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服饰又是民族特点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92
转发:0
评论:0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服饰又是民族特点,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将靛青染料放入一个容器,加水和酒溶解,

  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将靛青染料放入一个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后开染。染后将布浸泡在牛皮制作的胶水中,用清水漂洗晒干。有些地区,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证色彩鲜艳。 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绳制作的木板鞋。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开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泡。每逢年节或与姑娘约会,小伙子们把美丽的羽毛或鲜花插在头上。澜沧一带的男子裹黑布包头,身穿对襟上衣,大襟镶两行银币,两侧绣几何图形。 女子的服饰各地各有特色。红河地区穿右开襟无领上衣,以银币做纽扣,下穿长裤,着盛装时外加一件披肩,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

    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裤脚上,都镶有几道彩色花边,坎肩则以挑花做边饰。穿高筒尖头绣花鞋。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长及膝盖的折叠短裙,打护腿。平时多赤足,喜庆节日爱穿绣花鞋。女子蓄发编辫,少女多垂辫。岁数较大的妇女把辫子盘于头顶,用黑或蓝布缠头,或戴自制的帽子。帽上镶小银泡、料珠,或是垂下许多丝线编织的流苏。也有的喜爱用银链和成串的银币、银泡作胸饰,戴耳环和耳坠。澜沧的妇女喜戴大银耳环。

   节日的哈尼族妇女在靛青色的包头巾上,用五彩丝线刺绣出美丽的图案花纹,额前脑后还挂着一束束艳丽的璎珞。上衣胸前缀满银泡、银纽,中间挂一块八角大银牌,小腿要包一块绣花布,上面扎一对用红色毛线制成的绒花。 哈尼族的男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摘掉头上的帽子,改用布包头,同时将牙齿染红,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哈尼族少女用猪油抹发,梳成下垂的单辫。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岁数,也要染红牙齿,系上围襟,戴上银饰,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参加“串姑娘”了。

    哈尼族成年妇女多编双辫,并把辫子缠绕在头上。墨江部分少女系白或粉红色围腰,婚后改系蓝色围腰,系围腰的高低是区分女子是否结婚的标志。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红河县叶车妇女一般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她们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哈尼族文化简介哈尼族语言有啥民族特点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Akha)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南境内的哈尼话和我国红河南岸地区的哈尼话大体相同。哈尼语与彝语支其他语言一样,元音有松紧之分,没有长短之别。韵母基本上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音。没有塞音韵尾,有的方言有鼻音竟尾。哈尼语和彝语文其他语言在基本词汇中有不少同源词,在语法上也有很多共同点。1949年以前,哈尼族没有表达自己的语言文字。1949年以后,为了帮助哈尼族人民解决文字问题,早在一九五二年,党和人民政府就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伍,开始进行哈尼语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于一九五七年写出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哈尼文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
· 哈尼族民居有啥民族特点?有何位置要求
哈尼族的房屋建造都是依照传统,根据祖先传下来的轨迹进行的。找地基、备料、破土、下脚石、立柱、门向位置以及屋内布局、摆设等一套程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居与建筑风格。哈尼族村址的选择颇为讲究,要求该处必须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村寨依山而建,背后是山林,山环水绕,梯田密布。民居有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干栏房等形式。瓦房顶均为悬山式,草房顶有两面坡和四面坡两种。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哈尼族建筑为北土掌、南干栏。蘑菇房是哈尼族传统建筑,形如蘑菇。云南红河、元阳、绿春等地多为土墙草顶,以木构架承重。房顶为四个斜坡面,上铺茅草,也有用瓦覆盖。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堆放杂物。如果是两层楼房,二楼一般不住人,用于贮藏粮食、杂物。不同地区哈尼族的房屋样式不同。红河及墨江的哈尼族平顶土掌房较为普遍,较多地保存着大家族的生活特点。建房前需要选择吉日进行占卜。破土动工时也要选择一...
· 怒族服饰怒族服饰有着怎样民族特点
在服饰方面,解放前怒族男女均衣麻布,女子十二、三岁以后即穿麻布长裙,右衽上衣。贡山怒族妇女精于织麻,多不穿裙,面是用两块麻布围身。碧江、福贡的怒族妇女仿照傈僳族妇女,喜欢在衣裙上镶缀许多花边,头上和胸前均喜欢用许多珊瑚、玛瑙、贝壳、料珠、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胸饰,有的还习惯在耳朵上戴垂屑的大铜环。贡山一部分妇女则不戴头饰:只有胸饰,亦不戴铜耳环,而是以精致的竹管穿两耳为饰,显得别具一格。各地妇女过去都喜欢以细藤环缠于头部、腰间及足踝处为饰。怒族男子的服饰基本与傈僳族相同,普遍穿麻布长衣、短裤,有的蓄发,有的结发辫,还有的披发齐耳。有些头人、富裕户常在左耳配戴一串大珊瑚为饰。凡成年男子常年均左腰佩砍刀,右肩挎弩弓和箭囊,显得英武骠悍。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
· 哈尼族
族源哈尼族可能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汉文史籍中,对哈尼族有“和夷”、“和蛮”、“和泥”、“离泥”、“倭泥”、“哈尼”、“斡泥”等称呼。他们在老挝叫老松族,有“山上的民族”之意,在西双版纳自称阿卡,意思是“我是远方来的人”(另一说他们在古代被傣族打败成为他们的奴隶,因此被称为阿卡)。语言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同彝语、拉祜语、傈僳语比较接近。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个方言,彼此差别较大,相互通话困难。哈尼族本无文字,有些地方曾经刻木、结绳记事。1957年,中国政府为其创立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文化哈尼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口头文学、舞蹈等。口头文学中,有神话传说《创世》讲述万物起源,《洪水记》讲述人类战胜洪水,《哈尼祖先过江来》讲述哈尼族历史;有诗歌“拉八热”在庆典、祭祀等庄重场合吟唱,“阿基估”为男女对唱的山歌。宗教哈尼族相信万物有灵,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
· 哈尼族“扎勒特”哈尼族的新年为何
哈尼语称“扎勒特”,意即新年的开始,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哈尼族根据古老的历法,他们的新旧年的交替,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把农历九月底作为年末,把十月当作岁首。新旧年之间没有具体固定的时间界限,而是采用古老的地支记时形式,将每年的农历十月间,第一个辰龙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卯兔日即为旧年的岁末。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惯,节日期间必须杀猪、鸡、鸭,舂糯米粑粑,做糯米汤团。以此送旧岁,迎新年,祭祖先等。新年当天,全寨要共同杀一头猪,这头猪称为“生轰”,大意为“共同分的”。这“生轰”猪无论大小,必须按全寨户头平均分配。而且猪身上的肝、肠、肚、心、肺等等,哪怕只能分一点,也要家家都分到。其目的在于全寨各户,用同一头猪的肉,各家分别祭祀自己的祖先。第二天凌晨鸣火枪迎接新年的到来。节日一般为期6天左右。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身着新装,走亲串寨,宴请亲朋好友,共叙友情,互通信息。青年男女相邀一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