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成无己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5
转发:0
评论:0
学术内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一书中,运用《内》、《难》之学的理论为指导,来分析其病机、治则、方剂等,使《内经》、《难经》与《伤寒论》之间一脉相承,完全符合仲景著书的原意,成为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注本之一。例如,对《伤寒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一条,成氏解释说:“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肤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津脱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这里,成氏引证之两段《内经》原文,第一段是指《素问·灵兰秘典论》,第二段的《针经》即《灵枢》,又称《九卷》,出自《灵枢·决气篇》。成无己解释仲景之方,也以《内经》、《难

学术内容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一书中,运用《内》、《难》之学的理论为指导,来分析其病机、治则、方剂等,使《内经》、《难经》与《伤寒论》之间一脉相承,完全符合仲景著书的原意,成为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注本之一。例如,对《伤寒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一条,成氏解释说:“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肤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津脱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这里,成氏引证之两段《内经》原文,第一段是指《素问·灵兰秘典论》,第二段的《针经》即《灵枢》,又称《九卷》,出自《灵枢·决气篇》。

成无己解释仲景之方,也以《内经》、《难经》的理论来说明。如其解释桂枝汤时说“《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注解四逆汤时云:“《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这里,成氏以《素问》中的《生气通天论》、《至真要大论》二篇关于四气、五味、阴阳之理来解释仲景组方之义,简洁明了。尤其在解释小青龙汤时,成氏说:“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这里,成氏运用《素问·脏气法时论》的经文,以说明小青龙汤散外寒化内饮的机理。

临床应用

成无己临证经验丰富,对临床症状鉴别诊断颇具经验。如其论述发热证,云:“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熇熇然散而成热者是也。与潮热寒热若同而异,与烦躁相类而非,烦躁者在内者也。潮热之热,有时而热,不失其时。寒热之热,寒已而热,相继而发。至于发热,则无时而发也。”成氏提出发热当与潮热、寒热、烦躁之间的鉴别。他说,“有谓翕翕发热者,此则轻重不同,表里之区别尔。所谓翕翕发热者,谓合羽所覆,明其热在外也,故与桂枝汤发汗以散之。所谓蒸蒸发热者,谓若熏蒸之蒸,明其热在内也,故与调胃承气汤攻下以涤之。其发热属表者,既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也。其发热属里者,即阳气下陷入阴所致也。观其热所从来,而汗下之证明其辨焉。”成氏又从表里两方面既分辨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又解释其所以产生的不同病机,并提出治疗表里不同发热的方法。

此外,成无己论战栗,分战与栗加以区分,其发生有内外之别。其论四逆,将四逆与手足厥冷相区别。其论烦躁,区分烦与躁的不同,并指出二者有阴与阳之别,并提出引起之因,有在表在里因火因阳虚因阴盛的不同,等等。无一不是在研究《伤寒论》原文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认真总结而成。严器之评价其贡献说“义皆前人未经道者,指在定体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释战栗有内外之诊,论烦躁有阴阳之别,谵语、郑声,令虚实之灼知,四逆与厥,使深浅之类明,始于发热,终于劳复,凡五十篇,目之曰明理论,所谓真得长沙公之旨趣也。”这一认识是客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成无己学术研究会
成无己学术研究会年会举行(夏旭光)12月6日,山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成无己学术思想研究及经方应用培训班暨聊城市中医药学术学会成无己学术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茌平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学研究人员30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成无己标准像正式公布。成无己,今聊城茬平人,宋金时期医学家。他对张仲景《伤寒论》进行研究,著成《注解伤寒论》十卷,成为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医家,同时又结合临床应用,明辨伤寒常见症状之理,以便于临床诊断之用,在祖国医学的伤寒学研究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伤寒学派诸家产生很大影响。在此次年会上,成无己标准像揭幕,据了解,成无己标准像是国学大师、书画巨匠范曾的弟子国画家、艺术学博士、宗教学博士后杨江波创作而成,该画像显示了成无己的宽厚德行、医者仁心、和蔼可亲的形象。标准像揭幕后,多位全国知名老中医对成无己思想及经方的应用进行了学术交流。自成无己学术研究会成立后,认真开...
· 金代医学家成无己
人物简介成无己,中国金代医学家。宋代聊摄(今山东茬平县)人,约生于北宋嘉佑~治平年间(公元1056一一1067年)。靖康(1126年)后,聊摄地入于金,遂为金人。至海陵王正隆乙亥~丙子岁(公元1155一一1156),成氏尚存。享年九十余岁。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对理论与临床均有擅长,是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成氏一生好学,七十八岁时撰成《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八十岁时注完众伤寒论。尤于伤寒注解,积四十年研究,其书方成,可见其功力之探。著作著作有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伤寒明理药方论》(1卷)。学术内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一书中,运用《内》、《难》之学的理论为指导,来分析其病机、治则、方剂等,使《内经》、《难经》与《伤寒论》之间一脉相承,完全符合仲景著书的原意,成为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注本之一。例如,对《伤寒...
· 中医学―明清名医―成无己
成无己(1066?~1156?)。据张孝忠《注解伤寒论・跋》称,成氏1156年已90余岁尚健在,可知其生于1066~1156年间。聊摄(今山东与聊城县、茌平县一带)人,靖康后聊摄入金,遂为金人。出身于世医家庭,生平事迹欠详。撰有《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行世。成氏《注解伤寒论》的刊行,使仲景《伤寒论》原文变得通俗易懂,对《伤寒论》的广泛流传和后世伤寒学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中国金代医学家成无己
成无己(约1063~1156年),中国金代医学家。宋代聊摄(今山东茬平县)人,靖康(1126年)后,聊摄地入于金,遂为金人。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对理论与临床均有擅长,是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1]人物简介成无己,聊摄(今山东省茬平县)人。约生于北宋嘉佑~治平年间(公元1056一一1067年)。后聊摄地入于金,遂为金人。至海陵王正隆乙亥~丙子岁(公元1155一一1156),成氏尚存。享年九十余岁。成氏一生好学,七十八岁时撰成《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八十岁时注完众伤寒论。尤于伤寒注解,积四十年研究,其书方成,可见其功力之探。[1]著作著作有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伤寒明理药方论》(1卷)。学术内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一书中,运用《内》、《难》之学的理论为指导,来分析其病机、治则、方剂等,使《内经》、《难经》与《伤寒...
· 山东省-聊城-茌平县成无己
成无己(1063~1156)宋著名医学家,洪官屯乡老成庄人。成家世代行医,无己尤精,是中国最早注释《伤寒论》的医学家。他以《内》、《难》经旨来辨析《伤寒论》,并对每种病症的病因、病变和处方用药加以理论性的阐述,阐明了《伤寒论》未发的含义,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著有《伤寒论注》10卷;《伤寒明理论》3卷,包括释义、病因、病理、分型、鉴别及疗法等;《伤寒明理药方论》1卷,选常用方20例加以论述,有方义、方制、药理、药量等,对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