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土家族音乐 土家族《梯玛歌》是如何表演的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28
转发:0
评论:0
土家族音乐土家族《梯玛歌》是如何表演的,《梯玛歌》是土家族长篇史诗,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

《梯玛歌》是土家族长篇史诗,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它以“梯玛日”仪式为传承载体,世代口碑相传。其篇幅浩繁,长达数万行。它以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庞大艺术载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祭祀、民族迁徙、狩猎农耕及饮食起居等广泛的历史内容和社会生活内容。被誉为土家族的“民族史诗”。

演唱形式,在唱述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采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修辞上有比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演唱时有唱有吟,有对唱有合唱,既有深沉,忧郁的古歌,也有轻松、欢快的盘歌,既有抒情、哀婉的祈祷辞,也有风趣、滑稽的玩笑话。

表演形式,《梯玛歌》以歌舞贯穿始终,其舞,有豪放者如《墨日里日》,有潇洒者如《坐马》,有缠绵者如《解钱》,有粗犷者如《大赏兵》,有风趣者如《选男选女》,有洒脱者如《摆郎》等等。由于梯玛在舞蹈中的主要舞具是铜铃。其形式有梯玛单独表演的“独舞”,亦有陪神、香倌随之唱和的双人舞或三人舞。形成有演有叙、亦歌亦舞的长篇神话舞蹈史诗。它以独特、稀有的文化形式,凸显出珍贵的文化价值,被誉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传承方式,梯玛歌以土家语口耳相传,或以汉字的记音方式世代相传。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这种口耳相传的土家族祭祀仪式在流传中逐渐散失,同时由于土家语(土语)与汉语的巨大差异,对于理解梯玛神歌的内涵、文化、哲学价值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传承意义,梯玛歌及其仪式来源于原始巫师祭祀,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天地神人、人间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生命价值、哲学价值等内容,深涵着音乐、舞蹈、文学、语言、民俗、艺术等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文化宝库”。梯玛无论是在表演形式、音律节奏、表情达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浓厚的土家族巫师祭祀的民族特色,它是土家族人文化传统、心理素质、美学观念、生命意识的直接反映。

活动仪式,梯玛及其梯玛仪式曾在湘西酉水鄂西夷水(清江)流域土家族人聚居区广为流传,是土家族较为典型的充当着神与人的沟通作用的巫师祭祀活动。梯玛是信仰仪式主持者的土家语称呼,其主要仪式活动一是集体性的跳摆手;二是家庭性的玩菩萨,梯玛俗称土老司,是用土家语敬神的人。

《梯玛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在一年一度的“跳摆手”敬神祭祀、为他人消灾祛难做法时所唱的请神之歌。家庭性梯玛仪式又称玩菩萨,是梯玛祭祀时的一种群体活动,它按照梯玛祭祀的秩序和规范,在祭祀的时期内进行,是土家族人对神的尊敬和信仰观念外在的表现形式。梯玛活动是土家族巫文化的一种比较典型的表现形式,是祭祀、赶鬼驱邪还愿、求雨、送亡人的宗教活动。

据方志和有关史料记载,梯玛从事梯玛活动时,身穿八幅罗裙,头戴凤冠帽子,手持八宝铜铃与师刀,边舞边歌。梯玛神歌的内容取决于所主持活动的性质,即不同的场合所唱的神歌内容各不相同。为死人祭祀时唱“送亡人歌”,为人消灾招魂、求平安时唱“还愿歌”,赶鬼驱邪时唱“解邪歌”。梯玛神歌的唱词比较固定,即兴演唱者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土家族音乐文化土家族音乐文化有什么特点
土家族音乐作为土家族文化多种传承方式中的一种,以其独有的风格内涵,曲调曲风和不同的演奏方式,体现了土家族特有的民风民俗,又表达了土家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使我们更好,跟充分的了解土家族文化。音乐风格作为一种形象,有如人的风度一样,它是从音乐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是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艺术家主观意识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一种难以说明却不难感受的独特风貌。就“风格”一词而言“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但“风格”一词的含义很广,在社会生活与音乐艺术等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内涵。笔者从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概说;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两个方面作一论述。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是指土家族音乐艺术从各个乐种的音乐旋律、节奏、演唱、表演中所体现的粗犷豪放、雄伟壮丽、肃穆凝重、慷慨悲歌、古朴严谨、欢快跳跃、风趣诙谐、抒情优美等的...
· 土家族
现时支系毕兹卡北支土家族,占土家族人口的绝大部分,分布于湖南省湘西州北部、张家界市、常德市石门县;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自治县;重庆市渝东南各自治县、区;贵州省铜仁市,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孟兹黑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南部泸溪县境内一些紧邻的村落,有两千余人。五代十国时期,溪州土家族不堪楚国施加的繁重税赋,在国王墨呼送的领导下与楚国进行自立战争之后,双方重新划定边界,将南部土家族人口分布较少的领土割让与楚国,从而使得土家族聚居的溪州北部地区不再向楚国进贡纳赋。而南支土家族人便是当时被割让的南部领土中遗留至今的土家族人,自称“孟兹黑”,其语言为孟兹语(南部土家语),受周围苗语、汉语的强烈影响,与北部方言相差极大,无法互通。廪卡在湖南凤凰县当地自称“廪卡”(人客)的人现也被归为土家族,但廪卡人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也并不认同土家语为自己的语言,除了认为自己是...
· 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人口570.42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
· 土家族舞蹈土家族舞蹈地花灯的介绍
土家族舞蹈地花灯地花灯又名耍耍。旧时,是土家族年节期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有一男(丑角)一女(旦角)或两男两女表演,男拿扇子,女握方巾,或男女各执手巾边唱边舞,表演风趣,爱情色彩浓烈。丑角动作粗犷、洒脱、滑稽,旦角动作妩媚、轻盈、飘逸。基本舞步有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十字步、弓步、小跳步、矮子步等,常伴有各种技巧的跟斗。相传耍耍起源于古时祭祀活动中的娱神活动,在表演中也可窥见跳神的痕迹。耍耍有文武之分。以唱为主,由击乐间奏的叫文耍耍;以表演为主,在击乐的伴奏下表演各种技巧动作的叫武耍耍。耍耍的造型动作有“观音坐莲”、“丹凤朝阳”、“鹅儿扑水”、“燕儿衔泥”、“老鹰展翅”、“云手扫地”等。耍耍曲调欢快、优美、动听,曲牌多为单曲体,以徵调试为主。唱词内容丰富,多为即兴之作,既唱农时节令、恭贺奉承的内容,又唱生产、生活知识,也唱古人、故事等。有的唱词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经不断加工修改,内容...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跳丧舞的由来
跳丧舞又名跳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恩施土家族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早在隋唐时期,土家先民就有“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据有关史料记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唱俚歌哀词。”这种祭祀歌舞,在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哪家死了老人,村民们闻讯而至,通宵达旦,这叫“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这种丧葬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恩施土家族的跳丧舞。跳丧舞的种类繁多,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待尸”、“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种类型。按模拟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牛擦痒”、“猴子爬岩”、“狗吃月”、“狗撒尿”、“燕儿衔泥”、“古树盘根”、“幺姑筛箩”、“耍五巾”、“风夹雪”、“滚身子”等。跳丧时,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