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争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因触怒神宗皇帝而被革职,随后他回到家乡无锡,和友人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在无锡的东林学院讲学。仕途郁郁不得意的他,在讲学之余总会讽议朝政。
其后随着东林书院讲学、议政之风逐渐传播开来,许多学子纷纷慕名而来,一时间东林书院名声大噪,影响直达朝堂。其也由最初的学术性质的团体演变为一政治团体,加之其主张改良政治、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触及了当时朝臣阶级的既得利益,故被冠以“东林党”之称。

东林书院牌坊
与此同时,基于东林党的不断壮大,另一批官僚也按籍贯抱团成党,其中以沈一贯、方从哲为代表的浙江人的浙党声势较大,此外还有山东人的齐党,湖北人的楚党,安徽宣城人的宣党,江苏昆山人的昆党。这些党派在朝堂上互相倾轧攻讦,至此东林党争正式拉开序幕。

顾宪成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左都御史李世达和考功司郎中赵南星等人主持癸巳京察,朝中有人借机发难,造成吏部文选郎吕胤昌、给事中王三余等大批大臣被免职。御史袁可立想搭救同僚,却差点被浙党沈一贯弄丢乌纱帽。此事暴露后,朝堂震惊。言官随后请求罢黜司员外郎虞淳熙、兵部职方郎中杨于庭、主事袁黄等人。
党派之间的争斗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进一步加剧。在距离癸巳京察十二年后,东林党人杨时乔与左都御史温纯主持乙巳京察。此时楚太子案事发,东林党人沈鲤借机浙党,要求皇帝撤出给事中钱梦皋、钟兆斗及御史张似渠、于永清的官职。浙党沈一贯佯称有病修养,闭门不出,躲过一劫。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吏部尚书东林党人孙丕扬主持辛亥京察,部分浙党成员再次谋划东林党人,但是却被吏部右御郎王图制止。此时内阁因党派争斗,几乎无人可用。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党派矛盾再度升级。浙党出身的部尚书郑继之主持丁巳京察,齐、楚、浙党三派对东林党人进行了大肆攻击,此后党争局面愈发失控。
泰昌元年(1620年),移宫案爆发,太子朱由校得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相助成功继承大统,是为明熹宗。明熹宗即位之初,频频任用东林党人。东林党人乘机坐拥权势,一时间风头无两。
但是好景不长,明熹宗开始重用宦官,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颇得帝心,便竭力东林党人,许多人因此被去世,将领熊廷弼、孙承宗、袁可立等亦被致死,东林党遂失去了在朝堂的话语权。
其后,崇祯帝即位,即位之初便除去“九千岁”魏忠贤,大力剪除阉党势力,并下令为遭到阉党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修复遭阉党破坏的东林书院。
东林党人再度得到任用,重新在朝堂之上占据主导地位,至崇祯元年(1628年)底,当时所有的内阁大学士几乎都是东林党人。其中获得东林党人支持的袁崇焕被起任为兵部尚书,负责辽东防务,多次击败后金军队。

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诛杀东江总兵毛文龙,招致浙党官僚温体仁、姚宗文的记恨(因毛文龙倾向浙党,每年都会拿东江兵饷贿赂浙党高官),欲展开报复,此时东林党和阉党余孽、浙党官僚之间的矛盾倾轧因毛文龙事件达到顶峰。
其后,袁崇焕在与后金作战中,遭皇太极的离间计所害,被崇祯皇帝下狱。而此时阉党余孽王永关、浙党温体仁抓住机会造谣上书袁崇焕通敌议和、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
崇祯三年,崇祯帝下令处死袁崇焕,而后东林党阁臣钱龙锡、韩爌在阉党的弹劾下相继被解职,刘策又因军事失利被处以死刑,复势不久的东林党趋于瓦解。
其后,清军入主中原,任用大量明末遗臣,其中以冯诠与陈名夏为代表的的北党与南党之争就是明朝党争在清初政局上的明显体现。
东林党人的出现,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明朝发展。他们针砭时弊,渴望看到一个清明昌隆的明朝,但是他们却无法提出具体的方法,最终无休无止的党争耗空了明朝最后一点家底儿,使其彻底消失于历史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APP下载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