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康特勒琴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5
转发:0
评论:0
构造康特勒琴由一个三角形共鸣箱与在箱体之上的琴弦组成,通常被调音至自然音阶,当琴弦被拨动时,即产生如响铃般的独特声音。分类康特勒琴可分为两类:小型康特勒琴与大型康特勒琴。5弦和10弦的康特勒琴被归类于小型康特勒琴,其音域不超过2个八度。大型康特勒琴至少拥有32根弦,其音域可达3至4个八度。传说有关康特勒琴的相关记载最早出现在芬兰古代诗歌中。在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中,法师维纳莫宁(芬兰语:Väinämöinen)用狗鱼(芬兰语:hauki)的下颚骨和西伊斯(芬兰语:Hiisi)的种马之毛发制造出了第一只康特勒琴。它发出的美妙声音吸引了所有在森林中的生物。后来,维纳莫宁在一次风暴中丢失了康特勒琴,他便用桦树木和一名处女自愿献出的头发制作出了另一只康特勒琴。在基督教来到芬兰时,维纳莫宁离开了卡勒瓦,康特勒琴是他留给人们的礼物。

构造

康特勒琴由一个三角形共鸣箱与在箱体之上的琴弦组成,通常被调音至自然音阶,当琴弦被拨动时,即产生如响铃般的独特声音。

分类

康特勒琴可分为两类:小型康特勒琴与大型康特勒琴。5弦和10弦的康特勒琴被归类于小型康特勒琴,其音域不超过2个八度。大型康特勒琴至少拥有32根弦,其音域可达3至4个八度。

传说

有关康特勒琴的相关记载最早出现在芬兰古代诗歌中。在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中,法师维纳莫宁(芬兰语:Väinämöinen)用狗鱼(芬兰语:hauki)的下颚骨和西伊斯(芬兰语:Hiisi)的种马之毛发制造出了第一只康特勒琴。它发出的美妙声音吸引了所有在森林中的生物。后来,维纳莫宁在一次风暴中丢失了康特勒琴,他便用桦树木和一名处女自愿献出的头发制作出了另一只康特勒琴。在基督教来到芬兰时,维纳莫宁离开了卡勒瓦,康特勒琴是他留给人们的礼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鲁特琴
起源据考证,欧洲鲁特琴和近东的oud都源自同一祖先乌德琴。鲁特琴lute和oud都派生自阿拉伯语的al‘ud,意思为“木头”。虽然最近EckhardNeubauer的研究证明‘ud可能是波斯名rud的阿拉伯语化,原意为弦、弦乐或者鲁特琴。欧洲的鲁特琴,在图书中最早可追溯到1270年的CantigasdeSantaMaria,大致上来说,中世纪的鲁特琴无论在外型、演奏技法、乃至于音乐都与他的阿拉伯祖先十分接近,仅有五组琴弦,用羽毛制成的拨子弹奏,因此,大都是以合奏的方式演奏舞曲或作歌曲的伴奏。直到15世纪末,欧洲的鲁特琴才有它特有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技法的改变,人们开始使用手指弹奏,因此多声部作品得以在鲁特琴上演奏,新增了第六弦组,外型显得修长而优雅,之前鲁特琴常常用昂贵的材料制作,尺寸不一,做工精致。乐器描述鲁特琴几乎全部由木头制成,音箱形状类似对半切开的梨,和古典吉他一样,正面有面板和音孔...
· 齐特琴
调音齐特琴的调音表如下:文献Dearling,Robert;StringedInstruments;ChelseaHousePublishing(2000).ISBN0791060926Marcuse,Sibyl;MusicalInstruments:AComprehensiveDictionary;W.W.Norton&Company(1975).ISBN0393007588Mühlemann,Lorenz;DieZitherinderSchweiz:VondenAnfängenbiszurGegenwart;Turtleback(1995).ISBN3-729-60584-4(German)Ralston,JackL.;ASelectiveBibliographyfortheZither;UniversityofMissouri(1981).ASIN:B00072D9GISchuler...
· 杰夫·贾勒特
冠军及成就职业摔角画报(英语:ProWrestlingIllustrated)PWI年度最佳宿敌(1992年;与杰利·劳勒对上月狗军团(英语:TheMoondogs(professionalwrestling)))PWI年度最激励人心摔角手(2007年)PWI500-第5名(2000年)PWIYears(个人)-第141名(2003年)PWIYears(团体)-第78名(2003年;与杰利·劳勒)世界摔角联盟NWA北美重量级冠军(英语:NWANorthAmericanHeavyweightChampionship)(一次)WWF欧洲冠军(一次)WWF洲际冠军(六次)WWF双打冠军(一次;与欧文·哈特)摔角观察通讯奖(英语:WrestlingObserverNewsletterawards)年度最佳宿敌(1992年;与杰利·劳勒对上月狗军团)最被看好选手(2005年)此时世界摔角联盟隶属于国...
· 瓦拉瓦拉·勒普琴科
外部链接瓦拉瓦拉·勒普琴科的女子网球联合会官方资料(英文)瓦拉瓦拉·勒普琴科的国际网球总会职业/青少年官方资料(英文)FedCup-Playerprofile-VarvaraLEPCHENKO(USA)
· 马特诺音波琴
起源莫里斯·马诺特(弹琴者)与作曲家皮耶·维隆纳(法语:PierreVellones)合照,照片拍摄于1936年。当各式各样的电器于19世纪开始陆续出现时,人们亦开始思考电力是否都能应用在音乐和乐器上。踏入20世纪,世界上第一种电子乐器-特雷门琴于1920年出现了。特雷门琴利用天线所产生的频率,以及演奏者利用双手去改变频率的振动和振幅,并以接收器、放大器和扬声器把频率转化为不同的音频,从而令听众听到不同的音高。马特诺琴和特雷门琴有一些共通之处,都是并非利用乐器本体所产生的共振而发出声音,而是运用电流去产生不同的频率,再经过放大和扬声器转化成音波而发声,大抵原理是相同的。而“Ondes”一字,在法语中就是解作“波”(wave),所以应用在马特诺琴上﹐所指的便是“声波”了。相比特雷门琴,马特诺琴利用传统键盘乐器上的琴键去控制不同的音高以保持音高的稳定性,而琴键又接驳至不同大小的真空管,再透过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