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春秋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1
转发:0
评论:0
《四书五经》关系图谱查看详细关系图四书五经图谱成书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朝廷大事亦多在此两季举行,因此“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墨子所谓“百国春秋”,俱已不传。传之唯《鲁春秋》,《春秋》遂成其专名,即《春秋经》。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持此说法者虽众,存疑者亦众,亦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唐代史家刘知几首先对孔子修《春秋》存疑,孙觉《春秋经解·周麟之跋》、陆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书》都有此疑问。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总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左传》虽言《春秋》是圣人所修,但其旨亦赞其文笔。《春秋》作者或未有定论,但孔子...

《四书五经》关系图谱

春秋

查看详细关系图四书五经图谱

成书

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朝廷大事亦多在此两季举行,因此“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 。墨子所谓“百国春秋”,俱已不传 。传之唯《鲁春秋》,《春秋》遂成其专名,即《春秋经》。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持此说法者虽众 ,存疑者亦众,亦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唐代史家刘知几首先对孔子修《春秋》存疑 ,孙觉《春秋经解·周麟之跋》、陆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书》都有此疑问。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总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 《左传》虽言《春秋》是圣人所修,但其旨亦赞其文笔。 《春秋》作者或未有定论,但孔子与《春秋》的紧密联系,却无可争辩。

体裁

《春秋》以“年・时(季节)・月・日 - 记事”为体裁。

年:鲁国之君主、鲁公在位纪年。

时:季节。四季之“春・夏・秋・冬”。

月:“正月、二月、三月…”。

日:“甲子、乙丑、丙寅…”。

记事:短句构成。

例如、隐公元年・二年(文依‘左传’)。

《春秋》一书文字简练、记事简略:少则一字,如僖公三年六月“雨”;或二、三字,如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八年夏“狄伐晋”;多则如“定公四年春三月”中的叙述也不超过四十五个字。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三国曹魏时张晏计算《春秋》共有18000字 ,晚唐人徐彦的计算亦有18000字 ,南宋王观国《学林》则记载有16500个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春秋》的内容多涉及乱臣贼子,全书共记弑君三十三例 。《春秋》文字简略,叙事重结果,不铺叙过程,故称之春秋笔法,朱熹认为《春秋》并无表示褒贬之义的所谓“书法” 。《春秋》也有自然现象,日食、月食、陨石、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记载日食三十六次;例如庄公七年所记“星陨如雨”是关于天琴星座流星雨,文公十四年记“有星孛入于北斗”是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春秋传

《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穀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邹氏传》和《夹氏传》今已不存 。《公羊传》和《穀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公羊高受之于子夏,穀梁赤乃后代传闻,三传次第自显。”《公羊传》在汉景帝时立为学官;至汉武帝时,《穀梁传》学者瑕丘江公与《公羊传》大师董仲舒当朝辩论,江公因“呐于口”,由是公羊大兴,后来“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汉宣帝时期,《穀梁传》的地位提高,征召瑕丘江公之孙为博士,立为学官,一度取得了与《公羊传》抗衡的地位。

何休在《春秋公羊注疏序》中说:“往者略以胡毋生条例,多得其正,故遂隐括使就绳墨焉。”《公羊传》和《穀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穀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杜预统计《左传》中用“凡”的语句共五十处,即所谓“五十凡”。

春秋

公元3世纪(曹魏末-西晋早期)杜预对《春秋》的校注

 

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以解经为主,《左氏》则以叙事为主。

注疏

《 春秋通论 》四卷--清方苞注。

左傳注疏

《 春秋左传注疏 》--西晋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唐孔颖达疏《春秋正义》六十卷。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一。

公羊傳注疏

《 春秋公羊传注疏 》--东汉何休注《春秋经传解诂》;作者不可考 疏《春秋公羊疏》。十三经注疏之一。

穀梁傳注疏

《 春秋穀梁传注疏 》--东晋范甯注《春秋穀梁传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穀梁疏》。十三经注疏之一。

评价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焦兹说“说《春秋》者,莫先于孟子”。

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南怀瑾称:“吾人幼时读《春秋》、《左传》,而耆年硕学则告诫曰:少年不宜读《左传》,恐因此而误入歧途;吾辈后生小子,则相讥谓:然则,何以关云长读春秋,俗世反称为武圣,美髯公真为春秋所误耶!此亦一大疑情,一大话头。大可一参。”

参见

春秋笔法

春秋大义

春秋决狱

参考文献

杨伯峻,《春秋左传》浅讲,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ISBN 75633393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中国的文化来源于天文,我么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最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在春天二月间和秋天的八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白昼和黑夜一样长,气候也是不冷不热得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批判。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
·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原文标题:春秋名称的来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
·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
·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
· 《春秋》
《春秋》原是孔丘根据鲁国史册编撰而成的经典,《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时鲁隐公即位),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时孔丘去世)。文虽简约如大事记,而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化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