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7
转发:0
评论:0
《周易》中的“道”《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易》事实上是包括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一般《易经》即指《周易》。《周易》起源相当早,相传“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坊间认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较春秋时代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为早。广义的《易》包括《周易》和《易传》。由于《周易》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孔子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在宋代欧阳脩之前,历代一直认定是孔子之作),又称为《易传》,以解读《周易》。现今学者多认为《周易》七卷书中最早的《易传》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周易》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交替的变化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虽然秦朝时已普遍认为《易经》可用以占卦筮卜,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

《周易》中的“道”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易》事实上是包括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一般《易经》即指《周易》。

《周易》起源相当早,相传“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坊间认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较春秋时代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为早。

广义的《易》包括《周易》和《易传》。由于《周易》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孔子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在宋代欧阳脩之前,历代一直认定是孔子之作),又称为《易传》,以解读《周易》。现今学者多认为《周易》七卷书中最早的《易传》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周易》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交替的变化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虽然秦朝时已普遍认为《易经》可用以占卦筮卜,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

阴阳就是道

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之道,曰阴与阳也”,并引用孔子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说儒家认同:“道者,阴阳变化之理也。”道,即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

道的衍生与变化

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太极”与“道”字相通,正因为万物由“道”所生,因此万物变化均由太极,化成两仪、四象、八卦。所以易经的卦象才能盖括所有变化,成为筮卜的依据。

先秦其他经典中的“道”

“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管子·白心》)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且)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黄帝四经·道原》)

“一者,道之本也,胡为而无长。□□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礭于四海。何以知□之至,远近之稽?夫唯一不失。"(《黄帝四经·十大经·兵容》)

《道德经》中的“道”

“道”字见于《老子》(《道德经》以此为篇名)。道家、道教奉老子为始祖,道家、道教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什么是道?

不可用言语表达

《道德经》第一章一开始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对此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来说,这里第一个、第三个“道”字解作“终极真理”;第二个“道”字解作“言语,说话”。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语解释妥当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们给予‘道’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贴。”

由于人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无法窥见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例如我们说这是一张桌子,可那是我们的说法,它是什么呢?是一堆木头,还是一堆原子,都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

正因为“道”本身是不可言说,所以老子在《清静经》后来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不肖,但我(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好了。”

但尽管道的本质不可言传,但包括《道德经》等典籍都在言说道,“道不可道”本身也是在描述道,实际上不是在言说道的本质,而是言说道的存在,即是道的本质虽然无法具体描述,但其存在是可言的,但也止于“祂存在”而无法进一步言说。这和现代西方的存在哲学的“存在先于本质”异曲同工。

道虽然可以被履行(可道),但其实质行道之法不是恒定不变(非恒道)。

道虽然可以被讨论、命名(可名),然其实质并非恒定不变,是开放的(非恒名)。

泛生万物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者,在“一”之前,所谓“一”,即是所谓的本体论的“本体”、现代西方的存在哲学的“存在”,此“一”者,即指万物统一的本质。

“一”本身便不可思议,因为可思议者必须分辨能思议与不能思议之事物,此即是分别心,即是“二”,即是“阴阳”,等而下之而有万物可言。

“一”即不可思议,是故“道”更加无可言说,无可思议判别之理。

需要注意的是,“道”在不同的地方,可指可以实践的“道路”、理论体系的“根本”,与此不可言说之“本体”、更甚于本体之上的超出有无存在的“概念”,后者即是无法讨论的“道”,而之前的“道”是可以理论、切实可行的事物。

意指“道”是所有创造自然,及自然变化的法则,是一切事物的规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此处,老子道出宇宙发源形成论。道家的太极印正是体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道既独立于万物,又内在于万物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的法则在地里头,地的法则在天里头,天的法则在道里头,而只有道的法则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发展路径。路径是事物规律的外在体现。因此,道理与道路就统一了。

实际上“道”字本身的字形也表明道在万物中。《说文解字》:“道”,从,从首,谓长行,首: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所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意即面向哪里,道在哪里;走到哪里,道在哪里。

道与德的关系

1.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说者,为体。德,是道所衍生的万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规律,为用。

2.道,是无名的泛生神,是唯一神。德,是道的灵(道灵)。道泛生万物,道又用他的德(道灵),永恒地畜养万物。

《庄子》中的道

《庄子》是道家另一部经典作品,里头也有述及“道”的概念。

无处不在

《庄子》外篇《知北游第廿二》中,有这么一段: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旡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旡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旡所终穷乎!尝相与旡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徬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旡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庄子在此回答东郭子问“道是什么”,大意是说:“‘道’是无始无终,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人要学道的话,当看鼻涕虫,当看屎尿便溺,所有事物都不放过,才能观见‘道’的法则与伟大。

《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

《吕祖明道说》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参见

逻各斯

道成肉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香道|道可道,非常道
谈及香,我们首先从汉字“香”开始。许慎《说文解字》云:“香,气芬芳也。”“馨,香之远闻也。”而探究“香”的具体会意象形字释义,其实源于谷物之香。甲骨文中的“香”形如“一容器中盛禾黍”,指禾黍的美好气味。篆文变作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甜美。隶书又省略写作“香”。由此可见,“香”最早的起源与粮食有关,也是一种气味。“香”字,上为禾,下为日。其一释为禾在日上。禾为粮食,在阳光下暴晒,会散发自然的气息,这种气息为粮食的气息,可引申为大众所需之意,为人性本需。其二释为禾在曰上。曰为口舌之意,禾为粮食,大众饮食之相。饮食为必需品,人通过饮食而获取能量,能量在身体里循环,作用于全身,而香字也预示着香气可作用于全身经络,益于健康。中国的香道文化历史悠久,几乎可与中华文明同源。而关于“香道”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就目前学界总结大致可分为三种:祭天说、驱蚊说和辟邪说。广义的香,指香气、芳香之...
· 香道之道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独特的“香文化”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插戴香草的习惯。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香铺”、“香人”,还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人们在香烟萦绕中净化心灵、感悟生活、寄托情思,大大开发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香之妙:养神养生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在防病养生方面,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在清宫医药档...
· 居室三雅:茶道、花道、香道
茶道、花道、香道,并称“三雅道”;茶道协和,花道养心,香道静心,所以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茶道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花道花道是通过插花感受自然、生命的变化,在创作美丽的作品和欣赏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这种以插花为手段,以提高精神世界修养为目的的学习生活方式,称作花道。香道香道,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香,不仅芳香养鼻、...
· 居室三雅:茶道、花道、香道
茶道、花道、香道,并称“三雅道”;茶道协和,花道养心,香道静心,所以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茶道如果说武士道代表了死的艺术,而茶道则代表了生的艺术。日本茶文化以寺院为中心,普及到全国各地,以"佛法存于茶汤"观念为代表的寺院茶礼广为普及。人们在参禅时将对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闲观叶落地,静坐一杯茶"。花道花道由佛前供花演化而来。从形式上看,花道常常只是寥寥几枝,与西方团花锦簇表达气氛的插花艺术大为不同。花道表达的是鲜花生命从绽放到凋谢的自然过程,西方的插花艺术则为烘托一时的气氛。香道从艺术和信仰的角度欣赏香料,并以此求得意境上的美和精神的寄托与享受的活动称作香道。香道中不说用鼻子"嗅香",而是用心"闻香",就是要静下心来,全神贯注于香上。
· 花道、茶道、香道三道融合是人生之大道
茶道、花道、香道,并称“三雅道”:茶道协和,花道养心,香道静心,而这三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又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在三道中悟人生之道,受到了千古雅士的追捧。花、茶、香三道之精髓,在于静心悟道,以眼观、品尝、鼻嗅入静,生命在静中渐入禅定,渐渐达到冥想状态并使心灵开悟。定则静,静生思,思则悟,通在袅袅上升的香烟,通过茶道严谨崇敬的礼仪,通过欣赏插花的自然姿态而臆想宇宙万物及规律,以达到修养身心,感悟生命的意义。花道与佛教思想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通过插花感受自然和生命的变化,适当地截取树木花草的枝、叶、花朵插入花瓶等花器中,并能给人以艺术和美的享受。花道各流派的基本精神宗旨就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是东方特有的自然观念和哲学理念。“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虽然小,但是涵盖了整个世界的共性,叶虽然只是一片,但代表着整个自然的规律,花道所具备的佛理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