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朱允炆简介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生平

2016-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0
转发:0
评论:0
朱允炆简介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生平,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在位:1398年6月30日-1402年7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在位: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朱允炆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1368年2月,朱元璋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1402年死)为皇太后。关于朱允炆的个性和他在位时的国内发展情况现已无可信材料,因为朱允炆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而私家记述又概遭禁止。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老者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黄子澄(1402年死)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学者,他在1385年举进士第一名。他在明太祖时代担任过很多官职,现在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齐泰(1402年死)也是1385年的进士,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方孝孺(1357—1404年)早在四十来岁的初年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未中过举,在他很晚的岁月才开始进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为翰林侍讲。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黄子澄和齐泰变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他。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帝国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方孝孺是《周礼》,一部关于乌托邦式政府的经典著作——专家,他发觉他所见到的是个人专制统治的缺点,因此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所有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是谁?朱允炆父亲生平简介
朱允炆,中国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但是,他并不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而是以孙子之身继承的皇位,那么,朱允炆到底是谁的儿子呢?为什么朱允炆能继承皇位呢?按照子承父制来说,朱允炆并不合适?他的父亲是谁?带上问题一起来看看吧。朱允炆是谁的儿子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的二儿子,因为太子朱标早逝,而朱标的长子早逝,所以朱元璋将朱允炆看做皇长孙,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利继位,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历史上关于朱标的记载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基本上就是作为别人的配角存在,因为朱标是作为太子而没有当上皇帝就死了,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是很多隐晦的东西,一般不会记载太详细,朱标在明朝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被忽略的存在。纵观朱标的一生,可以用英年早逝和太平富贵形容。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已经拥有一定的势力了,所以朱标出生后基本没有受过太大的苦难,可以说他一生的境遇比较太平的,而且因为是朱元璋的长子,所以很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因此朱标从...
·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简介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1402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在位4年。丧所不明。朱允炆生于太平之世,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于国家无重大作为。朱允炆即位后,崇尚儒家仁政之说,一改朱元璋严政苛刑,“专欲以仁政化民”。改定律例,力纠洪武年间冤案、错案,使其统治期间的囚犯较之洪武年间减少2/3。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令官府为民间卖子为奴者赎身。限制僧道占田数量,余田均与平民。建文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建文帝继位时,明开国初期朱元璋分封各地的亲王势力逐渐扩大,一个个凯觎皇权,威胁中央朝廷的统治。一贯仁柔的建文帝迫于无奈,采纳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仿效西汉初年削藩之策,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削夺了5个亲王。诸王不甘心就范,特别是早有践位野心...
· 明朝皇帝朱允炆死亡之谜:朱允炆怎么死的
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图片来源于网络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
· 乱世皇帝朱允炆的功过:朱允炆在位时期的政绩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同样温文儒雅,即长皆以宽大著称。朱允炆为皇太孙时,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份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建文帝朱允炆是明代的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后,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广施仁政,观其所为,平心而论,是一位圣主。第一,实行仁政。朱元璋时期,法律严苛,尤其是三大案,数十万人遭到严惩,数万人被杀或者流放。朱元璋还以诰的形式公布了许多命令,极其严苛,凌驾于法律之上。朱允炆即位后,废除了那些诰,并修改了《大明律》中过于严苛的条款,并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第二,减轻赋税。朱元璋时期,对富庶的江南地区课以重税,因为在当年的战争中,江浙人支持张士诚。朱允炆...
· 朱棣曾找到了朱允炆?朱允炆是怎样死的
乐十四年(1414),朱棣召回胡濙,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从小小的给事中一下子提拔为礼部的第二把手,胡濙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但只有朱棣和胡濙本人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对胡濙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报答。十年前,胡濙接受了秘密的使命,独自出行两湖江浙,探访大小寺庙,只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行踪,十年之间费尽心力,却毫无收获。历时十年,胡濙没有能够找到朱允炆,他只得回到朝廷做他的官。三年后的一次任命打破了胡濙的幻想。永乐十七年(1419),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带,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是另一次寻找的开始,有理由相信,这次朱棣是获得了准确的情报,朱允炆就在这一带!然而胡濙这一去又是几年毫无音信,这下子连朱棣也几乎丧失了信心。就在看上去朱允炆即将被划入永远人口时,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这个悬疑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远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内睡觉(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