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分子伴侣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0
转发:0
评论:0
生理功能虽然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是由它自身的氨基酸序列决定的,但并非所有蛋白质都能自然折叠到其自然状态(英文:NativeStatus,即蛋白质能发挥其功能的最终状态),很多蛋白质的折叠或者是在高温失活后(即所谓的热休克,英文:Heatshock),都通常需要分子伴侣的协助达到或恢复到其自然状态。其实,分子伴侣并不是只在热休克时才出现的,它们一直存在于细胞内。蛋白质在折叠时,总体来说是朝着降低能量的方向进行的。不过有时候它会进入所谓的“能井”中(见图2)。这些状态并非其能量最低状态,但是蛋白质却因为缺乏外源能量而不能越出能井,或者是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这时分子伴侣会发挥其作用,帮助蛋白质折叠回正确状态并加速这一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所有的分子伴侣都能识别疏水性区域。因为自然状态下的蛋白质会隐藏其疏水性区域,只有在不正确折叠的情况下才暴露出这些区域。分子伴侣便依靠疏水性作用与其底物结合,发挥作...

生理功能

虽然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是由它自身的氨基酸序列决定的,但并非所有蛋白质都能自然折叠到其自然状态(英文:Native Status,即蛋白质能发挥其功能的最终状态),很多蛋白质的折叠或者是在高温失活后(即所谓的热休克,英文:Heat shock),都通常需要分子伴侣的协助达到或恢复到其自然状态 。其实,分子伴侣并不是只在热休克时才出现的,它们一直存在于细胞内。蛋白质在折叠时,总体来说是朝着降低能量的方向进行的。不过有时候它会进入所谓的“能井”中(见图2)。这些状态并非其能量最低状态,但是蛋白质却因为缺乏外源能量而不能越出能井,或者是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这时分子伴侣会发挥其作用,帮助蛋白质折叠回正确状态并加速这一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看,所有的分子伴侣都能识别疏水性区域。因为自然状态下的蛋白质会隐藏其疏水性区域,只有在不正确折叠的情况下才暴露出这些区域 。分子伴侣便依靠疏水性作用与其底物结合,发挥作用 。

而分子伴侣Asf1则有着另外的功能。法国一个由Genevieve Almouzni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遏制该蛋白,使用细胞分裂抑制剂和添加过量的组蛋白来研究该分子伴侣的功能。他们发现,如果细胞内该蛋白被遏制,细胞周期会停滞于S期。不过DNA复制的起始无碍,而复制的过程也不会受到任何检查点(英文:Checkpoint)的阻挠。该小组人员怀疑该蛋白和解螺旋酶的活性有关。当Asf1不存在时,解螺旋酶功能失常。当细胞受到分裂抑制剂处理后,细胞分裂停止,而Asf1的含量也上升。另外,当细胞内被人工添加过量的组蛋白时,Asf1因忙于接载这些外源的组蛋白而不能处理母链上的组蛋白,细胞周期因此而停止。因此研究人员推测,Asf1传递母链上的组蛋白到子链,完成染色质的组装 。

主要分子伴侣家族

分子伴侣中很大一部分是热休克蛋白(反过来也未必成立,就是说,并非所有热休克蛋白都是分子伴侣 )。这些蛋白在所谓的压力源的刺激下,如高温,葡萄糖供应不足,身体受到感染和癌症被激活 。下面根据Ranford, J.C. et al.列出主要的分子伴侣。

参见

蛋白质折叠

热休克蛋白

蛋白酶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分子
历史约翰·道尔顿分子的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的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提出,他于1811年发表了分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质点,分子则是在游离状态下单质或化合物能够独立存在的最小质点。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单质分子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在化学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分子中各种原子进行重新结合。”在阿伏伽德罗之前,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803年及1811年提出的定比定律及倍比定律,也支持分子学说,因此许多化学家接受分子学说。可是许多逻辑实证主义者及像恩斯特·马赫、路德维希·玻尔兹曼、詹姆斯·麦克斯韦、约西亚·吉布斯等物理学家不接受分子学说,认为分子只是一种方便处理的数学结构,不是实际存在的物质。一直到让·佩兰在布朗运动相关的研究中,才证实了分子学说。特性分子大小大部分的分子无法借由电子显微镜看见,最小的分子是H2,其键长为0.74Å。有机合成中常用到的分子大小
· 淡雅伴侣--菊花茶
菊花为多年生宿根亚灌木,营养繁殖苗的茎,分为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地上茎高20~200厘米,多分枝,花后茎大都枯死,次年春季由地下茎发生萌芽。菊花叶系单叶互生,叶柄长1~2厘米,柄下两侧有托叶或退化,叶卵形至长圆形,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叶的形态因品种而异,可分正叶、深刻正叶、长叶、深刻长叶、圆叶、葵叶、蓬叶和船叶等8类。菊花的花(头状花序)顶生,舌状花为雌花。筒状花为两性花,舌状花分为下、匙管、畸四类,筒状花发展成为具各种色彩的“托桂瓣”,花色有红、黄、白、紫、绿、粉红、复色、间色等色系。菊属有30余种,中国原产17种,主要有:野菊、毛华菊、甘菊、小红菊、紫花野菊菊花脑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菊花的功效菊花不仅让人悦目,采摘下的菊花可制成保健茶。在《本草纲目》中对菊花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认为,“久饮菊花茶,能够利血气,使身体轻盈,能耐老而延...
· 分子演化
发展史分子演化发源自20世纪初的“比较生物化学”,在1960至70年代成形。蛋白质定序技术的发展让分子生物学家得以用序列比对来进行种系发生的研究,并用同源序列的差异程度建立分子时钟来推估最后共同祖先的存在时间。1960年代末,中性理论的发展让分子时钟有了理论基础,并和主张自然选择是主要演化动力的学者们产生激烈争辩。1970年代,核酸定序的技术让分子演化进一步推展到高度保守的核糖体RNA,让生物学家可以推论早期的生命演化史。早期在分子生物学于1950~1960年代成形之前,透过比较物种间的生化差异来研究演化的可能性只有少数生物学家探究过。艾弗德·史都特方(AlfredSturtevant)在1921年预测到染色体反转,并和费奥多西·多布然斯基在1937年首次在DrosophilaPseudo-obscura果蝇中用染色体反转的数量重建了17个品系的种系发生史。厄尼斯特·鲍德温(ErnestB...
· 超分子
相关条目超分子化学分子自组装(英语:Molecularself-assembly)超分子组装高分子
· 生物分子
参见生物分子列表生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参考资料^OxfordDictionaryof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p.76.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