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吴敬梓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73
转发:0
评论:0
生平世代为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吴霖起至赣榆任所。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十八岁考取秀才,此年父吴霖起病故,但止于此,科举场上一直不顺遂。吴父生前留下了白银二万多两的钜额遗产,可是敬梓“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倾酒歌呼,穷日夜”,“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间有“夺产之变”,“兄弟参商,宗族诟谇”,视之为败家子,“乡里传为子弟戒”。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与续弦叶氏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家境已困,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和学台郑江力荐他前去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因消渴加剧拒绝,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则落选而归。晚年生活困顿,要靠买文和朋友接济度...

生平

世代为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吴霖起至赣榆任所。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十八岁考取秀才,此年父吴霖起病故,但止于此,科举场上一直不顺遂。

吴父生前留下了白银二万多两的钜额遗产,可是敬梓“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倾酒歌呼,穷日夜”,“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间有“夺产之变”,“兄弟参商,宗族诟谇”,视之为败家子,“乡里传为子弟戒”。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与续弦叶氏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家境已困,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和学台郑江力荐他前去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因消渴加剧拒绝,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则落选而归。晚年生活困顿,要靠买文和朋友接济度日,“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以至以书易米。每年一到冬天,气温苦寒,与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称之为“暖足”。密友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描述:“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吴敬梓在真州曾投靠革职回乡的官绅杨凯,由于生活困窘,他有《雨》诗曰:“明晨衔泥问杨子,妻儿待米何时还”,表示希望杨凯资助其生活。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吴敬梓54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微醉之中,反复朗诵唐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主要是去投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与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饮销寒。归来之后,酒酣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时为一月十一日。当时守在床边的只有幼子吴鏊。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协助料理丧事, 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可怜犹剩典衣钱”,卢见曾替他购棺装殓,遗柩得以归葬金陵清凉山下。民国文学家胡适,曾蒐求吴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胡适在《吴敬梓传》说:“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

吴敬梓有三子,其中长子吴烺是数学家,著有《周髀算经·补注》。

作品

吴敬梓

  南京桃叶渡8号吴敬梓故居纪念馆

吴敬梓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揭露现实社会的丑恶面貌。为避免当时肆虐的文字狱祸害,书中使用了障眼法,假托明代人物,实际经近人考证皆为当代(譬如古道热肠的书呆子马二先生即当时实有其人)。楔子中的王冕为作者理想中的读书人,而磊落洒脱又无意仕进的天长杜少卿(杜仪)被普遍认为是作者的自画像。这部小说大约耗费近20年时间,直到吴敬梓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不合理的弊端进行深刻的揭露,对清代社会充满了辛辣但又不失风度的批评,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典范。吴敬梓具有先于时代的妇女观,如赞同寡妇再嫁、鼓励受骗的妇女如沈琼枝积极反抗压迫。

吴敬梓另作有《文木山房集》。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说有“《诗说》若干卷”,惜已失传。

《儒林外史》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参考书目

陈美林:《吴敬梓评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敬梓写了哪本书?如何评价吴敬梓?
吴敬梓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留下许多遗作。吴敬梓一生留下诗歌不少,甚至汇聚编撰起一部十二卷的诗歌集,但是真正让吴敬梓闻名后世,青史留名,受后人敬仰赞叹的却是一本小说。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传》。《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为吴敬梓耗二十年光阴心血写就,不仅成就了吴敬梓文名,同时也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除此之外,还对现代讽刺文学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吴敬梓此人本身就存在于这个体制内,为世家大族出身,所以对于八股取士里面的弯弯绕绕,可谓知之甚祥。但是难得的是,这位能选取典型情节,进而编撰故事,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进行深刻的揭露。就拿“范进中举”这一个故事来说,他深刻的抓住了古代考生,寒窗苦读十年,数十年能够有所成就的强烈渴望,进而最终将人给逼疯的吃人制度。同时在范进中举之后,却结局惨淡,则再一次突出了这种讽刺效果。只此一点,便可以...
· 吴敬梓字是什么吴敬梓对科举的态度是怎样的
清代著名的讽刺文学家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为安徽全椒县人士。全椒吴敬梓纪念馆介绍中称“吴敬梓字敏轩”,并且现存于世的吴敬梓手写《兰亭叙》文稿中,还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字样清晰可见,乃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吴敬梓像吴敬梓字敏轩。作为清代安徽第一文豪,吴敬梓的故事在全椒当地,可谓家喻户晓。原本出身官宦世家的吴敬梓天资颖聪颖,家学渊源,文章过目即能背诵,自幼便被父亲寄予厚望。相传吴敬梓除了精心研读儒学百家、经史典籍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曲赋,因此小小年纪便学识渊博,行文作诗能一蹴而就,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才子。可惜吴敬梓成年后,吴家家道中落,他本人屡次科举落地,深感功名无望,加之吴父过世后,族中亲友对族产虎视眈眈,更令他亲身体会到世态炎凉,饱尝人情冷暖,索性放弃了科举之途,离家搬迁至南京,后半生专心于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安心充当起他的“秦淮寓客”来。...
· 安徽省-滁州-全椒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生平简介故乡岁月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他所处的年代恰逢清康、雍、乾“盛世”,成长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门第,科举世家。吴敬梓,天资颖异,文章过目辄能背诵。他除精读百家经史典籍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曲赋,因之学识渊博,见解过人,诗文援笔立就。吴敬梓13岁丧母,14岁随父吴霖起至江苏赣榆县学教谕任所读书。18岁回滁州应职。雍正元年(1723年)忧愤成疾而终。吴敬梓性格豪爽,不匀治生。丧父以后,宗族之间围绕遗产问题解夺不休...
· 清代最伟大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简介吴敬梓是怎么死的?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另外因为后来他从祖籍安徽全椒迁往南京秦淮河畔,所以又有“秦淮寓客”的称号。吴敬梓生于公元1701年,去世于公元1754年,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不仅如此,后世人还将其视作清代最伟大的讽刺小说家。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吴敬梓在家乡安徽出生。这位后来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自幼时起就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聪颖异常之处,最擅长记忆,特别是在为文作赋方面很有成就,可以说是下比立成。等他年龄稍长之后,又补官学弟子员。吴敬梓出生世家,家中田产无数,就算他本人不出仕,也可以过个富贵安稳的生活。不过可惜的是,吴敬梓此人生性豪迈,花钱大手大脚。与他花钱本领相比,在理财治生方面却尤为不擅长。所以没过几年,依着他出手阔绰的原因,以前家里的资产全都被他挥霍殆尽,更严重的是甚至到了弹尽粮绝之地,时常出现断粮之事。雍正十三年的时候,巡抚赵国辚...
· 微文化—安徽名人—吴敬梓(一)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五十四岁。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