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胡惟庸:手持“免死铁劵” 杀朱元璋 遭千刀万剐

2016-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37
转发:0
评论:0
胡惟庸:手持“免死铁劵”杀朱元璋遭千刀万剐,核心提示:朱元璋念起旧情,把女儿嫁给胡惟庸的儿子,并在洪武十三年又起复他,与外甥

核心提示:朱元璋念起旧情,把女儿嫁给胡惟庸的儿子,并在洪武十三年又起复他,与外甥李文忠一起“总理中书省等军国大事”。

皇帝亲家

胡惟庸乃定远人,很快就成为老朱幕府笔杆子。早年,胡惟庸遭遇也一般,由于善敛财,知道买官的门径,他向当时深受朱元璋信任的李善长献上黄金二百两,才能在吴元年进入“中央”当上了太常卿(礼部主事)。坐直升飞机入京,凡事就好办多了,机会也日益增多。为了巴结李善长,胡惟庸又把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两家成了亲家,更增添了家族势力。

免死铁券

此券是明朝皇帝给大臣的最高奖赏,若大臣犯法,持此铁券可免去死刑。明朝一代,有“丞相”之名的,只有四个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但徐达只是挂荣衔,真正理过事的只有三个文臣。

明朝萧何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左右手,规划明初开国的祭祀、爵赏、封建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居功甚伟,被朱皇帝誉之为“朕之萧何”,称为“真宰相”。但老李由于当权日久,遍引亲信于朝,老朱也日渐冷落于他。李善长知道急流勇退,称病退休。朱元璋念起旧情,还把女儿嫁给他儿子,并在洪武十三年又起复他

取而代之

由于权高位重,加之朱元璋疑心重重,胡惟庸先下手为强,准备把明朝取而代之,为了成事,携书向元顺帝儿子远在沙漠的旧元太子称臣,还派明州卫指挥林贤从日本“借”来了四百倭奴兵,按原计划,这些人准备在充当贡使随从时趁觐见之时行刺朱皇帝。

四百倭寇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邀朱皇帝临幸。驾出西华门,有一太监云奇驰马冲驾,朱元璋怒其不敬,令左右乱棒击打,把云奇胳膊都打断,但英勇的云奇仍然指划胡惟庸宅院做刀砍状,朱元璋恍然大悟,登上城楼,看见胡惟庸家中埋伏着上百的刀斧手,于是发羽林军逮捕胡惟庸。

千刀万剐

案子定结,胡惟庸拉入集市千刀万剐,族人尽诛,并杀老胡党羽、僚属共一万五千余人。。名单中还有大文豪宋濂。由于他孙子与胡惟庸相识,不仅孙子被杀掉,连累得已经退休的老宋被械送入京要挨刀。幸亏马皇后解劝,被从轻发落流放茂州,但中途病累而死。 当时的官方将胡惟庸被列入《奸臣传》第一的位置


你觉得这篇文章如何? (单选)
0
0%
赞一个
0
0%
无语
0
0%
把小编腰斩,不解释!
投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丹书铁劵真的免死吗?为什么韩信没有被免死
丹书铁劵俗称“丹书铁契”,又名“金书铁券”、“金券”、“银券”、“世券”等,省称“铁券”。民间俗称:免死金牌。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刘邦是个伟大的皇帝,中国第一位非贵族后裔的皇帝。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就是他首先使用的。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得到“丹书铁券”的有功之臣却被他杀死一些。这是因为大家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丹书铁券”是可以免死,但不是全部罪行都免死。刘邦其实没有打自己的嘴巴,因为“丹书铁券”并没有免去任何罪状的功能,其中“谋反”这一罪名不在“丹书铁券”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韩信之死并不是“丹书铁券”没用,而是他的罪名不在“丹书铁券”的保护范围之内。历史典籍没有太过于明确的记载,但从拥有“丹书铁券”而未能逃过一劫的臣子来看,确实...
· 揭秘朱元璋杀胡惟庸的真正原因!胡惟庸案真相
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呀,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得说不出话来。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云奇身为内使,居西华门,离胡宅非常近,既然知道胡惟庸谋逆,为何不先期告发,一定要事迫眉睫时,才拦驾告发?况且如果胡惟庸真要谋反,也是秘密埋伏,即使登上城墙也不可能看到刀枪林立。谋反这么大的案件,胡惟庸当天下狱,当天就被处死,处置得如此匆忙,实在蹊跷。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
· 胡惟庸是怎么死的,胡惟庸为什么难逃被杀的命运?
胡惟庸是明朝开国功臣,明朝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大一统王朝的丞相。胡惟庸作为丞相曾为皇帝分担好多事情,为什么朱元璋还是杀了他呢?早年间胡惟庸也曾跟着明太祖四处征战,立下大功。能够成为宰相,可见他当时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不过可惜的是后来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杀胡惟庸,还株连九族。胡惟庸很早就投奔了朱元璋,虽然他也是开国功臣,但是与李善长、刘伯温甚至那些领兵打仗的大将,还是有些差距的。但是他的爬升速度却不是那些其他功臣可比。在洪武三年,这才见过没有多久,胡惟庸就成为了中书省参知政事。要知道中书省可是明朝早期的行政中枢,左右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总理天下政务。而参知政事便是其中的从二品,辅佐相国。当时的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李善长离职后,举荐了胡惟庸,于是他便短短的三年时间,就由参知政事成为了,任右丞相,几年后又成为了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胡...
· 胡惟庸
人物简介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生平官拜左相龙凤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骄纵跋扈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
· 胡惟庸案
背景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右丞相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明太祖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胡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七月,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杨宪被杀后,明太祖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明太祖欢心,进一步获得明太祖的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明太祖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徐达对他极其厌恶,密报明太祖;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御史中丞刘基也曾说过他的短处,认为胡好比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后来刘基生病,明太祖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胡惟庸将哥哥的女儿嫁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