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卫德明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5
转发:0
评论:0
生平卫德明之父,卫礼贤,为一名基督教传教士,清末来到山东传教。卫德明生于中国青岛,从小受汉学教育,熟悉中国传统文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卫德明全家返回德国本土,其父成为法兰克福大学首席汉学家。卫德明大学攻读法律,1928年通过德国国家考试。1930年,其父过逝后,卫德明决定继承其父遗志,成为一名汉学家。1932年,以研究顾炎武的论文,得到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到中国北京,在北京大学教授德文与德国文学,并出版了一本著名的德汉字典(Deutsch-ChinesischeWörterbuch)。1944年,他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易经的著作,成为国际知名的易经专家。1948年,卫德明成为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此后一直在此任教,直到1971年退休。部分著作(德文)ChinasGeschichte:ZehneinführendeVorträge["China"sHistory:TenIntroduc...

生平

卫德明之父,卫礼贤,为一名基督教传教士,清末来到山东传教。卫德明生于中国青岛,从小受汉学教育,熟悉中国传统文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卫德明全家返回德国本土,其父成为法兰克福大学首席汉学家。

卫德明大学攻读法律,1928年通过德国国家考试。1930年,其父过逝后,卫德明决定继承其父遗志,成为一名汉学家。1932年,以研究顾炎武的论文,得到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到中国北京,在北京大学教授德文与德国文学,并出版了一本著名的德汉字典(Deutsch-Chinesische Wörterbuch)。1944年,他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易经的著作,成为国际知名的易经专家。

1948年,卫德明成为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此后一直在此任教,直到1971年退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卫·德赫亚
早年德赫亚出生于马德里市郊25英里外的自治市伊莱斯卡斯,那里人口稀少,居民总数只够填满老特拉福德球场著名的西看台。德赫亚小时候的校内足球教练,告鲁斯回忆道:“在这所学校里,德赫亚直至14岁还不是门将来的。那时候,我们是踢室内5人足球的,德赫亚是我们的前锋,而且,他是我们的最佳射手!”,到德赫亚17岁的时候,他才正式担任门将。他在10岁就加入了马德里竞技的足球学校。18岁成为职业球员,开始代表马德里竞技B队参加乙二级联赛。德赫亚经常回到家乡,那儿的孩子都视他为偶像,他在卡斯蒂利亚学校的校长加西亚认为德赫亚已经是孩子们的灵感之源。“大卫(德赫亚)是个非常、非常好的学生,他的家庭背景很好,总是保持积极的态度,他4岁到17岁都在我们这里度过。他的成绩很好,但英语不那么优秀,他不擅长这一科。不过,他的体育肯定很好,篮球和足球技术高超,他的手掌很大,因此他做守门员我们并不惊讶。”虽然如此,在接受英国传...
· 大卫·普克德
生平1930年,普克德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1934年,普克德从斯坦福大学毕业。1938年,普克德获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39年,普克德与惠利特在普克德的车库里以$538美元的资金创立了惠利特-普克德公司,简称惠普。公司名称得名于两人姓氏的合称。普克德曾经在他的《惠普之道》中写道,两人通过掷硬币决定了公司名称中两人姓氏的先后顺序,结果惠利特获胜。
· 大卫·戈德费因
履历表
· 山东省-烟台卫德章
卫德章,山东烟台人,1957年生,曾进修于中央美院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书画中心培训部教授,北京现代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作品参加全国第七届、八届美术展览及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出版画集多部,作品被中央美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收藏。曾在中国美术馆、烟台美术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海内外人士收藏。创作以表现西部山水风情为主。
· 雍正明知官员造假为何仍热衷“放道德卫星”?
最近由倪萍获颁“共和国脊梁奖”(据说是个山寨奖项),引发很多新闻,有不少人感慨谁才是真正的脊梁,谁才有资格评定脊梁。在中国的德治传统之下,脊梁无非形容道德完美,于是脊梁争议实际可以转化为一个悖论:以道德为依归的脊梁评议,往往会堕为危险的不道德和伪道德。网络配图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从最早的德才兼备高标逐渐回归务实,颇能说明问题。传统选举制度,大而言之,无非三类:一是地方推荐,二是朝廷征召,三是科举考试。地方推荐,即“乡举里选”,这是从汉朝兴起的。某人如果在家乡卓有声誉,地方官员就可以把他推荐到中央政府;朝廷征召,就是政府因于某时段对人才有特殊的要求,便专门下诏征求;后世熟知的科考则以唐代为发端,这是一种自由竞选的办法。选举制度为什么会从乡举里选过渡到主要由科考成绩来决定?实为形势所逼。一望即知,乡举里选中的地方官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推荐甲而非乙,往往决定于官员一己之私心,而且因为没有固定的、可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