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吴三桂的命运如过山车:一生经历了四次背叛!

2016-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51
转发:0
评论:0
吴三桂的命运如过山车:一生经历了四次背叛!,说起大清王朝的开国功臣,恐怕没有一个比得上吴三桂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在公元16

  说起大清王朝的开国功臣,恐怕没有一个比得上吴三桂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在公元1644年,吴三桂背弃了与李自成已经达成的默契,把潮水般大清军队放进关内,导致大明王朝彻底倾覆和李自成的功败垂成,更因为他紧紧咬住败退的李自成紧追猛打,直至将他彻底剿灭,在这之后,又替大清王朝铲除了南明政权,用弓弦残忍地狡杀南明政权最后一位皇帝——永历皇帝,让大清王朝终于放下了那颗悬着的心。

  狡兔死 走狗烹

  他的恩师洪承畴在离开云南时曾经衷告吴三桂:“不可使连续一日无事。”但吴三桂并没有深刻领会老师这句话的深意。

2.jpg

网络配图

  在遥远的云南红土地上,楼宇派生出楼宇,亭台复制着亭台,吴三桂太迷信自己手中的实力,这种实力给他带来一种虚妄的安全感——天高皇帝远,他与康熙至少是井水不犯河水吧。然而他自有军队,有地盘,更不差钱,在康熙看来这是很不顺眼的。

  其实吴三桂最大的错误并不在此,而在他不应该心急火燎地杀死永历。永历已经逃至缅甸,穷途末路,小阴沟里掀不起什么风浪了,但只要他在,朝廷就不敢动吴三桂。可以说,永历非但不是吴三桂的敌人,反而是吴三桂的护身符,吴三桂非但不能抓他、杀他,而且要护他、养他。永历的生老病死,决定着吴三桂的安危。吴三桂的福音,原竟不是出自朝廷的恩典,而是来自永历的赐予。

  “吴三桂……反了!”

  康熙批准撤藩的命令传到了云南,吴三桂顿时目瞪口呆。对吴三桂此时的心境,李治亭先生的分析堪称准确:“他用鲜血和无数将士的生命换来的荣华富贵,苦心经营的宫阙,还有那云贵的广大土地,都将轻而易举地被朝廷一手拿去。一种无限的失落感,使他惆怅难抑,渐渐地,又转为悔恨交加,一股脑儿地袭上了心头!……

  终于,在经历无数个夜晚的撕裂与挣扎之后,62岁的吴三桂又一次披挂起戎装,这一次并不是奉旨出征,因为他永远不可能再遵奉清朝皇帝的旨意了,他开始了新一轮的反叛,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周。”

1.jpg

网络配图

  凄风苦雨

  吴三桂的联合大军很快分崩离析了,因为人们很快看出来,吴三桂起兵的目的,并不是为从前的明朝复仇,而是为他自己。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初一,吴三桂在衡州匆匆登上帝位,行衮冕礼时,突然天降大雨,仪仗、卤薄被大雨冲得东倒西歪,看来他的“钦天监”工作不称职,天气预报做得极差,而他那名义上的“帝国”也像凄风苦雨中的典礼一样,草草收场了。

  三个月后,抑郁寡欢的吴三桂突然中风,后患上痢疾,狂泻不止,没等孙子吴世璠赶到衡州,就咽了气。

  这一年,他68岁。

  三年后(公元1681年)的金秋十月,被城墙阻挡数月的清军终于涌进昆明城。望着黑压压的清军,大周帝位的继任者、年仅16岁的吴世璠将一把利刃干脆利落地插进自己的脖颈,吴家被灭门,包括襁褓中的婴儿。

  吴三桂的坟墓,清军一直没有找到。虽有人提供线索,但挖出的都是伪墓。有一天,他们甚至一口气挖出了13副尸骨,因为无法分辨,索性一把火烧了。吴三桂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就像一缕清烟,从人间蒸发了。

  他消失得如此干净,好像他从来不曾到人世间来过。

3.jpg

网络配图

  一生的背叛

  这已经是吴三桂一生经历的第三次背叛了。第一次,他背叛了对他寄予厚望的明朝;第二次,他背叛了与李自成达成的协议,阵前倒戈,导致李自成队伍的一溃千里。他的一生,是背叛的一生,是从一次背叛走向新的背叛,生命不息、背叛不止的一生。

  还有第四次背叛,那就是他最终背叛了他的爱人——那个与他相依相偎的陈圆圆。得知吴三桂举起叛旗的消息声,陈圆圆默然离开了野园,独自投向无人的荒野。她瘦弱的身影,从此消失在历史云烟中,以至于清朝攻陷昆明以后,在吴三桂的籍薄上也没有发现陈圆圆的名字。

  权力如同喝血,越喝越渴,无论对紫禁城里的康熙,还是平西府里的吴三桂,都不例外。就如皇帝自称孤家寡人,是“孤”,是“寡”,他永远作为一个单数,而不可能以复数的形式存在,那黑压压的多数会让他心生恐惧。吴三桂再三反叛,无论是站在明朝,还是大清,最终落得里外不是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三桂的命运如过山车:一生经历了四次背叛!
说起大清王朝的开国功臣,恐怕没有一个比得上吴三桂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在公元1644年,吴三桂背弃了与李自成已经达成的默契,把潮水般大清军队放进关内,导致大明王朝彻底倾覆和李自成的功败垂成,更因为他紧紧咬住败退的李自成紧追猛打,直至将他彻底剿灭,在这之后,又替大清王朝铲除了南明政权,用弓弦残忍地狡杀南明政权最后一位皇帝——永历皇帝,让大清王朝终于放下了那颗悬着的心。吴三桂狡兔死走狗烹他的恩师洪承畴在离开云南时曾经衷告吴三桂:“不可使连续一日无事。”但吴三桂并没有深刻领会老师这句话的深意。在遥远的云南红土地上,楼宇派生出楼宇,亭台复制着亭台,吴三桂太迷信自己手中的实力,这种实力给他带来一种虚妄的安全感——天高皇帝远,他与康熙至少是井水不犯河水吧。然而他自有军队,有地盘,更不差钱,在康熙看来这是很不顺眼的。其实吴三桂最大的错误并不在此,而在他不应该心急火燎地杀死永历。永历已经逃至缅甸,穷途末路,小...
· 过山车
类型钢制过山车的轨道过山车目前分为两大类:钢制过山车木制过山车过山车也可分为下列类型过山车之最在钢铁制过山车中,日本长岛温泉游乐园中的过山车SteelDragon2000,全长2479米,是最长的过山车。第二名是位于英国LightwaterValley中的TheUltimate,全长2271米,第三长的MillenniumForce位于美国俄亥俄州CedarPoint乐园。目前世界最高的过山车,是位于美国新泽西JacksonTownship的SixFlags里的KingdaKa,最高点为139米。事件2007年6月9日,美国阿肯色州魔术泉和水晶瀑布乐园(MagicSprings&CrystalFalls)突然跳电,当时该游乐园的“过山车X”(X-Coaster)正好停在最高点,造成12名乘客倒挂在半空中长达半小时,后来由消防队救出。2011年1月30日,日本东京巨蛋游乐场(前身为东京后乐园...
· 1644年吴三桂的悲剧和命运
历史上,明末清初的吴梅村一句“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似乎为这段历史和其主人公之一吴三桂的抉择动因定下了永恒的基调。事实是否真如此?在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清史研究的著名专家李治亭眼里,吴三桂绝不是一个脸谱化人物,历史也绝非因红颜而改变那么简单。“少年悬印”无论对于东西方历史,1644年都可谓决定命运走向的一年。在英格兰,克伦威尔指挥的英国国会军在7月2日于马斯顿荒原一举击溃王军,这次转折性的胜利导致5年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走上了断头台。万里之遥的中国,史书上这一年纪年有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此外还有一个地方政权大西朝大顺元年。《明史》记载,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7天后,李自成就率领百万大军出西安,渡黄河,分兵两路长驱北京。此时关外满清数十年的袭掠已经让明王朝北部边防摇摇欲坠,而1641年明朝又遭遇“三百年来未...
· 太平公主的驸马是谁?太平公主一生命运如何
太平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她出生的时候是大唐除母亲外最尊贵的女人,而死去时的她是居于权利顶端的。尽管那时的她准备推翻她侄子的江山,而侄子在她死去后,给了她最严厉的惩罚。但那有什么用,她感受不到了,她活着的一生是璀璨无比的。太平不仅是她父亲母亲最小的孩子,也是他们五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所以太平从小受到的宠爱非常多,比太平年长的人都对太平如珠如宝地呵护。在武则天活着的时候,靠着武则天这座大山。在武则天死去后,她凭借母亲宠爱而累积的权势以及她与生俱来的政治天赋,轻轻松松得了个镇国公主的称号。在她与她嫂子为敌后,自信地拉来个盟友,送她嫂子见了阎王。在政治上,她都能做到想干什么干什么。那么在男女关系方面更没人能拦住她。她的在当朝无人能匹敌。李氏皇族有鲜卑血统,在私生活方面没有像中原土著士族那么保守。皇家都那么想了,百姓自然也不会说什么。所以那时所有的人对公主的作风都是当看不见的。因此,太平在当时因为男...
· 《汉书》的作者班固,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宝鸡市)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大名鼎鼎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编写了著名的《汉书》他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呢?年少求学班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班固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汉事。建武二十年(公元年),王充到京城洛阳游学,拜访班彪,对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认为班固将来必定能完成撰著汉代历史的重任。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在这里,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