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胸中藏天下却因羽翼未丰惨遭杀害的孝闵帝

2016-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95
转发:0
评论:0
胸中藏天下却因羽翼未丰惨遭杀害的孝闵帝,孝闵帝宇文觉的父亲是宇文泰,母亲是北魏孝武帝的妹妹冯翊公主。了解孝闵帝宇文觉

  孝闵帝宇文觉的父亲是宇文泰,母亲是北魏孝武帝的妹妹冯翊公主。了解孝闵帝宇文觉的生平经历得知,宇文觉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557年,享年16岁。宇文觉是宇文泰第三个儿子,同时也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觉的父亲宇文泰是西魏朝廷重臣,宇文觉七岁时,被封为略阳郡公。  

1_副本4.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有一位善看面相之士来给宇文觉看相,私下里这位看相人告诉家人说,宇文觉是大富大贵之相,但可恨的是,宇文觉不长命。宇文觉14岁时,便娶了西魏文帝的第五个女儿晋安公主为妻。公元556年,时年14岁的宇文觉被宇文泰立为世子。同年4月,宇文觉被封为大将军。宇文觉的父亲宇文泰本想夺取元氏政权自立为帝,但在11月份时,宇文泰在北巡途中因病去世。当时,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是他的心腹,宇文泰临死之前,叮嘱宇文护辅佐年幼的宇文觉打理朝政。

  宇文泰去世后,拓跋廓封任宇文觉为太师,并让他袭承父亲宇文泰的爵位。不久之后,宇文觉被晋升为周公。公元557年,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护发动了政变,他逼迫西魏皇帝拓跋廓将皇位禅让给宇文觉。同年2月15日,在宇文护的辅助下,宇文觉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为北周。宇文觉登基后,一直想要亲政。随即和宇文护爆发了政权之争,年幼的宇文觉根本不是宇文护的对手。随即退位被杀。

  宇文觉的性格

  《周书》和宇文邕、卢思道、徐钧等都评价过宇文觉。从他们对宇文觉评价话语中,便可窥探宇文觉的性格。卢思道曾说:“闵帝以嫡嗣承基,应天纳禅。弱龄厌世,未及称皇。以庶长见立,纂我鸿绪。从容文雅,亦守文之良主焉。”从卢思道对宇文觉的评价中,便可看出宇文觉有着刚毅果断的性格。  

2_副本4.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宇文觉成为北周开国皇帝之前,父亲宇文泰就已经去世了。后来,年仅15岁的宇文觉在权臣宇文护的拥护下,成为了北周开国皇帝。虽然宇文觉登基时,只有15岁,但是宇文觉十分不满宇文护。从某一方面来说,宇文觉是宇文护的傀儡,辅助宇文觉当皇帝,只是宇文护稳固北周政权的第一步。宇文觉成为北周统治者后,一心想要除掉宇文护。年仅15岁的宇文觉知道以自己的实力是不可能和宇文护硬碰硬的,为了铲除宇文护,宇文觉听从近臣的意见,苦练武功。

  后来,宇文觉召集武士在后花园苦练武功一事被宇文护知道了,宇文护随即解散了宇文觉练武的队伍。受到打击的宇文觉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为了夺取政权,宇文觉拉拢身边近臣,让他们助自己一臂之力。由此来看,锲而不舍、越挫越勇也是宇文觉的性格亮点。值得一提的是,年仅15岁的宇文觉面对老谋深算的宇文护时,并没有向他妥协。单从这一点来看,宇文觉就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

  宇文觉怎么死的

  从宇文觉生平经历来看,宇文觉去世时只有16岁。那么,宇文觉怎么死的呢?历史书籍《周书》详细记载了宇文觉的生平轶事以及宇文觉怎么死的。说起宇文觉之死,不得不提的就是北周谋臣宇文护。话说,宇文觉登基后,一直不满宰相宇文护目中无人的傲慢态度。宇文觉为了夺回政权,经常和身边的近臣密谋推翻宇文护一事。  

3_副本4.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朝廷大臣李植、孙恒、乙弗凤和贺拔提等人都看不惯宇文护的做法,便让小皇帝宇文觉除掉宇文护。宇文觉非常赞成李植等人的提议,但却不敢贸然行动。李植等人担心势单力薄干不过宇文护,便把宫伯张光洛拉入宇文觉阵营。随后,张光洛偷偷向宇文护告了密,宇文护深知李植等人难成气候,便没有杀死他们,只是把李植贬为梁州刺史,把孙恒贬为潼州刺史。宇文觉想召回李植、孙恒二人,但遭到了宇文护的阻止。

  在宇文觉身边的乙弗凤担心时间一长,除掉宇文护一事就会化为泡影。于是,乙弗凤加紧密谋策划,当宇文觉宴请群臣期间,会找准时机除掉宇文护。没想到张光洛又将此事告诉给了宇文护。宇文护立马召集同党贺兰祥、尉迟纲等人商讨应对措施。贺兰祥让宇文护废掉宇文觉,重立新帝。到时候只要灭掉宇文觉同党,宇文护便可高枕无忧了。宇文护让尉迟纲了乙弗凤,随后逼迫宇文觉退位。一个月后,宇文护杀掉了年仅16岁的废帝宇文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胸中有数
胸中有数【成语意思】:指对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心里有底。【用法分析】:胸中有数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xiōngzhōngyǒushù【英语翻译】:knowfairlywell<haveaclearideaabout>【成语声母】:XZYS【胸中有数的近义词】:心中有数【胸中有数的反义词】:心中无数【近似成语】: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数短论长:犹言说长道短,说三道四。数典忘祖:数:数说;典:史册。数说着典籍;却忘记了自己祖宗的事。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原本、…数不胜数:数:计算;胜:尽。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数白论黄:白:白银;黄:黄金。比喻计较金钱。【成语造句...
· 胸中无数
胸中无数【成语意思】:指对情况了解不清楚,心里没有底。【用法分析】:胸中无数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成语来源】: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褒贬解析】:贬义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xiōngzhōngwúshù【英语翻译】:havenoclearideas【成语声母】:XZWS【胸中无数的近义词】:心中无数【胸中无数的反义词】:心中有数、胸中有数【近似成语】: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数短论长:犹言说长道短,说三道四。数典忘祖:数:数说;典:史册。数说着典籍;却忘记了自己祖宗的事。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原本、…数不胜数:数:计算;胜:尽。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数白论黄:白:...
· “融四岁,能让梨”的孔融,却因为不孝而死
在《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讲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同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进攻邺城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孔融已经看...
· 孝传天下世孝祠
旧制徽州府辖六县是一个以移民宗族为基础的村落社会,每个村落宗族都有自己一部光彩夺目的发展史,然歙县棠樾鲍氏除各宗族共有的共性外,由于其特定的发展轨迹,又有许多有别于其他宗族的特殊亮点。祠堂在徽州不足为奇,即便在棠樾有女祠,也只是唯一幸存的女祠,有女祠的村庄不只是棠樾一处。唯棠樾除了有男祠、女祠之外,还有一座真正除此之外,别无他处的独特祠堂――世孝祠。世孝祠建于1801年,是鲍氏家族用以专门供奉孝子牌位、教育后代修身的祠堂。供奉祖先宗族议事的祠堂全国比比皆是,单独为孝子修建的祠堂在国内实属罕见,由此可见鲍氏重视孝道和以孝治家的观念。世孝祠的檐廊上嵌“世孝事实”碑六方,碑用隶书书写,为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手笔。宋代以后,鲍氏家族中凡以孝行著名的族人均能被奉入世孝祠中。世孝祠两面的墙壁上也嵌有历代鲍氏孝子名讳、孝行事迹及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所书《世孝祠记》碑。宋末元初年间,流传这样一则故事,处士鲍宗岩被...
· 地藏王护法――闵公和道明法师
地藏王护法――闵公和道明法师在九华山所供奉的地藏菩萨圣像旁边,总是有着一老一少相侍左右。上首为年轻的出家人形象,下首为一老者绅士像,他们便是先后拜金地藏为师的闵公和道明父子俩。在佛门中,一家父子相侍一位菩萨,实属少见,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释地藏金乔觉初来九华山时,山上有一大户人家,九华山周边100多平方公里的山产、田地均归其所有,这就是闵公一家。闵公常由小儿子道明陪伴与“洞僧”结善缘,而“洞僧”金乔觉也经常去拜望闵公,一来二去,佛缘日深。一日,金乔觉开口向闵公借一袈裟之地,闵公见飘起的袈裟笼罩住了整个九华山九十九座山峰,明白金乔觉是一位得道高僧了,便慷慨地将袈裟覆盖之地全部赠与之,做弘法之地。同时唤来儿子道明,向金乔觉叩首拜师。金乔觉起身牵起道明,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收下了这个弟子,并始终让他跟随左右,后来成了金乔觉的上首大弟子。金乔觉修行时最喜爱《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