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是怎么回事?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92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是怎么回事?,今古文经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

  今古文经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耐人寻味的是,经今古文之争却是旷日持久,自汉代起一直波及到汉代末年。且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翻开《辞海》,“经”字的含义有:一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亦指记载一事一艺的专书;另外则是指旧时图书目录中的儒家经典部分。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流传。经师们除了注释文字、讲解内容外,还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阐述和发挥,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秦初,秦始皇为箝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当时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政府还专设“经学”博士,负责讲授儒家经典。至此,儒家思想被提升到“经”的地位。

  可是,经过秦朝“焚书”的浩劫,儒家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西汉流行的儒学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从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秦朝焚书之时,一些儒生冒死将一些儒学书籍藏在墙壁的夹层里。这些经书到了汉代陆续被发现。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孔子旧宅以扩其宫室,在孔府旧宅的墙壁夹层中发现包括《尚书》在内的大批藏书。这些藏书都是用六国时代的蝌蚪文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经。因为当时识先秦古文的人不多,所以这些古文典重新问世以后,主要藏与皇家图书室,并没有得到重视。

  第一个为古文经呐喊的是刘歆。他在协助父亲刘向校书期间,发现了古文本的《春秋左氏传》。刘歆认为《左传》的价值远远超过今文经《公羊传》和《谷梁传》,因此他向朝廷建议将古文经正式列于学馆,给以合法地位。但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的强烈反对,他们给刘歆扣上了“颠倒五经”、“变乱师法”的罪名。刘歆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他本人也离开了首都长安。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则由此开始,刘歆也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刘歆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一般来讲,解经时,今文学派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他们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把经书说得神乎其神。古文学派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羁绊,但却反对讲灾异谶纬,注重实学。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当时各经(“五经”、“六经”)博士均由今文经学派把持。西汉末年平帝时期,曾设古文经博士,以与今文经博士对抗。王莽改制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倡今文经,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同时,随着今文经学研究的日渐走向繁琐,其影响也日益衰退。到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崛起发展,并压倒今文经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如贾逵、马融、许慎等人。许慎是贾逵的高足,他集毕生心血写成《说问解字》,为古文经学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得一提的还有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本是马融的高足,属古文经学派。但他不拘泥于师说,也兼通今闻经,并善于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从而使古文经学更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了今文经学。至此,从西汉末年开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方始告一段落。汉代的今古文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从表面上看,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的区别在于文字。但从实质上看,它们之间的区别远远不止于文字。今文学派在汉代,特别是西汉时期,受政府支持,属于官学。古文经则是“在野巨儒”的私学。古文经学也要想争为官学,以期取得与今文经学相对等的地位,从而打破今文经学家垄断学术乃至政治舞台的局面,这自然为今文经学家所不容。在这里,今古文经学之争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而成为政治统治在经学领域的延伸。

  东汉以后,今古文经学之争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起时伏。东汉至唐,基本上是古文经占据优势,宋代则以怀疑而著称的“宋学”兴起。宋学一反古文经学的训诂、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这一时期,正统的古文经学告衰,明代,经学进一步衰落。清代前期,古文经学复兴,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而达到全盛时期。嘉庆、道光年间,古文经学进入尾声,今文经学却又兴起。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主张变法,他们吸取了汉代今文经学派主张改制的思想,极力提倡今文经学。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长达两千多年的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今古文经学都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周予同先生所指出的:“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因宋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今文经和古文经分别是指什么?今文经和古文经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欲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
· 五经博士和经今古文之争
五经博士五经博士的设置,是汉朝廷掌握经学的重要标志。在这以后,经学独占了官学。刘邦是一个不喜欢儒生、不喜欢经学的开国皇帝。陆贾不断地向刘邦称道《诗》、《书》。刘邦骂他说:老子在马上得天下,要《诗》、《书》有什么用!陆贾说:在马上得天下,还可以在马上治理它吗?“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权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取灭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刘邦听了,面有惭色。他要陆贾把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及古之成败原因写出来。陆贾每上奏一篇,刘邦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日《新语》。这时,大概还没有设置经学方面的博士,而陆贾所论,引申经义,联系实际,已是经学博士所职掌。文帝、景帝时,见于记载者,有一经博士。如张生,如晁错,乃《书》博士:如申生,如辕固,如韩婴,都是《诗》博士;如胡毋生,如董仲舒,乃《春秋》博士。像这样设置的博士,虽...
· 今文经
传经士田何传《易经》伏生口授《尚书》申公(鲁)、辕固(齐)、韩婴(韩)三家治《诗经》。高堂生传《仪礼》胡毋生治《公羊传》瑕丘江公治《穀梁传》今文家汉室立官学,除《榖梁》不在列外,每经下设博士若干。五经博士逐渐形成学派,西汉末年成十四家,称十四博士。十四博士合为今文家。《易》四家施氏孟氏京氏梁丘氏《书》三家欧阳氏大夏侯氏小夏侯氏《诗》三家齐鲁韩《礼》二家大戴小戴《公羊》二家严氏颜氏相关条目今文经学经学儒家古文经五经参考《国学概论》章太炎
· 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
作者附言:这是我的已发表的两篇文章的联络性小节文字,是对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思考,即将与此两小文一并收入由桑兵等先生主编的关于近代学术流派的书中。草此“导言”时本着“点到为止”的原则,故文约注简(尽可能不出注),力求平实。粗率不当之处,谨请前辈与学友不吝赐教。2005年9月19日1、导言晚清经今古文之争,是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处理此议题至少有互相关联的两重麻烦,一是清人所析之今古文之分是否有当于汉人之实际,这是一个问题;二是清人出主入奴的门户之见,至今影响学者对此议题的看法,尤其在判分今古文经学派的标准上引申失当,致使治丝而棼,这是又一个问题。这一节还无法提供有关晚清经学今古文之争的系统研究,但从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人物康有为、章太炎经学立场的建立过程,或可以让我们略窥晚清今古文经学争议的若干面向。康有为经学思想之前后转折,一般被描述为从早年到晚年的古今文之争。这主要基于对如...
· 今文经学
起源孔子删定六经,到了秦朝,始皇帝听从李斯建议焚书坑儒,秦末的战火等使这些典籍遭到巨大的破坏(《易经》作为占卜之书,得以不焚)。汉高祖、吕太后、文景二帝主要讲究黄老道家思想,夹杂法家刑名之学,到汉武帝时,因皇帝喜好儒家,儒生亦多,六经的流传开始繁荣起来。他们的经书靠口耳传授而且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在政府中列为正统。同时,一些孔子家族与民间藏匿的经书被重新发现,虽然不曾得到政府的承认,但逐渐流传,这一派所依据的经书往往为汉代以前的文字所写,号称“古文”,认为更加接近原来儒家的思想。西汉晚期开始,古文经学在刘歆的积极倡导下,获得振兴,逐渐成为主流。这样,由于经书的传承、解释存在分歧,形成了今古文两派。尔后实际上许多儒者两派兼修,所以界限并非相当明显。经学大家郑玄就以两派极深造诣而闻名。清末的1891年,今文经学专家康有为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古文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