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三家分晋:东周列国时代被战国群雄时代所终结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12
转发:0
评论:0
三家分晋:东周列国时代被战国群雄时代所终结,三家分晋是春秋后期公室与私家之间展开的激烈斗争的结果。在西周宗法封建制下,周

  三家分晋是春秋后期公室与私家之间展开的激烈斗争的结果。在西周宗法封建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领有自己的封邑,拥有基本上是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他们通过贵族宗族组织来统治自己的封邑。这样,在诸侯国内部就有了“公室”和“私家”之别。公室指诸侯国君,私家指卿、大夫之家。在西周时期和春秋早期,卿、大夫的封邑没有得到发展。

  在春秋时期,西周以来的社会政治秩序遭到破坏,在诸侯国势力扩张的同时,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统治的封邑,在诸侯国内也形成了一个个割据独立的小国,并且也在互相兼并。有些势力强大的卿、大夫,还操纵了诸侯国的政治,诸侯国的政权由公室向私家转移。这些卿、大夫比较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新兴的进步势力;以国君为代表的公室则主张维护旧的制度,是一批顽固的守旧贵族。

  早在春秋初期,晋公族内部嫡系与旁支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晋献公曾大批公族内的群公子。献公死后,他自己的儿子之间又发生争夺君位的斗争,直到晋文公即位才结束。晋公室的力量被削弱了。到春秋中叶,旧公族只剩下栾氏、羊舌氏和祁氏等几家,而晋国的卿大夫之家即私家的力量却逐渐壮大起来,不断与晋国的公族展开斗争。

  晋厉公时,把私家看成最大的威胁。公元前574年,他举兵杀了三部(郤至、郤犨、郤锜),结果很不得人心。次年,厉公被杀。晋朝中期以后,晋国的卿位一直由19个卿大夫之家所占据,居卿位的同时又是统率军队的将领。这十几个卿大夫家族在晋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到春秋晚期,他们互相吞并的结果,只剩下韩氏、赵氏、范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六家最大的卿大夫家族,就是所谓的六卿。

  六卿与晋国旧贵族之间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斗争。公元前550年,以范氏为首的新兴势力联合起来攻打当权的大夫栾盈,栾盈逃到楚国,不久又逃到齐国,齐国将他偷偷送回到他在晋国的私邑曲沃。栾盈以曲沃为据点,发兵进攻晋国的绛都。新兴势力迅速占领固宫(晋襄公庙),在战斗中,奴隶斐豹提出以解放自身作为效忠的条件,新兴势力当即烧掉了斐豹沦为官奴的丹书(卖身契)。斐豹杀死了栾氏的力士督戎。

  范氏为了战胜栾氏,发布命令说:自文公以来,有功于国家而子孙没有得到官职者,可以做官和受赏。这样激励了士气,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结果,大败栾氏,栾盈及其党羽全部被诛。此后,新兴势力继续与旧贵族斗争,栾氏、郤氏、胥氏、原氏、狐氏、续氏、庆氏、伯氏等旧贵族继续受到打击,被降为奴隶和平民。晋的公族被消灭,晋国的政治完全被卿大夫之家所把持。新兴势力又灭掉了祁氏、羊舌氏,把祁氏领地分为7县,羊舌氏领地分为3县,任命韩、赵、魏等族的子弟和有才能的人去做县大夫。公室与私家的斗争,是旧贵族与新兴势力的斗争,旧贵族被消灭对晋国社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在与旧贵族斗争的同时,新兴势力内部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当时新兴势力都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革新措施,但实行的程度和方式各家都有比较大的差别。在亩制上,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规,而范氏、中行氏的亩制没有韩、赵、魏的亩制大,范氏、中行氏的亩制为1亩160步,智氏为180步,而韩、赵、魏为200步。由于当时劳动者耕种地亩面积有一定的标准,亩制大就是实耕面积大,亩制小实耕面积小,扩大亩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范氏、中行氏在亩制改革上很不彻底,而且保留了较多的奴隶制痕迹,对依附农民剥削很重,在政治上也独断专行,所以在与赵氏等的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赵简子注意争取民众,如他派尹铎到晋阳(山西太原市西南)去作地方官,尹铎到任后,就遵照赵简子的指示,调整和减少农民负担,后来晋阳便成为赵氏可靠的根据地。赵简子还采取奖励军功,以功释放奴隶的措施。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与郑国等联合起来,与韩、赵、魏发生战斗,赵简子在誓师时发布命令,许诺在战斗中立军功的人,上大夫赏赐给县,下大夫赏赐给郡,士赏田10万亩,庶人及工商业者可以上升为士,奴隶可以被释放。所以军队士气很高,终于大获全胜。赵简子还注意选拔人才,鼓励臣下指出自己的过错。赵简子争取了人心,而范氏、中行氏则失去了人心,这是赵氏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赵联合韩、魏与范氏、中行氏交战,每次都取得胜利。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失败后,逃出了晋国。赵简子把邯郸据为己有,其他地方为晋公室所有。公元前485年,智、韩、赵、魏四家联合起来要瓜分原先属于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晋出公不肯,四家就赶跑了晋出公,智伯另立晋哀公,自己控制了政权,又占领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智、韩、赵、魏四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势力。

  当时四家的当权者分别是智伯瑶、赵襄子毋卹、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智伯最为强大,晋国的政事都是智伯说了算。

  他想独吞晋国,但由于时机不成熟,便采取削弱其他几家的办法。他以奉晋君之命,准备攻打越国为名,要每家拿出100里的土地和户口来给晋室,其实是要归他自己,韩康子和魏桓子都如数交出了土地和户口,而赵襄子则拒绝了智伯的要求。于是智伯就联合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并答应灭了赵家后,把赵家的所有土地和户口由三家来平分。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氏的军队为右路,魏氏的军队为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就跑到晋阳去,以晋阳为根据地与三家对抗。晋阳是赵氏原有的领地,又经过尹铎等人的治理经营,民心归附,对赵襄子很有利。

  智、魏、韩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围住,而赵氏的军队士气旺盛,坚守城池,使敌方难以攻下,双方相持了近两年时间。到了第三年,即公元前453年,智伯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城墙差几尺就要全部被淹了。城里高悬锅子烧饭;粮食没有了,就交换孩子来吃。臣僚们也出现了离心倾向,礼节怠慢,形势很危急。赵襄子就派相国张孟乘黑夜出城,分化三家的联盟。张孟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唇亡齿寒,赵亡之后,灭亡的命运就要轮到你们了。韩、魏参战本来是不情愿的,又见智伯专横跋扈,也担心智伯灭赵后将矛头对准自己。为了自身利益,所以决定背叛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一天晚上,韩、赵、魏三家用水反攻智伯,淹没了智伯的军营,智伯驾小船逃跑,被赵襄子抓住杀掉。于是赵襄子灭掉了智氏一族,韩、赵、魏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户口,各自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这时晋国完全衰弱,畏惧权臣,反向韩、赵、魏三家行朝拜礼。韩、赵、魏于是就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把绛城和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

  此后,韩、赵、魏就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赵、魏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联合灭了晋国,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土地,把晋当时的国君静公废为百姓,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晋”?春秋因此进入战国时代!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晋”?春秋因此进入战国时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晋国自文公开创霸业,襄公继业,一跃成为春秋强国。但是,襄公死后,晋国中衰,实力一度不及楚国,虽有悼公复霸,而悼公早亡,晋国始终达不到文襄之时的强盛。追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公族专权,正因此,才导致了最后的“三家分晋”。晋国的公族并非是指的其姬姓王室成员分支,而是指的其国内掌权的大臣以及其衍生的庞大家族,这在其他诸侯国中是非常罕见的。原因就是晋献公“骊姬之乱”后,晋国直系血脉的诸公子被殆尽,原来执政的晋国的宗室贵族突然势微,以后国家的权柄落入执政的大臣手中,造成后来许多的权臣及家族尾大不掉,逐渐成为国家的隐患。到春秋中期时,齐桓公死去,齐国内乱,中原霸权的争夺落入了晋、楚的激烈角逐中。晋文公为了与楚国争霸,从亲信中选出了代表性人物作为卿大夫参政,以弥补晋国宗室成员衰微的现状,这些人的家族之后就发展成为...
· 印度列国时代
十六大国所谓的十六大国(梵语:महाजनपद,mahā"-jana-padá)是指鸯伽、摩揭陀、迦尸、拘萨罗、跋耆(即弗栗恃国)、末罗、拔沙、支提、般阇罗、居楼、婆蹉、苏罗娑、阿槃提、阿湿波、健驮逻和剑浮沙,在佛教典籍和耆那教典籍中时有出现,主要分布在印度中部和北部。摩揭陀的王舍城、跋耆的吠舍离城、居萨罗的舍卫城和阿逾陀城、迦尸的波罗祇斯城、鸯伽的瞻波城、跋蹉的祇赏弥城和犍陀罗的呾叉始罗城,是当时的八大商业城市。十六国中,只有跋耆和末罗是贵族共和国,其余皆为君主专制国家。摩揭陀实力最强,在前4世纪末叶统一了印度大部。
· “三家分晋”是指哪三家?三家分晋的故事
三家分晋是哪三家?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公元前5世纪,原是晋国卿大夫的赵、魏、韩三个大家族,架空了国君的权力,实际上等于瓜分了晋国的大权。应赵、魏、韩三家的要求,早已形同虚设的周王朝,终于在公元前403年,正式承认并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赵国国君赵鞅立赵无恤为赵家继承人后,赵鞅经常亲自教导他。几年后晋国四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联合赵氏攻打郑国。攻破了郑国好几个城池,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赵无恤随智伯出征伐郑回来后,没过几年,父亲赵鞅便应病去世,无恤继任为赵氏的族长,而晋国的正卿职位,则改由智伯担任。继任族长的无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用巧计占领了代国。赵无恤上任后的第四年,智伯联合赵、魏、韩三家,私自瓜分了以被灭掉的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封地。晋国国君大怒,打算请齐、鲁两国出兵灭掉四卿,让自己夺回权力。但这个计划很快被智伯知道,于是他联合三卿打跑了国君晋出公...
· 三家分晋
晋无公族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六卿晋文公、晋襄公时,狐氏、赵氏、先氏、郤氏、胥氏等氏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氏、魏氏、栾氏、范氏、荀氏等强大世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晋阳之战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大夫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其中以智氏最强。担任正卿的智伯荀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合围。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
· 三家分晋
【成语】三家分晋【成语】三家分晋【拼音】sānjiāfēnjìn【解释】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历史背景】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都是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智伯瑶执政后,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