六月十五后可曾得雨否。着速确察,写折奏闻。特谕。

  再说皇帝的书面谕旨。最重要的是以皇帝名义所颁布的正式文件,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诏书,其种类很多,有即位的,有关于政务的,有赏封的敕书、诰命,有公布殿试进士名次的大金榜,等等。

  它们的起首格式,有的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皇帝敕谕”等。诏书的结尾,有的有固定用词,如最重要的诏书用“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大金榜以“故兹诰示”结尾。各种诰命、敕命,也有各自作结的用语。当然也有不用专门结语的。就笔者所知,还未见以“钦此”作为结尾的。

  还有文件上由他人书写,以皇帝名义进行的批示,像题本上的批红“户部知道”“该部议奏”等,也没有“钦此”字样。

  非同一般的“钦此”

  清史上有一起著名的“伪诏”事件: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初九日(1849年4月1日),两广总督徐广缙照会英国驻华公使文翰,引用了道光帝的谕旨,以反对英国人进入广州城。

  该谕旨是从道光帝写在徐广缙奏折的朱批中截取的(就是下文第一个“钦此”之前的内容):

  设诚所以为民,卫民方能保国。民心之所向,即天命之所归。今广东百姓既心齐志定,不愿外国人进城,岂能贴遍贴誊黄,勉加晓谕?中国不能拂百姓以顺夷人,外国亦应察民情而舒商力。更须严禁土匪,勿令乘机滋事,扰我居民。外国商人远涉重洋,总为安居乐业,亦当一体保护,庶几永敦和好,共享太平矣。钦此。另有谕旨。倘该夷顽而莫化,妄起干戈,惟该督抚、将军、提镇等,筹度形势,妥行办理。勉之,勉之。钦此。

  学者们下了很大的力气来证明,这道谕旨是伪造的。其实,只要注意到道光帝的朱批中间竟然有“钦此”二字,就可以判定该朱批的真实性大有问题。现在已经知道,朱批与奏折都是伪造的。

  齐如山(1877~1962年)是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他在《清末京报琐谈》一文中,讲到同治光绪年间皇帝多不亲笔写字,只用指甲在奏折上做记号,批本处的官员据此在奏折上书写“知道了钦此”或“另有旨钦此”五个字,等等。这里不讨论其他,仅从将“钦此”二字写进朱批来看,就知道齐如山说错了。现存光绪奏折的朱批中,都不含有“钦此”二字。

  但以上两例至少表明,清朝中后期,人们日益将“钦此”与谕旨联系了起来。

  “钦此”不见于朱批,但能否说“钦此”绝对不会现身于皇帝亲笔或由他人代书的朱谕中呢?笔者本来认为同朱批一样,朱谕中也是不会有“钦此”二字的。但历史研究,“言有易,言无难。”也就是说只要举出一个反例,上述判断就可以被推翻。

  台北故宫博物馆2005年举办过“知道了:朱批奏折展”,出版过一本同名小书,其中收录了一件宣统帝逊位后内务府官员的任命文件:

  特派郑孝胥为总理内务府全权大臣。钦此。特派金梁为内务府大臣。钦此。特加派济煦为内务府堂郎中。钦此。

  该书认定此文件为溥仪亲书。是否亲书或许还可以讨论,书中所收清朝康熙帝及以后诸帝的朱批、朱谕,也包括另两件溥仪的亲书朱谕,都不含“钦此”二字。

  或许人们可以解嘲说,这时的溥仪已不属于“清朝”了。但无论如何,即便是别人所写的代书朱谕,既然确有“钦此”二字的存在,这个极其不寻常的例子,还是要予以解释的。

  笔者的看法是,这同样极可能是受到了“钦此”与皇帝谕旨密不可分认识的影响。

  “钦此”何以流行?

  以上所说的谕旨似乎与“钦此”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人们又常常认为两者密不可分呢?

  这主要是因为另外一种书面谕旨的存在,就是大臣将皇帝口头的谕旨转写为书面时,最后要添写“钦此”二字,尽管皇帝口头上绝不会说这两个字。上面所引令溥仪进宫的谕旨就是如此。

  这种谕旨有数种表现形式,如内阁奉上谕、军机处奉上谕,等等。清朝时军机大臣等面承皇帝口谕并书写下来,然后寄发外省的大臣,这种文书就是“廷寄”或称“寄信”,信中在谕旨之后必要添加“钦此”二字。

  此外,当臣下引述皇帝朱批或是诏书等的时候,引述完毕最后也加“钦此”二字。

  以上两种情形,若仅从字面上看,“钦此”好像是谕旨的一部分。实际上,“钦此”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加“后引号”,表示皇帝的吩咐、批示结束。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影视剧中的情景有一定的合理性:“钦此”过后,大臣接旨。公事至此已毕,然后分宾主落座,称兄道弟,再寒暄客套一番。

  必须指出的是,如前所说,正式的诏书内容本身是没有“钦此”二字的。人们通常所说的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诏书”,其实是宣统帝奉隆裕皇太后的懿旨,其中有“钦此”字样,该谕旨绝不是郑重发出且“布告中外,咸使闻知”(这些重要的诏书肯定使用此类格式)的正式诏书,因此称它为“退位诏书”是不对的。

  不难看出,《汉语大词典》对于“钦此”的释义并不准确,严格说来是错误的。

  如果进一步追问:既然不是皇帝的说话内容,又为何写到纸面时要加“钦此”二字呢?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就是要保证皇帝谕旨的唯一性与权威性,没有“钦此”结尾的话,如果有人继续添写内容、篡改谕旨可如何是好?!而正式的诏书,有的虽没有“钦此”作结尾,但要在原件上动些手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雍正中期以后,对于大臣的奏折及其朱批,要另行抄录一份,称为“录副奏折”,抄录人员在抄录的朱批之后再加上“钦此”二字,从形式上看,就变成了:“奉朱批:知道了。钦此。”这样做与以上所说乃同一道理。

  顺便说一下,人们将皇帝的书面及口头各种谕旨统称为圣旨,这没有问题,但影视剧所表现的外写有“圣旨”二字,内中有谕旨内容的正式诏书,在清朝是不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钦此”非谕旨内容:却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都统拉锡奉雍正帝之命前往杭州年羹尧,事后他密报相关情形:年羹尧见将军(指杭州将军)衙门大堂是我在坐,毫无惧色,往前一站说:我不够请安,想打听安。等语。说着跪下了。我说:尔打听安亦极不配。伊当即面呈怒色。我说:尔跪下听旨。遂将谕旨交给巡抚福敏宣读。伊一声未吭。可惜报告中对谕旨宣读情形语焉不详。我们现在没有见到雍正帝下令提拿年羹尧的谕旨,从史料中也无法判断,年羹尧最后到底有没有听到那长长的一声:“钦——此——”。今天我们可追问:“钦此”并非圣旨本身的内容,清人在宣诏结束时,是否真的如今天的影视剧所描述的,最后要从口中说出“钦此”二字呢?宣诏有无“钦此”?下面看一些雍正朝口传面谕的情形。雍正元年五月初四日(1723年6月6日),署江苏巡抚何天培上报,他于四月十九日在宝应县见到原任江苏巡抚吴存礼,传达雍正帝面谕(也就是口头圣旨)的情况:即传旨面谕:吴存礼将亏空银两作速清...
· 太监念诏书最后说的钦此是什么意思?
看古装电视剧,总不会有皇帝颁发一些诏书,由太监负责传达,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比如,康熙六年九月九日颁发的诏书上写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六品御前侍卫魏东亭侍从有功,封为御前三等带刀侍卫,钦此。”看到这,那么,“钦此”到底是何意思呢?为此,有网友私信文史散文老师问个究竟。不过,对于“钦此”到底是何意?在论坛早就有讨论,有人说,皇帝的大印盖在此处。也有人说,皇上的话你们照着做,就这样吧。还有人说,封建时代皇帝诏书结尾的套语。还有人说,皇帝(我)的话,就到这,没有了。或许,上面诸多网友说的不无道理。那么,“钦此”到底是何意思呢?其实,“钦此”释义有多种。其一,就是皇帝到此亲自颁布诏书,尽管诏书由太监宣召,但表面了皇帝是亲临此地颁布的。其二,就是我(皇帝)决定就这样办了。旧时对帝王的决定、命令或其所做的事冠以"钦"字,以示崇高与尊敬。钦此,即钦定此文,是皇上定的...
· 圣旨结尾中的钦此究竟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才出现在上面的呢
还不知道:圣旨中的钦此是什么意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古装影视剧中太监宣读圣旨的时候最后都会以‘钦此’以作结尾,而最后的这个此字的读音还要往上挑上去,那这个钦此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大臣将皇帝口谕转为书面谕旨时,才会在最后添写“钦此”,以示这是皇帝亲自发布的命令,并非杜撰。例如,清朝军机大臣经常直接面承皇帝口谕,大臣接受口谕后还要将谕旨发往地方,称为“廷寄”,“廷寄”的谕旨就要加上“钦此”二字。此外,当有臣下要引述皇帝朱批或诏书时,也要加上“钦此”二字。大家都知道皇帝是不可能亲自去写圣旨的,就可能在上面进行个批示,甚至连盖个章都需要下人帮着干,真心的是十指不沾阳春水,所以自然不可能是自己写的圣旨。这时候就需要智囊团想个办法,即要证明这个是皇帝亲批的,又能证明对皇帝表明敬意,所以这个时候“钦此”一词就应运而生了。其实,对皇帝的决定、命令冠以“钦”字,主要是表达崇高...
· 无处不香的雅致生活【一】
目前,我们能见到最早反映古人用香历史的物品,是“红山文化”、“青浦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香炉和战国时期的铜质博山炉。它们留下了香在数千年前人们生活中的身影,至今好像仍在散逸着那千年的余香。从其造型到功用的设计,是熏香养生和疗疾的器物。从其尺寸及工艺的精美来看它们是典型的室内用具,不仅适用而且还有着装饰或其他作用。实际上汉代开始,香除了养性养生的作用被更加重视以外,香及香具也成为了权利和身份的象征。皇帝用玉炉、皇后金炉、皇子错金炉……大臣铜炉。不同的香气也代表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作用。古人的香是内涵丰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有椒兰芬茝,沉檀脑麝。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有“焚香伴月”,有“香令人幽”,有“香之恬雅者、香之温润者、香之高尚者”,有祛疫避瘟香、愈疾香,有佛香、道香,有“冷香”、“暖香”,多姿多彩、情趣盎然。它更是“究心”的,能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在用香、品香上也...
· 华氏家谱中收录的圣旨
【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敕曰人臣尽忠不以进退渝其节朝廷眷旧不以存亡异其恩矧兹台阁之耆英雅系苍生之重望悬车再遂易箦俄因宜极优崇用昭终始故奉祠礼部侍郎华佐少负奇才出逢否运文超多士词林擅华国之风资历清阶帷幄展格心之蕴庆明良之际会协丙魏以同心玉玺受遗金滕再启雀鼠构虽见阻于匪人麟凤储精终应征于治世推清风验海内瞻依之至耆年硕德尊朝瑞抡荐之心爰增级以殊沾复遣官而存问荐膺召命深慰群情屡上辞章竟成雅志昊天不慨大老之不遗斯文未亡恍令仪之长在兹特赠紫金光禄大夫上柱国用煊赫于词坛之表乃辉煌于樽俎之间全归河岳之精永作衣冠之范幽灵弗昧茂渥其承(浙江华冬福供稿)制诰宝佑二年四月十一日颁下之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