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奕譓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3
转发:0
评论:0
生平奕譓生于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十六日(1845年11月15日)。生母为琳贵妃乌雅氏。他是奕譞的同母弟弟,光绪帝的叔父。道光三十年正月(1850年),奕譓被封为孚郡王,准戴用红绒结顶冠,朝服蟒袍俱准用金黄色。咸丰帝即位后,奕譓两次获“免宴见叩拜,奏事书名。”同治三年四月(1864年)分府,在内廷行走,仍在上书房读书。同治三年七月,管理乐部,十月派充正白旗总族长。同治四年三月(1865年),管理武英殿、正蓝旗觉罗学事务。同治十年六月(1871年)补授内大臣。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赏加亲王衔。同治十三年九月(1874年),赏穿黄马褂。光绪元年(1875年),补授正蓝旗汉军都统。光绪三年二月初八日(1877年3月22日)申时薨,享年33岁,谥曰敬。奕譓葬于今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草厂村,其墓俗称“九王坟”。参考文献《清皇室四谱》孚郡王陵墓惊现神秘的洞穴

生平

奕譓生于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十六日(1845年11月15日)。生母为琳贵妃乌雅氏。他是奕譞的同母弟弟,光绪帝的叔父。道光三十年正月(1850年),奕譓被封为孚郡王,准戴用红绒结顶冠,朝服蟒袍俱准用金黄色。咸丰帝即位后,奕譓两次获“免宴见叩拜,奏事书名。”同治三年四月(1864年)分府,在内廷行走,仍在上书房读书。同治三年七月,管理乐部,十月派充正白旗总族长。同治四年三月(1865年),管理武英殿、正蓝旗觉罗学事务。同治十年六月(1871年)补授内大臣。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赏加亲王衔。同治十三年九月(1874年),赏穿黄马褂。光绪元年(1875年),补授正蓝旗汉军都统。

光绪三年二月初八日(1877年3月22日)申时薨,享年33岁,谥曰敬。

奕譓葬于今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草厂村,其墓俗称“九王坟”。

参考文献

《清皇室四谱》

孚郡王陵墓惊现神秘的洞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赵汝譓
参考资料编纂委员会.《上海旧政权建置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ISBN7-80618-881-9.
· 奕
奕姓奕姓是一个小姓,同时又是一个渊源繁多,历经迁徙的姓氏。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所分布,渊起上虞的这一支派最为繁茂,大部分上虞奕氏族人在光字辈时,由于南汇倒江等原因往外迁移,迁往宁波、嘉兴、上海的居多,可以说江浙沪的奕家人是真正的一家人。中文名奕姓姓氏渊源出自熊姓姓氏堂号"三槐堂“世德堂”“致和堂”历史名人奕逊、奕载、奕永庆、奕永芳人口分布浙江、上海、江苏、陕西等目录1姓氏渊源2姓氏堂号3人口分布4字辈排行5历史名人6小奕家的由来奕姓姓氏渊源1、出自熊姓。周灵王的太子熊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奕族,世人称其为“奕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奕族之故,自称为奕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小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奕。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
· 奕?
参考资料《清史稿》
· 干奕
干奕--元朝时北庭人。其祖畏惧孙儿归元,世居永昌。干奕历官平章政事,廉明典重,通达治体,政绩显著,皆有令闻。
· 奕绮
参考文献《爱新觉罗宗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