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西樵山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04
转发:0
评论:0
地质形成珠江三角洲在四五千万年之前是一个古海湾,当时有一次火山爆发喷出大量溶岩,在海水中凝结后,形成一个锥形山体,这就形成了西樵山的雏形。以后在旧山体上又出现了几次溶岩的喷发,这就形成了现在的72峰。经历了几千万年之后,珠江三角洲才逐渐冲刷而成,西樵山也变成了平地突起的一座死火山,并在山上逐渐长满了各种植物,变得现在这样风光秀丽。自然景色绿水青山西樵山最有特色的景色是奇峰怪石和流泉飞瀑。西樵山共有72峰,主峰是海拔346米的大秤峰,整个峰群在珠江三角洲百里平川的平原中拔地而起,直耸空庭,清幽秀丽。西樵山上还有42洞和无数的奇崖怪壁,比较有名的是九龙岩、冬菇石、燕岩等,姿态万千,精美绝仑。西樵山林深苔厚,岩石裂隙纵横,储水丰富,共有232处泉眼和28处瀑布,比较有名的是“云崖飞瀑”和“飞叶清泉”。其中清朝的时候,“云崖飞瀑”还是广州的“羊城八景”之一,被称为“西樵云瀑”。人文背景清朝乾隆年间...

地质形成

珠江三角洲在四五千万年之前是一个古海湾,当时有一次火山爆发喷出大量溶岩,在海水中凝结后,形成一个锥形山体,这就形成了西樵山的雏形。以后在旧山体上又出现了几次溶岩的喷发,这就形成了现在的72峰。经历了几千万年之后,珠江三角洲才逐渐冲刷而成,西樵山也变成了平地突起的一座死火山,并在山上逐渐长满了各种植物,变得现在这样风光秀丽。

自然景色

西樵山

  绿水青山

西樵山最有特色的景色是奇峰怪石和流泉飞瀑。西樵山共有72峰,主峰是海拔346米的大秤峰,整个峰群在珠江三角洲百里平川的平原中拔地而起,直耸空庭,清幽秀丽。西樵山上还有42洞和无数的奇崖怪壁,比较有名的是九龙岩、冬菇石、燕岩等,姿态万千,精美绝仑。西樵山林深苔厚,岩石裂隙纵横,储水丰富,共有232处泉眼和28处瀑布,比较有名的是“云崖飞瀑”和“飞叶清泉”。其中清朝的时候,“云崖飞瀑”还是广州的“羊城八景”之一,被称为“西樵云瀑”。

人文背景

西樵山

  清朝乾隆年间“羊城八景”之一“西樵云瀑”木刻画。

西樵山是新石器时代珠江三角洲主要采石场和石器制作场,是华南地区唯一大型古石器制作场,史学界称为“西樵山文化”。自古便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誉。西樵山早在6000-8000年之前就有人类活动,并创造了“双肩石器文化”,其打造的细石器和双肩石斧精细实用,深刻的影响了珠江流域的原始文明,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广东省四大名山之一。东晋时,西樵山是全国道教中心之一,明清两代为佛道并存之地。明朝和清朝,包括湛若水、何白云在内的一大批文人相继隐居西樵山,在此探求理学,吟诗作画,湛甘泉、方献夫、霍韬、陈白沙等在西樵山开坛讲学、研究理学,使西樵山获得了“南粤理学名山”的美誉。而当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康有为,年青的他正是从西樵山出来,开始开拓他的维新大业。西樵山还是以黄飞鸿为代表的“南拳文化”的发源地,黄飞鸿一百多年前诞生于此地,苦炼武功,修心养德,成为武术界的一代宗师。现代,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如秦牧、黄施民等都在此留下赞美的诗句。

文化特色

西樵山

  南海观音前的牌坊

西樵山的宗教文化是以佛教、道教和儒教相融合的,景区有一尊高达61.9米的世界第一观音座像,耸立在西樵山的第二高峰——大仙峰上。西樵山的民俗文化是以广府文化为代表的,山下村人的婚嫁习俗和生活习俗都非常特别,充满古朴的民风,“半山扒龙舟”,“阿婆扒龙舟”、“新年狮艺”等是当地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西樵山的饮食文化为正宗的粤菜文化,以西樵鱼生和豉汁浸鱼头为代表的全鱼宴和西樵蛇餐是西樵粤菜当中最有名气的两套菜,而野菜是西樵的另一种山野特色,西樵野菜有走马风、紫贝菜、佛手瓜等。此外,西樵山的竹子文化、茶文化、陶文化、中药文化等都是当地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

景区

现在的西樵山共划分为十大景区,分别为樵山上下,云海莲台(南海观音文化苑)、黄大仙圣境园、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白云洞、天湖公园、翠岩、石燕岩、九龙岩、四方竹园等。西樵山的票价为50元,一票即可游遍以上景点。景区附近有星级酒店七家,其中云影琼楼酒店(四星)、西樵山大酒店(三星)、金泉酒店(三星)、西岸迎宾馆(三星)等均为三星以上。在广东省汽车客运站、广州市汽车站、芳村车站、广州流花宾馆、广州市芳村坑口地铁站、佛山汽车站等地方均有专线车直达西樵山或西樵汽车站。

参考资料

《珠江文明的灯塔——西樵山》,深圳新闻网,2002年12月27日。

姚德荣:《一枝独秀南海西樵山》,网易,2005年12月6日。

参看

南海区

佛山市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坐标: 22°55′38″N 112°58′22″E  /  22.92722°N 112.97278°E  / 22.92722; 112.972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章樵
南宋临安昌化(今浙江临安西)人,字升道,号峒麓。嘉定进士。为山阳教官,上书时宰,力陈李全必叛。历知吴县、通判常州、知处州。曾注《古文苑》。
· 郑樵
(1104—1162)南宋史学家。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世称夹祭先生。居夹祭山下,读书著述三十年。后出游,搜奇访古。广涉经、史、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方书之学。高宗召见,授右迪功郎、礼部架阁,改监潭州南岳庙,迁枢密院编修官。治史主会通,尊通史贬断代。著有《通志》,其中二十略略尤有创见。还著有《尔雅注》、《夹祭遗稿》等。
· 郑樵
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章学诚说:“郑君区区一身,僻处寒陋,独犯马、班以来所不敢为者而为之,立论高远。”梁启超曾高度评价郑樵对史学的贡献:“宋郑樵生左(左丘明)、司(司马迁)千岁之后,奋高掌,迈远跖,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吕振羽赋诗称赞郑樵与《通志》:“史通莆郑著新编,门类略析脉络全。食货艺文颠主次,古今通变叙禅缘。敢提疑伪同知己,忍摭传闻近史迁。未若船山阐理势,广搜博引仰莆田。”参考书目《宋元学案》康熙四十四年《莆田县志》乾隆二年《福建省志》
· 郑樵
少年向学崇宁三年(1104年),郑樵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由于先辈是当过小官的读书人,郑樵从小就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而其读书资质异于常人,能说话便想读书,三岁开始识字,六岁能日诵万言,七岁能援笔作文,九岁能通《五经》,有神童的美誉。宣和元年(1119年),郑樵父亲郑国器在从太学回家,半路上病逝于苏州,年仅十六岁的郑樵冒着酷暑徒步赶往苏州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归葬于莆田越王峰,并在父亲墓侧筑草庐守孝兼读书,并立下毕生读书治学的远大抱负。由于家道中落加上父亲新逝,郑樵的生活过得很清贫。为了克服家贫无书读的困难,他背上行囊,四处向藏书人家借读,长年累月如此。约在宣和六年(1124年),郑樵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建起南峰书堂,与弟弟一起读书其中。次年(1125年),郑樵将书房迁至夹漈山的芗林寺。著书坎坷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受到金兵侵犯,郑樵和从兄郑厚接连两次联名向枢密院事宇文虚中上书,陈述二人的抗金...
· 西乃山医院
外部链接森苗‧伦能菲德研究中心加拿大税务局有关本院资料坐标:43°39′27″N79°23′25″W/43.65737°N79.390286°W/43.65737;-79.390286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