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论
孩童对养育者的依附
依附理论不单引领了“依附”作为一种心理社会性过程的关注,亦带出大家对儿童发展的新认知。根据佛洛伊德理论,人在原欲(libidinal)的驱使下,对于不同物件的注视,会使先前的依附打破;若依附未能有效的打破,就会对人造成创伤,可能会导致精神病。然而,依附理论却认为:成长中的儿童并不需要打破原来的依附,而是:
学习在之前建立的依附关系中变得更为主动,
新的依附的增加,并不一定需要打破先前建立的依附关系。
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
安沃斯(Ainsworth)的实验理论: 二至十八个月大的婴儿,在母子相处的情境下当陌生人介入时,婴儿对母亲所表现的依附行为: 1.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当母亲离开时,婴儿会或者不会哭。但他们哭的原因是因为相比较陌生人,他们更希望母亲在场。当他们母亲重新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停止哭泣。有百分之六十的来自北美中产阶级家庭的婴儿有如此表现。 2.焦虑依附型(Insecure): (1)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母亲离开不会哭,也不会感到焦虑。他们与陌生人的互动甚至和他们的母亲一样多。当他们的母亲重新回来时,他们会逃避或者迟缓的表现出欢迎的样子。有百分之十五的来自北美中产阶级家庭的婴儿有如此表现。 (2)冲突型(Resistant Attachment):母亲离开会焦虑,对陌生人会害怕,母亲回来时会尖叫踢打,对环境少探索且难以安抚。有百分之10的北美中产阶级家庭婴儿有如此表现。 (3)迷失型(Disorganis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婴儿会对母亲的离开又重新回来感到困惑,脸上往往有发懵的表情。比如当母亲重新回来抱起他们时,他们会迷惑不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百分之15的北美中产阶级家庭的婴儿有如此表现。
幼儿成长不同阶段中的依附建立和发展
根据对60名新生儿在一周岁前的追踪调查,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了依附在一周岁前的阶段性发展理论。根据该理论,在新生儿刚出生的第一个周年里,依附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的这个理论,被认为基本正确,但是学术界对这个理论的以下方面提出了质疑和反对:
学者们对得出这一理论的实验方法提出了质疑。由于对60名新生儿的追从调查中,部分新生儿的行为表现是有他们的父母自行记录的,学者们认为这些父母可能在长期的记录中会出现误报或草率记录的现象,导致调查数据不准确。
一些学者们认为所谓的“自我中心阶段(asocial stage)”, 新生儿并非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具体任务的存在。一些学者们认为即使是非常年轻的新生儿也具有对特定人物的反应能力。Carpenter在1975年的论文中展示了两周岁(?)的新生儿可以辨别他们母亲脸型和声音的能力。
依附类型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一个安全型依附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当主要照顾者(普遍为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环境,和陌生人互动,当主要照顾者离开时可能会难过哭泣,当主要照顾者回来时,小孩会很快地靠近照顾者寻求安抚。安全依附有助社会及情绪的发展,婴儿才能适应与亲本分离致力于探索环境,而发展出自我概念,此理论其具影响性。
反抗型依附(Resistant-attachment)
或称矛盾型依附。此类型的小孩即使当主要照顾者就在身旁时,面对探索和陌生人时依然会感到焦虑。当照顾者离开时,小孩会非常的沮丧;当照顾者回到身旁时,小孩又变得很矛盾,明明想跟照顾者保持亲近却充满愤怒,当照顾者开始注意他时又会想要反抗。
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此类型的婴儿的母亲/主要照顾者特性为:照顾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满足婴儿的需求、不一致的行为。
逃避型依附(Avoidant-attachment)
此类型的小孩会回避和忽视主要照顾者的存在,在照顾者离开或回来不表现出情绪。照顾者在时不去注意;照顾者离去亦显不出紧张痛苦;照顾者去而复返非但不表高兴,反而回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陌生人出现时无特殊反应。小孩不会去探索环境不管谁在那里。小孩面对对待陌生人和照顾者是一样的。不管谁在这个环境,也没有太多的愤怒。
逃避型小孩的母亲/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没耐心、对婴儿不敏感或表现出负面的反应、并拒绝身体接触等反应。逃避依附的婴儿表现出退缩、孤立、对学习没兴趣、缺乏动机。也不易交朋友。成年:冷漠型。
混乱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此类型的小孩没有固定连贯的反应方式。会依据环境的回应来表现反抗或回避。小孩经历过受惊吓的照顾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顾者。因为人际互动是不稳定的,所以导致孩子无法有一致性的反应。面对照顾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顾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镜子,而混乱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顾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从一面破碎的镜子。
成人在恋爱关系中的依附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成长时所经历的依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长大后的恋爱态度,因为他们在恋爱时会采取同一方式来对待他们的爱侣。
参看
约翰·鲍比
依附障碍症
反应性依附障碍症
延伸阅读
Greenspan, S. (1993)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Madison, C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ISBN 0823626334.
Holmes, J. (1993) John Bowlby and Attachment Theory. Routledge. ISBN 0415077303.
Holmes, J. (2001) The Search for the Secure Base: Attachment Theory and Psychotherapy. London: Brunner-Routledge. ISBN 1583911529.
Siegler R., DeLoache, J. & Eisenberg, N. (2003) How Children develop. New York: Worth. ISBN 15725924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APP下载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