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少年将领奇袭蔡州,一举拔出叛乱势力

2016-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25
转发:0
评论:0
少年将领奇袭蔡州,一举拔出叛乱势力,唐朝“安史之乱”后,各地握有兵权的节度使纷纷割地自守,父子相袭,自置官署,不

  唐朝“安史之乱”后,各地握有兵权的节度使纷纷割地自守,父子相袭,自置官署,不纳赋役,成为唐中叶以后的心腹大患。唐宪宗李纯即位以后,切齿于藩镇的极度嚣张,不惜发动全国军队,对星罗棋布的藩镇进行武力打击。其中发生在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的李愬奇袭蔡州之战,堪称中唐时期教科书般的战斗奇迹。

  淮西镇辖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申州(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自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节度使李希烈起兵造反,到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已割地自治30余年。由于淮西控制着自江汉地区向关中输送物资的交通要道,又是中原割据最早、态度最为嚣张的藩镇,唐宪宗务欲灭之而后快,于是调集了12万军队进攻淮西。

image.png

  淮西镇时任节度使是吴元济,由于地盘不是特别大,人口不多,手中只有3万多军队,兵力对比处于劣势。但其时藩镇与朝廷武力对抗是常态,朝廷多次出兵讨伐藩镇,大部分以失败告终,而失败之后,朝廷便不得不承认藩镇的独立,长期下来各藩镇便有恃无恐,不把朝廷当回事。所以吴元济起初并不怕朝廷大军。

  唐宪宗起初试图先礼后兵,试探着招降吴元济,以双方各作一定让步,来换取名义上的投降。但被吴元济拒绝。此情此景,勾起了唐宪宗一段耻辱的记忆。

  当年唐宪宗的爷爷德宗在位时,淮西等四镇起兵造反,德宗发诸镇兵讨伐,从泾州调来的一支讨伐军经过长安时,因为向皇帝索要赏赐而不得,部队造反攻入长安宫城,大杀李唐宗室,唐德宗带着太子和皇孙李纯仓皇逃出长安,几乎不免于难。朝廷的威信自此更加堕落。

image.png

  此时又是淮西作梗,幼年的屈辱涌上心头,新仇旧恨令唐宪宗怒不可遏,当即决策放弃招抚,全面进攻淮西。

  天子一怒,举国震动。官军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淮西三州顿时狼烟遍地。然而由于统帅所用非人,诸路军马各怀异心,谁也不肯用力向前,淮西镇军队又极为强悍,故而官军连连失利,勉强靠着兵多将广得以保持不败。战争打了三年,一直处于胶着状态。

  由于连年用兵,唐朝的财政已经颇感困难,朝野众臣不少人建议撤回兵马,不能再打下云了。然而一撤兵,等于又回到唐德宗时打不过便低头的耻辱状态,唐宪宗在宰相裴度的支持下坚定不移地执行武力讨伐的策略,严令诸军不惜一切代价持续进攻。

  其他的藩镇如平卢镇、成德镇都在观望成败,并不时,企图干扰唐军灭藩。裴度见形势危急,便以宰相之尊,亲自请命到前线督军。唐宪宗大感欣慰,专门下诏任命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也就是前线的总指挥。此前,唐宪宗已委派名将李晟之子李愬派到前线任将军,这两个人到前线,立即改善了淮西前线的局势。

  李愬是个天才将军,虽然其父李晟是号为“万人敌”的名将,但李愬入仕后从未参与过军事,并无半分军事经验。但他到淮西前线后,迅速以惊人的军事天才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他对屡败的兵士善加抚治,慢慢积聚起人人思战的士气;对淮西军善用示弱之术,故意显露出军纪不整的表象,打消敌军对他的提防之心;在具体战术上,他不像猛将李光颜那样猛冲猛打,而是小口慢吃,逐渐扫荡淮西外围的据点,积小胜为大胜,形成对敌优势;在任用人才上,他俘虏了许多淮西的将士,不像其他将军那样,因为怨恨敌军捉住就杀,而是择其长而用之,通过降将吴秀琳、李祐等人的指点,李愬得以深入了解淮西三州的驻防情况,使得取胜概率大大增加。

  李愬仔细分析淮西的形势,向裴度提出了奇袭淮西镇首府蔡州的建议。

  他认为,淮西兵与官军厮杀三年,战斗力再强也消耗的差不多了,眼下只不过仍在作困兽之斗,官军想要快速结束战斗还有困难。但淮西的外援完全断绝,三州民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假以时日,官军就是坐地而围,也能把吴元济耗死。但是全天下都在看着淮西战争形势,多等一天便夜长梦多,因此必须短时间内解决战斗,唯一的办法就是直取蔡州,擒贼先擒王。

  裴度完全同意李愬的建议,调度诸军加强攻势,把淮西的军队吸引到北线。为李愬直取蔡州创造战役条件。

  将帅和洽,仗就好打了。

  李愬诸事齐备,但其战役企图一直秘而不宣。他一直在等待奇袭的时机,但当年五月以后一直大雨不断,不利于长途行军,因而无法实施突袭。直到当年十月天气转凉,才终于等到合适的时机。

  十月初十日,淮西朔风四起,彤云密布,似乎要下雪。李愬当机立断,天刚黑,便命令全军出发。他把全军分为三部分,命降将李祐、李忠义率骁勇之士三千人为先锋,他自率三千为中军,田进诚率三千殿后。诸将皆不知李愬的意图,到达蔡州外围据点文成栅时,众军请示行军目的。李愬仍不肯讲实情,含糊地说再向东走六十里便停。

  进入蔡州张柴砦(今河南遂平县东南)时,与淮西军的一小股戍卒遭遇,官军迅速消灭之,然后停下来短暂休息,迷惑不解的诸将再问行军欲往何处去。

  张柴砦之东便是蔡州的腹地,之前官军从不敢深入此地。诸将之前见李愬加强骑兵训练,便隐隐猜到有奇袭的倾向,此时进兵到此,八成便是奇袭。大军已入绝地,不向前便是死,李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目的已经达到,便断然对诸将说:“入蔡州取吴元济也!”(《旧唐书》卷137《李愬传》)

  是夜天气极寒,风雪大起,“大风裂旗旆,马栗而不能跃,士卒苦寒,抱戈僵仆者道路相望。”然而由于之前准备充分,士卒皆有死战之意,遂克服困难继续奔袭。

  蔡州外围还有朗山路口和洄曲桥两个险要的据点,李愬各留五百人据守,防止外围淮西军发觉后回援。

  到了半夜,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扑面入眼,几步开外便难看清人,路上积雪越来越深,极不利于行军。但这也使得蔡州的斥侯畏寒不出,城上的守军也避雪放松了警惕,客观上给李愬袭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官军又急行军七十余里,终于杀至蔡州城下。城外有一处鹅鸭池,李愬命士兵乱打鹅鸭,以噪声掩盖士兵登城的声音。

  李祐、李忠义二人虽是淮西降将,但感念李愬对自己的恩德,因而不惜以死相报。他两人率先爬上城头,率敢死之士杀到城门边,一番搏斗杀尽守卒,开城门引大军入城。

  自李希烈起兵作乱以来,作为淮西首府的蔡州已经三十多年没见过官兵到来,因而守军警惕性极低。李愬大军得以顺利杀到吴元济住宅所在的牙城(蔡州的内城),此时天刚黎明,大雪也停了。

  这时牙城的守兵才发现不对劲,于是慌忙报告吴元济说官兵来了,外城已陷。

  吴元济刚从睡梦中惊醒,他听见牙城外兵卒呐喊,略定了定神,便笑道,一定是守卫洄曲的士卒回来索要寒衣而作乱。

  李愬对士卒们大喊:常侍传语。吴元济听见了,这才感觉不对劲,连忙率众上城拒战。所谓的牙城,只不是一座稍大些的宅院,有一些简单的防御设施,根本无法抵挡官军的攻击。吴元济死也想不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李愬,竟如神兵天降直捣蔡州。事已到此,吴元济明白大势已去,便下城投降。

  淮西军见主帅被擒,三万余人不战而降,吴元济被送到长安当众处死,淮西镇也被肢解后并入其他军镇。为祸大唐三十多年的中原第一强藩就此烟消云散。

  其余藩镇目睹官军如此神勇,即使仍有负隅顽抗的,也被唐军乘势消灭。大唐自安史之乱中衰后,国势终于得以恢复。

  而李愬神兵天纵、雷霆一击,无疑是大唐波澜壮阔的平藩画卷上最辉煌、最亮眼的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教科书式的奇袭“李愬雪夜下蔡州”事件经过
教科书式的奇袭“李愬雪夜下蔡州”事件经过说到“李愬雪夜下蔡州”这件事情其实很多人也还是知道的真的是有点厉害啊,把人看得大呼过瘾啊,其实这场战役真的非常的著名知名了,而且这场战役被誉为是教科书式的奇袭,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为什么这样说,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这篇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李愬雪夜入蔡州》讲述的就是李愬带兵奇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经典战例。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一蹶不振,不复往日雄风,各地握有兵权的节度使纷纷割地自守,父子相袭,自置官署,不纳赋役,成为唐中叶以后的心腹大患。唐宪宗李纯即位以后,鉴于各地藩镇嚣张的气焰,决心动用武力铲除各地繁镇割据势力,,中兴大唐。淮西镇辖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申州(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光州(治所在...
· 扬州叛乱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去世和第二年唐中宗李哲的被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分水岭,从此武则天开始了真正独断朝纲的时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当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品尝着登上政治高峰的胜利果实的时候,远在扬州一个小酒馆里的一次聚会,竟然引发了一场唐前期最严重的内乱。这次内乱声势浩大,令武则天措手不及,也对武则天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酒馆里的密谋为什么会发生叛乱呢?第一个原因就是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步伐加快了,引起了部分官员的警觉和反感,朝野上下弥漫着一种紧张微妙的气氛。我们上集说过,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六日,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哲,刚刚当了三十六天的皇帝,就被赶下台了。他被废黜之后,武则天又改立了自己的幼子、二十二岁的李旦当皇帝,改元“文明”。看到几个哥哥的悲惨下场,李旦吓坏了。他是一个温顺驯良的好孩子,他非常明白,自己完全没有从政经验和政治资本,根本没办法和母亲斗。事实上,他也没有机会...
· 清初抗清将领蔡牵
人物简介蔡牵(1761年―1809年),福建同安人。家境贫寒,幼丧父母。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因饥荒而下海为盗寇,船帮驰骋于闽、浙、粤海面,劫船越货,封锁航道,收“出洋税”。嘉庆七年(1802),率船队攻厦门海口的大、小担山,500余众登岸,夺炮13门。清廷命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赴闽造大舰30艘,铸炮400余门往攻。次年初,蔡牵在浙江普陀海面遭李长庚袭击,败退福建海面,仅余船24艘,处境不利,遂向闽浙总督玉德诈降,又用厚金贿赂闽商更造巨艇,恢复作战能力。九年夏,移屯台湾海面,集大船80艘,突入福建海面,击杀温州总兵胡振声,焚其战船26艘。清廷命李长庚率闽浙水师往攻,在浙江海面击败蔡牵。十年冬,蔡牵欲取台湾建立据点,聚战船百余艘,先攻占台湾淡水、凤山(今高雄)等地,得当地民众支持,队伍发展至2万余人。蔡牵被推为镇海王,率船队驶入台湾凤山(今高雄),包围台湾府城。清廷急调广州将军赛冲阿为钦差...
· 蔡州
参考资料《新唐书·志第二十八·地理二》
· 历史战争:康熙皇帝一举平定噶尔丹叛乱!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为三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最强,其先后兼并了土尔扈特部以及和硕部的牧地。噶尔丹执政时,准噶尔部势力更强。随着准噶尔势力不断膨胀,噶尔丹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此时,沙皇俄国也正疯狂扩张,为了侵国西北而不断唆使噶尔丹叛乱。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噶尔丹终于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1688年,噶尔丹亲自率兵攻占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逃往漠南,向清廷求援。康熙将他们安置在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放牧,又勒令噶尔丹停止战争。噶尔丹不但不听反而率军南下侵入乌珠穆沁境内。面对噶尔丹猖狂南下,康熙下令征集兵马,准备北上。1690年六月,康熙亲征,分两路出击:左路军从古北口(今河北滦平南)、右路军从喜峰口(今河北宽城西南)迂回北进,准备在乌珠穆沁地区消灭噶尔丹。康熙,并命令塞外地区将领率各部协同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