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骈
生平
田骈(约公元前370—前291年),又名田广,一名陈骈,人称“天口骈”。齐国(今山东临淄)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田骈是齐国临淄稷下道家学派的中坚人物。史称他好高议,“设不为官”。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异常活跃。在齐国,从齐威王的父亲田午开始,就在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西边的稷下设立学宫,广招各国的学者、游士等有才之士前来议论讲学,著书立说。因为他们的地点在稷下,又受到齐国的保护和尊崇,因此,被请来讲学议论的人,称作“稷下先生”。田骈就是当时的“稷下先生”之一,是彭蒙的学生。
后来,唐子在齐威王面前说田骈的坏话,齐威王要杀田骈。田骈就带着他的亲属逃往薛地。孟尝君听说此事,就派人用车子迎接田骈一行人。田骈到后,孟尝君用肉食米饭奉养他,一天三顿美味佳肴。冬天给田骈穿皮衣,夏天给田骈穿葛麻。出门不是乘牛车就是骑良马。有一回孟尝君问田骈:“你生在齐国,长在齐国,你对齐国还思念吗?”田骈回答说:“我思念那位叫唐子的人。”孟尝君说:“那位唐子不就是讲你坏话的那个人?”田骈说:“是的。”孟尝君问道:“你为什么要思念这种人呢?”田骈回答道:“我在齐国的那阵子,吃的是糙米饭,喝的是野菜羹。冬天挨饿,夏天受热。自从唐子说我坏话以后,我投奔到你门下,吃的是细粮肉食,穿的是轻暖衣服,乘的是牛车良马。就凭这些,我就忘不掉这个唐子。”
学说
田骈学说的主要表现一个“齐”字。认为从“大道”来看,万物是齐一的,即一致的。这种齐一或一致的说法,便被封建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奉作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在田骈看来,对待事物最好的办法是任其自然变化,强调“变化应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他反对“好得恶予”,认为“好得恶予,国虽不大为王,祸灾日至”。田骈的这种思想,与当时稷下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慎到的思想相近。他们都讲究抽象的法治论,在思想理论上推崇法治,却不知法治是地主阶级意识和利益的体现,轻视贤能智者在法治中的作用,自以为是,一味独行,没有客观真理作准则,把一切都看成绝对的,要么就服从君主个人的意志,要么就服从社会上的习俗,整天讲论法律条文,却不知法治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强调法治,认为治国没有法就会变乱,必须事断于法,一切以法律为依据;但同时又讲究“势”,强调“势”的作用,而且强调到过分的程度。认为只要权重位尊,就能令行禁止,否认贤智人才的作用,否定尚贤使能,不知道巩固政权、夺取天下要用得其人。这些,都是脱离具体历史实际的空谈教条,缺乏实践作用。田骈学习于彭蒙,得不言之教。学到“贵齐”要领,主张“齐万物以为首”,要求摆脱各自的是非利害,回到“明分”、“立公”的自然之理,从“不齐”中实现“齐”。他与慎到“之道”被称为死人之理,非生人可行,是一种脱离实践的教条,很难琢磨,人们都认为很“诡怪”,表现了田骈的论道本质和客观效果。
人物著作
对于田骈的著作,在他以后的诸子如《荀子》中有所论述。《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田子》25篇,今均已亡佚。但他作为先秦的思想家,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思想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APP下载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