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何说满族非常注重礼仪?又有着什么样的礼仪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24
转发:0
评论:0
为何说满族非常注重礼仪?又有着什么样的礼仪,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抚胸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抚胸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抚胸礼是满人受蒙古人影响,在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时,右手五指并拢抚左胸,弯腰行礼。在下属对长官领命时,右腿单膝跪地,右手抚胸,头稍敌弯腰。皇太极改制称帝后,抚胸礼不再出现。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

    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

    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

    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

    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满族礼仪满族的见面礼是怎样的
满族常见的礼节是请安、打千。过去小辈对长辈,三天一请安,五天得打千。请安为小礼,垂手站立,鞠躬唱喏:“请某某安。”打千为大礼,其形式男女有别。男人见到长辈,先哈腰,左腿前伸并弯屈,右腿曳后;左手扶膝,右手下垂,与此同时唱喏:“请某某安。”女的头微低,双手贴腹相交,膝下蹲,同时唱喏:“请某某安”。《红楼梦》第八回有描写家人见宝玉时请安、打千的情景,它这样写道:“一见了宝玉,赶来都垂手站立。独有一个卖办名唤钱华,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请安。”满族请安有“定省”,即少辈对高龄长辈固定每天“请早安”、“请晚安”,这又称“晨昏定省”。抱腰接面礼是满族表示最亲密的大礼,一般用于至亲相见。其形式是,右手抱腰,左手抚背,交颈贴面。此俗自后金时就兴,“亲旧相见者,必抱腰接面,虽男妇间亦然”。至亲相见也有行“顶头礼”的,这一般常见于老两口之间,老头出远门回来,老太太迎上前,用脑袋顶着老头胸脯,老头轻轻地...
· 每个家族谱上礼仪文化的注重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周公制周礼时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尊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礼仪不断的完善更新,虽不必泥古,但也不是可以全部推翻重来,推陈出新,才形成今日自由平等,和谐共生的现代礼仪。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称谓不当,贻笑与人。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和基本礼貌。姓名称谓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名,只有自己的父母或其他近亲长者可以叫,其他人则出于礼貌不得乱叫,只能呼字。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明人王同轨《耳谈类增》记载,嘉靖皇帝一个亲戚杀了人,当时的刑部尚书...
· 礼仪
汉文化圈的礼仪东方礼仪溯源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发源地,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礼制系统之庞大、礼数之繁,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美誉。礼大致上可以分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射礼、乡礼、朝礼、聘礼八类,包含着一个人生老病死的过程,以及种种社会关系。西周灭亡后,其礼仪制度的主体和精神被儒家学者所继承。朝鲜于15世纪曾命集贤殿儒臣详定《五礼仪》,悉仿杜氏《通典》,旁采群书,兼用中朝诸司职掌、洪武礼制、《东朝今古详定礼书》等,参酌损益制定了《国朝五礼仪》,奠定了李朝后世的礼制规范。日本参考唐朝礼仪律令制度,于718年制定的《养老律令》纳入了"礼"的内容。江户时代,水户藩主德川光圀主编《礼仪类典》514卷,再兴王室礼仪制度,亦积极推行各种礼仪活动。特...
· 中国礼仪之争出现的原因中国礼仪之争影响
中国礼仪之争,指是的17世纪到18世纪这段时间期间,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违背天主教义而展开的争议。据说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关于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的禁令。从历史上的角度来说,中国礼仪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那么中国礼仪之争发生的背景又是什么呢?传教士利玛窦早在1582年的时候,在意大利的一位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以及利玛窦一同来到了肇庆,从而为近代天主教步入中国拉开了序幕。于1644年的时候,当时正直清兵入关,那个时候的天主教已经不如中国有62年的时间,并且期间,传教士汤若望在他人的协助下编制一套历法,获得了清朝朝廷的信任,在此之后天主教开始一迅猛的脚步在中国发展。同年的时期,就耶稣会住院就有38所,其中耶稣会士来华的人数也累计到了82人,关于全国的教堂也已经将近156座,教徒约达245000人之多。一年之后,杨光先发表了一文《辟缪论》,并在文中大力批...
· 藏文化—礼仪文化—藏族的礼仪
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礼仪: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回时,带了第一条哈达回来。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故可以说哈达是从内地传入的。后来,人们对哈达又附会上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