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制度性保障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2
转发:0
评论:0
核心内容在威玛宪法时代,德国主流的宪法学说认为基本权利并不拘束立法者,也就是基本权利的规定只是一种方针条款,因而立法者得透过立法手段任意限制人民的基本权利。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卡尔·施密特提出了“制度性保障理论”,主张“制度”和“基本权利”二分,认为“某些既存或为宪法所肯认的制度须受宪法直接保护,立法者不得以法律任意变更其核心价值内涵”,这就是原始意义的制度性保障。除了排除立法者对人民基本权利的侵害外,制度性保障理论也解决了基本权利理论中有关权利主体的问题。受到制度性保障的制度例如:婚姻制度、私有财产制度、地方自治制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制定基本法,正式落实人民基本权利的效力,人民得直接援引宪法中的基本权利对国家主张。人民基本权利既然得到落实,制度性保障理论的存在必要随即受到学界检讨。最后多数说认为制度性保障理论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内容必须因应实定法做出调整。调整后的制度性保障理...

核心内容

在威玛宪法时代,德国主流的宪法学说认为基本权利并不拘束立法者,也就是基本权利的规定只是一种方针条款,因而立法者得透过立法手段任意限制人民的基本权利。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卡尔·施密特提出了“制度性保障理论”,主张“制度”和“基本权利”二分,认为“某些既存或为宪法所肯认的制度须受宪法直接保护,立法者不得以法律任意变更其核心价值内涵”,这就是原始意义的制度性保障。除了排除立法者对人民基本权利的侵害外,制度性保障理论也解决了基本权利理论中有关权利主体的问题。受到制度性保障的制度例如:婚姻制度、私有财产制度、地方自治制度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制定基本法,正式落实人民基本权利的效力,人民得直接援引宪法中的基本权利对国家主张。人民基本权利既然得到落实,制度性保障理论的存在必要随即受到学界检讨。最后多数说认为制度性保障理论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内容必须因应实定法做出调整。调整后的制度性保障理论即为通称的现代意义的制度性保障,指“国家必须建立某些制度或法律,确保其存在,以实现基本权利”。若欠缺一个可以实现基本权利之环境或制度,纵使人民空有基本权利也不具意义;现代意义的制度性保障理论即在敦促国家必须建构各种足以实现人民基本权利的制度或法律。例如:人民拥有财产权,国家即必须建立完善的私有财产制度来实现人民的财产权;人民拥有诉讼权,国家即必须建立完善的法院体系和诉讼制度来实现人民的诉讼权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细说历史——“抑武”的制度保障
?太宗派忠心之士去监军,自然体现了他对兵权问题的极度关切。可是,这不是治本之策。此类深具个性的手段,在深宫中长大的子孙们若掌握不好,那是要“移国祚”的。建立制度,才能长期保证皇权的安全。太宗朝正是制度建设最重要时期。他大体完成了地方兵权上收中央的过程,又为皇帝掌控中央之兵权奠定了基础。地方兵权,在宋初仍由藩镇掌握。当时全国各藩镇的实力,相对中央军来说,已显弱势,若以个别藩镇的力量,在时局混乱时勉强有割据称雄的可能,但通常情况下,已不可能对中央形成致命的威胁。正是在这种时势之下,宋太祖才得以较顺利地解决藩镇问题,而太宗所要做的,则是彻底根绝藩镇对抗中央的可能,甚至连乘乱兴兵的可能,都要杜绝。在太祖朝,除了针对“人”—即改易节度使人选,换上朝廷信任的、易于控制的人选,也开始针对“藩镇”一职的权力做出普遍调整。譬如收藩镇精兵归中央,派出新进武将任都部署、都钤辖掌领地方军队,派专官代藩镇管理地方财...
· 揭秘:宋朝失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是怎样的
1、政府发米,人日二升,幼者半之在宋朝失业,不必担心饿肚子,朝廷的粮食储备,除了给官员发薪水、养兵以备战时之外,最主要的用途就是赈济,此类记载随处可见。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说,熙宁七年(1074年),河北东路失业流民甚多,三月,神宗赵顼批示:“比来流民往京西者,经过京师,恐无资粮,或致饿殍,可相度赈济。”朝廷遂“赐五万石下河北东路提点刑狱司,赈济流民”。口粮也有具体救济标准:“给流民米,人日二升,幼者半之。”皇佑初,范仲淹在杭州任郡守期间,由于浙东大旱,颗粒无收,百姓因此逃荒流徙失业者比比皆是。为了救济失业者的生活,安稳地方,范仲淹采取了高价购粮平粜的办法,“每斗一百八十钱”(《咸淳临安志》),比市价高了五成,此举一出,效果立显,各地粮商见有利可图,纷纷“日夕争进”,逃荒的百姓遂得以回流安居乐业,大饥之年,杭州竟看不出一点饥荒迹象。2、想方设法就地安置,居者有其屋在宋朝失业,不必担心天做被...
· 论明朝内阁首辅制度的先进性
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制就应运而生。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大明永乐帝实际上是中国最后一个成功的专制皇帝,在永乐朝以后,专制者必误国,分权者必振兴。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再怎么萧洒都无所谓(如隆庆帝和英国女王);而内阁权力被虚化,被剥夺(如大明崇祯十七年换52任内...
· 唐朝女性犯什么法会被流放?揭秘女性流刑的制度
唐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古代立法全貌,可以说是封建法典的代表。在唐律中,刑法制度己经相当完善。其中,作为封建制五刑之中仅次于死刑的流刑制度,是当时刑罚体系中比较重要的刑罚制度。今天,就来聊一聊人们关注较少的女性流刑的制度。(一)封建伦理的主旨在于“亲亲”和“尊尊”,其中“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凡是违反“孝”的行为,一律以重罪来对待,处以流刑。《唐律疏议》规定,凡是知道父母或丈夫丧亡的,隐匿不举哀的,有违孝道,处流二千里。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司法实践中,对于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都会以特别严重的刑责来惩处。1、唐律根据封建伦理对婚姻规定了一系列限制性条件,力求将唐代婚姻的成立、效力及终止,始终界定在封建伦理的既定范围内。凡是根据律法不能订婚、结婚而非要与之结婚的,都可以认为是违律为婚。《唐律疏议·户婚律》卷十四“违律为婚当条称离正者会赦犹离正”条规定...
· 塘湖刘公衘倭保障碑记
在潮州龙湖寨按察司副使饶相题写的《塘湖刘公衘倭保障碑记》饶国鹏摘缉海阳隆津都之市镇曰塘湖,北员郡城东枕大河西接原野,南环沧海平畴百里,烟庐万井,实衍沃奥区,承平以来,百九十载,民弗知兵,维弦诵贸易,以趋事乐生,靡昔崇墉巨障坚甲利叉为防御之具,盖熙世柔良其积习也欠矣,岁在嘉靖丁巳之秋,盗起邻境,聚常侵舀揭阳,几密迩本镇村落,咸被荼毒。适卿大夫少参刘见湖先生,终制家食,目击时事若恫象,乃身谋诸乡耆,建堡立甲,置栅设堆,鼓以义勇,申严约束,相率捍御,民赖以宁居,值戊午首春,倭寇突至,击壘揭阳之鮀江。恣行劫掠,莫之敢膺,凡大井鮀浦、篷洲,庵头等处,悉被残破,戏其老稚,掳其丁壮,焚其室庐,祸乱之惨,千古所无,塘湖之民日夜忧惶,咸思举家移鼠以避其锋。先生虑桑梓之将及祸,义不容诿,与乡人约,视扈高下,敛九则之金,以为防守之费,只有一二为梗者,先生谕以大义,咸乐信从,相要害之处,重设栅闸度可乘之隙,高筑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