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宣府巡抚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60
转发:0
评论:0
历任巡抚清朝顺治元年,设立宣府巡抚,李鉴(1644年—1645年在任)、冯圣兆(1645年—1652年在任)担任,顺治九年裁撤。

历任巡抚

清朝顺治元年,设立宣府巡抚,李鉴(1644年—1645年在任)、冯圣兆(1645年—1652年在任)担任,顺治九年裁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郭氏家庙--『宣慰府』
百奇合族大宗祠『郭氏家庙』,世称『宣慰府』。缘吾族远祖德广公主政宣慰使司而得名,创建于明宣德七年(一四三二岁次壬子)。时百奇二世仕初公诸昆仲购地于本村李氏而经始,殚精竭虑,筚路蓝褛,爰得大功告成。自此云蒸霞蔚,地灵人杰,素有『东北风麟钟甲第;西南龙马壮江山』之雅称赖族人悉心照护,刻意维修,历经五百春秋,祠宇风范不减当年。前在清乾隆年间,辄由族中耆宿大吕、入德倡首重修,后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岁次癸酉)经义房(后海)十五世裔孙淑献提议再度修茸。岂料时至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岁次戊戌),宗祠厄遭回禄之灾,徒留四壁,致宗柘乏供,蒸尝难续。事越十一年,逮及清末宣统元年(一九O九岁次己酉),仁房(白奇)二支十六世裔孙发生首创重修,奈事却因诋受梗,未竟全功,仅修顶落而中辍。比及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岁次戊辰),继由仁房(白奇)二支十八世裔孙银盾(奎武)力主续建下落,整修顶落。得以恢复旧观,乃现存之郭氏家...
· 内务府总管和巡抚相比谁的官职更大一点
清朝的时候,皇帝为了更好的处理好皇家事务,就设立了内务府。这个机构,属于清朝独有,最早来源于清朝入关以前的“包衣”制度。所谓“包衣”,就是一群八旗贵族下的家奴,他们就是劳力,专门干重活,做家务。清朝入关后,为了打点后皇帝事务,皇帝就让内务府帮助自己专门处理大大小小的事务。土地、钱财、生活、礼仪,绵绵俱到。这是一个极为繁琐的差事。清朝皇家有一片自己的土地,这些土地被称为皇庄,面积不小。从这些土地上,每年都可以收到一定的租税。皇家的钱财也有不少。除了皇帝的私人,这其中又包括各地的贡品,皇宫内的武器、牲口、马匹,这些也归内务府管理。在皇家礼仪规定下,上到祭祀大典,下到皇族日常生活,内务府也都一手操办起来。可以这么说,清朝皇族出门坐什么轿子,也都是由他们安排的。这些具体的事务,当然都是由太监、宫女们完成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内务府也掌管着这些宫女、太监的赏罚惩处。可以说,皇家的大小事务,都由他们处理...
· 九门提督和八府巡抚,历史上到底谁大?
两个官职相比,自然是九门提督的官职要大的多。他们之间具体有怎样的差距,我们首先来看看九门提督和八府巡按属于什么样的职务。我们先看九门提督,这是民间的俗称,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统领衙门,是清代设立的职官。清代北京有内外城制度,内城住旗人,外城住民人,九门提督是负责内城九门以里的军事和治安,是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南城则又有巡城御史负责治安,大约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长兼武警司令。清代在北京的制度很独特,在京郊及河北地区有各八旗驻防点以及丰台大营、西山健锐营进行军事驻扎,属于外围布防,内城(也就是今天二环以里)有八旗军,按满蒙汉,由内到外进行守卫,各有各的旗属衙门,属于内卫。内城八旗平时归属单位,由每个旗的都统管带,上边又有旗主王爷进行管辖,但九门提督则对这些八旗将士有调兵权,责任重大,一定是皇帝最为信任的重臣担任。清初设定为二品官,嘉庆朝升为从一品,但其实很多九门提督,都是一品大员兼差,比如大教...
· 巡抚
简介巡抚官制出现在明朝。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纠结地方势力意图叛变为借口,除了废除中央的宰相制度外,太祖也积极改革地方制度,将元制的行省一人独享的的军事、行政、司法权力分拆成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部分三权分立,分别直属中央。1391年,太祖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巡抚”这个名称开始被使用。尔后,皇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巡行地方,抚镇军民,事毕复命,名义称巡抚。明宣宗时,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巡抚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英宗在1457年夺门复辟后,一度废除巡抚制度,到次年才恢复。巡抚在嘉靖时才成为真正的常设官职。一般来说各省巡抚衙门都是跟布政使司衙门在一起的,除非巡盐、巡海、操江这样专门性的巡抚,或是三不管地带的湘南、郧阳巡抚,衙门会在就近方便的地方。巡抚
· 陕西巡抚
沿革宣德二年设置,辖区包括陕西全境。宣德三年,罢免。宣德六年,恢复建制。正统元年,分离出宁夏巡抚、甘肃巡抚。景泰元年,分离出延绥巡抚,延安府、庆阳府改属。天顺元年,罢免。天顺六年,恢复建制。成化十二年,分离出汉中府、以及西安府下的商县,改属郧阳巡抚。正德二年,罢郧阳巡抚,原汉中府、西安府之地归还陕西巡抚编制。正德五年,恢复郧阳巡抚,以上各地别属。万历九年,郧阳巡抚罢,以上各地归还陕西巡抚治。万历十一年,郧阳巡抚恢复,再别属;此后辖区未有大变动。雷兴(1645年—1647年)黄尔性(1647年—1650年)马之先(1650年—1654年)陈极新(1654年—1659年)张自德(1659年—1660年)张瑃(1660年—1662年)贾汉复(1662年—1668年)白清额(1668年—1670年)达尔布(1669年)鄂善(1670年—1672年)阿席熙(1672年—1673年)杭爱(1673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