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说“南腔北调”而不是“南调北腔”?

2016-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50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说“南腔北调”而不是“南调北腔”?,方言首先分南北。南北方言不一样。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南方和北方的种种说法

  方言首先分南北。

  南北方言不一样。

  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南方和北方的种种说法: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南来北往、南下北上等等。这些说法,都不能颠倒或互换。比如南辕北辙就不能说成北辕南辙,南征北战就不能说成南战北征,同样,南腔北调也不能说成南调北腔。

  奇怪!为什么南是腔而北是调呢?

  想来大约也是南北方言多寡有别又性质有异之故。南方方言种类多而北方方言种类少。汉语七大方言(也有说八大的),吴、湘、赣、客、粤、闽(或闽南、闽北)都是南方方言,属于北佬的只有一种,也没法拿省份来命名,干脆就叫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品种虽然单一,覆盖面却大得吓人。北方方言四大块(即四大次方言区),曰华北,曰西北,曰西南,曰江淮,简直就是铺天盖地。除广西、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外,长江以北,长江以南镇江到九江,云、贵、川,湖北大部,湖南西北,广西西北,都是北方方言的,大约占据了全国汉语地区四分之三的地盘。就连海南岛,也有一小块北方方言区。说汉语的人当中,也有七成是说北方方言的,这可真是四分天下有其三了。

  这样广阔的领域,如此众多的人口,说起话来,原本应该南腔北调的,然而实际上内部分歧却相当之小。从满洲里到昆明,空中直线距离三千五百公里,从南京到酒泉,也有两千公里,相互通话却没什么困难。因为北方方言虽说也算得上是五花八门,但语法结构差别很小,词汇方面比较一致,语音分歧也不很大。比方说,都没有浊塞音、浊塞擦音,没有b、d、g、m四个辅音韵尾等等。也就是说,腔都差不多,就是调门不大一样。区分各地方言,只要琢磨那调就行了(方言学家李荣就用入声字的归并来区分北方方言各次方言区)。这也不奇怪,北方方言是“官话”么!官家不比民间,说话可以随便。官家要统一意志,怎么能七嘴八舌?要令行禁止,怎么能言语不通?所以官话趋同。

  南方那边呢?就复杂多了,南北方言都有。云、贵、川、鄂都属北方方言区,吴、湘、赣、粤、闽则是南方方言区,其中还夹杂着许多“客家方言岛”(也是南方方言)。客家方言岛到处都是,除广东的东部北部外,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都有。所以广东一省,就至少有三种方言:属于粤语的“白话”(广州话)、属于闽语的潮汕话和梅县一带的客家话。其实中国南方说是八大方言,只怕八十也不止。光是福建,就号称“八闽互不交通”。这不就八种了?这还是往大里说,往小里算,还不定多少。

  南方方言为什么要列出这么多品种呢?因为它们不但调不同,连腔都不一样。比如吃饭的“吃”,北方人说起来,怎么听也是“吃”,也就是调门有高有低,声调有长有短。南方人呢?说什么的都有,七、恰、夹、塞、噎、携,反正不是“吃”。腔相同,事情就好办一些。所以北方人和北方人说话,或北方方言区内人说话,虽说也会有不清楚的时候,但好歹大致能听懂。因为哪怕是东北话和云南话,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语音不同(粤方言与北方方言语音上的差别则多达百分之七十)。当然,听不明白的时候也有,但那多半是弄不清那些“专用名词”的意思。比如一个天津人告诉你,某某人“干活崴泥,说话离奚,背后念三音”,你也会一头的雾水。因为你实在想不到“崴泥”就是不出力,“离奚”就是不着谱,“念三音”就是讲怪话,可“崴泥”、“离奚”、“念三音”这几个字你还是听得懂。对方再一解释,也就什么都明白了。

  听南方人讲话,麻烦就大了。首先是用词五花八门,比如第三人称,北方方言区都叫“他”,南方呢,有叫“伊”的(吴语、闽语),有叫“渠”的(赣语、粤语、客家话),还有叫“伲”、“其”的(吴语)。你,至少也有“侬”(吴语)和“汝”(闽语)两种;又比如祖母,北方基本上一律叫“奶奶”,南方呢,有叫“娘娘”(温州)的,有叫“婆婆”(南昌)的,有叫“妈仔”(厦门)的,有叫“阿嬷”(广州)的,有叫“依嬷”(福州)的,有叫“细爹”(岳阳)的,甚至还有叫“娭毑”(长沙)的,你弄得清?最可笑的,是广州人管父亲叫“老豆”。老爸如果是老豆,那咱们是什么?豆芽菜呀?写成“老窦”也不对,老爸是大窟窿,咱们是小窟窿?

  听南方人讲话,麻烦就大了。

  就算是用同一个词,也未必听得懂。“有”是“乌”,“无”是“馍”,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再说也不是所有的南方人都把“没有”叫“馍”,也有叫“猫”的。他们也常常分不清l和n这两个声母,an和ang这两个韵母。结果,在他们嘴里,男子变成了“狼子”,女子变成了“驴子”。闽南人更好玩,干脆把人统统叫做“狼”,整一个“与狼共舞”。一个闽侯人在朗读《愚公移山》时,因为实在改不过腔来,便把那段名言“我死了还有子,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念成了“我死了还有煮,煮死了还有酸,煮煮酸酸是没有穷尽的”。这还是说“普通话”。要是说家乡话,那就更麻烦了。湖南人把“捆扎”叫“tíɑ”,把“劳累”叫“níɑ”,连个同音字都找不到,你听得懂?

  南方人说话还颠三倒四。比如“死人咸”,就看不懂。死人只会臭,怎么会咸呢?腌鱼啊?原来,这是闽南话,意思是“咸得要命”、“咸死人了”。因为闽南人喜欢把话倒过来讲,就弄得我们不知所云。其实北方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死咸死咸”,只不过当中并不夹一个人字,就好懂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青海汉族:东风西俗南腔北调并存
向青海大量移民,是在1949年之后,通过建政调干、移民落户或垦荒、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和军官转业安置、工厂迁入、“知青”插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手工匠人、生意人之大批且源源不断地涌入等,其数在百万左右。相对较发达地区的外来人,所给予青海的经济、文化、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尤其知识型、技术型人才之调入,对于提高本地民众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移民之大批迁入,改变着青海居民的成分,省会西宁及格尔木、德令哈等新城以及部分州、县城,完全成为全国各地的人杂居的地方,从而又使地域文化及风俗风情出现“多元化”特点。东风西俗,南腔北调,相比较而并存,相融合而发展,呈示一种多姿多彩的绚丽风貌。由此而造成的个性的改变也显而易见,保守性慢慢为开放性所替代,愚昧与惰性也在被荡涤之中……可以想见,同全国一样,青海的地域文化及民情风俗,正处在急速嬗变之历史进...
· 油腔滑调
油腔滑调【成语意思】: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用法分析】:油腔滑调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成语来源】:清王士祯《师友诗传录卷一郎廷槐问》:“若不多读书,多贯穿,而遽言性情,则开后学油腔滑调,信口成章之恶习矣。”【褒贬解析】:贬义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yóuqiānghuádiào【英语翻译】:speakglibly【成语声母】:YQHD【成语分辨】:油腔滑调和“油嘴滑舌”;都含“说话油滑轻浮”的意思。但油腔滑调偏重于腔调、态度方面;用于强调态度轻浮;“油嘴滑舌”偏重在说话方面用于强调耍嘴皮子。【油腔滑调的近义词】:油嘴滑舌【油腔滑调的反义词】:一本正经【近似成语】:调嘴弄舌: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调停两用:谓居间观望,骑墙投机。调神畅情:使精...
· 浙江-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系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别称或惟一遗音。调腔对周围剧种的影响十分深远,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此外,调腔的剧目、声腔和表演对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也都有一定的渗透力。新昌调腔
· 南水北调工程
工程提出背景中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方每年有富余的水流入大海,北方地区长期干旱缺水,尤其是华北平原,缺水已严重影响到工农业生产。与此同时,人们的节水意识依然较差,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也很严重。从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后,水利部门就对此召开了多次会议探讨,并组织专家进行全方面的论证。经过几十年研究,目前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即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建成以后,每年的调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可以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工程路线图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枣庄济宁聊城德州沧州滨海新区济南博兴潍坊莱州青岛威海烟台蓬莱淅川南阳郑州焦作安阳邯郸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中线工程东线工程)东线工程工程...
· 安徽戏曲—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音乐南腔与北调的融合
对于一个地方剧种而言,是否具有融合南腔北调的能力,并不是剧种生存的必要条件。实际上,许多小剧种长期安于一地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而显示其存在价值。但是,当某个剧种试图从一隅而遍及全国,盼望从地方艺术上升为民族艺术时,融南合北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以昆曲而论,从元末初始之时直至明代中叶,昆山腔虽有“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美誉,但其流行区域却“止于吴中”,远不及余姚、海盐、弋阳诸腔传世之广。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等人锐意革新,吸收了北曲的艺术成就,才使昆山腔发扬光大。在魏氏改革的要点中,包括了“南曲用五声音阶,北曲用七声音阶……在保持单支曲牌南北曲曲性的前提下,组成了南北合套或南北联套的内容。京剧也是这样。其主体音乐是皮簧腔。西皮与二簧的产地,一是西北,一是东南。清前期皮簧腔在南方徽班中就已合流与发展。至清中叶,“三庆徽”等徽班竞相进京,“徽秦”又一次结合。清道光年间汉调入京,皮簧又再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