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酷不列颠尼亚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9
转发:0
评论:0
背景自1990年代前期开始,在英国诞生了众多由青年世代创造的先端文化和媒体,并且给世界青年带来影响。例如音乐界的英伦摇滚、流行电音、锐舞;美术界的英国青年艺术家(英语:YoungBritishArtists)(YBA);时尚业界的约翰·加利亚诺和奥兹瓦尔德·博阿腾(英语:OzwaldBoateng)、亚历山大·麦昆等青年设计师在世界掀起潮流。而报导这些流行动态,使用崭新设计的音乐、文化、时尚杂志也风行一时。他们在撒切尔夫人政权下的不景气时期的198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活动,然而并未受到太多关注。进入1990年代后,他们接连得到大型媒体的合约和出资,有了将自己作品大范围公开的机会。英国在1990年代前期文化界巨星辈出,这些人主张和美国文化相比,英国文化具有其独特性。不仅是在英国传统强项的音乐、时尚、出版、广告、设计领域,在建筑、美术、电脑游戏、体育界,英国也取得不小成就。在1996年,随着电...

背景

自1990年代前期开始,在英国诞生了众多由青年世代创造的先端文化和媒体,并且给世界青年带来影响。例如音乐界的英伦摇滚、流行电音、锐舞;美术界的英国青年艺术家(英语:Young British Artists)(YBA);时尚业界的约翰·加利亚诺和奥兹瓦尔德·博阿腾(英语:Ozwald Boateng)、亚历山大·麦昆等青年设计师在世界掀起潮流。而报导这些流行动态,使用崭新设计的音乐、文化、时尚杂志也风行一时。

他们在撒切尔夫人政权下的不景气时期的198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活动,然而并未受到太多关注。进入1990年代后,他们接连得到大型媒体的合约和出资,有了将自己作品大范围公开的机会。

英国在1990年代前期文化界巨星辈出,这些人主张和美国文化相比,英国文化具有其独特性。不仅是在英国传统强项的音乐、时尚 、出版、广告、设计领域,在建筑、美术、电脑游戏、体育界,英国也取得不小成就。在1996年,随着电影迷幻列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即使是在长年低迷的电影业界,新世代也开始抬头,源自英国的表现手法开始普及至全世界。

在同一时期的英国政界,1994年,41歳的托尼·布莱尔被选为工党党首,给英国国内带来新鲜的冲击。他标榜“新世代”“新工党”的理念,将工党和工会进行切割,使工党由阶级政党转换为国民政党,并且将产业国有化的条款自党纲领中删除,转换为市场经济路线。

在经济领域,随着撒切尔政权时期实施规制缓和,世界各国对英国的投资逐渐增加。不止是金融业,工业也随着海外企业的进出而实现复活。自1995年开始,英国摆脱了长年的经济低迷,迎来的久违的好景气。

软性产业立国

在这一时期,中间左派智库DEMOS(英语:Demos (UK think tank))(以提倡社会起业家等概念而闻名,成员几乎均为成员几乎均为20 – 39岁)的研究员马克·莱纳德(英语:Mark Leonard)做出提案,他认为为了将这一好景气的局面延续至未来,应该以繁荣的音乐和时尚、文化、出版及广播电视等素材为本,促进软性产业创业,使文化进一步活性化,改变英国的贫困形象,并且对产业亦产生影响。

1997年,马克·莱纳德出版了一篇名为《注册商标不列颠》(Britain [TM]: renewing our identity)的报告。 他认为在海外,外国对英国的“过去的大国、老朽化、衰退、失业、阴天、无聊”的根深蒂固的印象给对英经济投资和人才流入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实际上,大量的问卷调查结果证明英国实际上是“青年的才能使得文化繁荣、服务业发展、多民族共存”的国家,而这一现象却几乎不为人知。并作出为复活曾是英国标志的“来自诸外国的人才流入”和“创造文化、政治和经济的新概念”,英国有必要使软性产业更加发达,将新鲜的文化传播至世界,刷新世界对英国的印象的结论。这一报告引起很大反响,并取得了政府的关注。

“酷不列颠尼亚”用语的诞生

在1967年时,英国喜剧团体邦佐狗乐队(英语:Bonzo Dog Doo-Dah Band)曾发表过一首名为“酷不列颠尼亚”的歌曲。邦佐狗乐队深受达达主义的影响,和蒙提·派森亦有密切的关系。不过这首歌曲和现在的“酷不列颠尼亚”一词并无太大关系。

新闻周刊在1996年末曾发表一篇题为“地球上最酷的首都”的文章,介绍伦敦的现况。这篇文章被认为是“酷不列颠尼亚”一词诞生的契机。在这篇文章刊出之后不久,1997年开始,媒体和广告业界在宣传英国时,开始广泛使用“酷不列颠”一词。1997年,名利场杂志以连恩·盖勒格和派西·肯塞特为封面,发表了一篇名为“摇摆伦敦(Swinging London)”的专题,介绍来自英国的新文化。

国家品牌战略

在1997年的选举之后,工党党首,44岁的托尼布莱尔成为英国首相。在他当选之后,绿洲乐队的主唱诺尔·盖勒格等各界青年艺人都对他发出致贺,一时成为话题。“酷不列颠尼亚”一词也和布莱尔的新鲜形象一同普及(在1960年代工党哈罗德·威尔逊内阁(1964年 - 1970年)初期时,亦曾有“摇摆伦敦(英语:Swinging London)(Swinging London)”一词用来形容伦敦青年文化的繁荣景象)。

布莱尔首相迅速采纳了“酷不列颠尼亚”这一用语和‘注册商标不列颠’这一概念,并且开始了其国家品牌战略。

今后英国将以“酷不列颠尼亚”为国家形象。

其内容是“充满年轻的欲望和活力,产生出多样文化和通往未来的新想法的社会”。

将文化产业和媒体产业等定为“创意产业”,并将其作为今后增加就业、获得外汇、吸引游客、创造“酷不列颠”品牌的最重要产业。

利用创意产业将英国的先端的高端文化和在世界受欢迎的流行文化、能改变世界未来的革新性研究传播至世界,在世界推广“酷不列颠”品牌。

通过品牌的形成,吸引来自各国的经济投资;游客访英;文化人移民英国。强化文化产业和艺术产业,并且通过观光业、服务业、工业等各种产业来增加就业,让英国成为多种文化共生且充满能量的社会,实现持续繁荣、降低失业率、防止人口老龄化。

布莱尔首相创建了“创意产业特别委员会”(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了马克·莱纳德、保罗·史密斯(英语:Paul Smith (fashion designer))和李察·布兰逊等文化产业界名人,以及媒体人和学者,将各种创意产业的振兴策付诸实施。同时布莱尔还创建了“宣传特别委员会”(Britain Abroad Task Force),并实施了刷新英国国家品牌的国家宣传战略。政府机构也被重整,国家遗产部改名为文化、媒体和体育部(英语: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除了管理文化遗产之外,也负责振兴创意产业。

布莱尔政权的创意产业振兴政策和国家宣传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

对艺术文化、流行文化、体育界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和制度援助。

官民合作,支持创意产业出口至海外。

由宣传特别委员会决定宣传的目的市场和宣传的资产,确立国家宣传战略。

刷新网站等宣传手段,大量聘请设计师和建筑家宣传国家及地方事业。

例如为了迎接新千年,英国聘请新锐建筑家设计大都市的都市更新工程,并诞生了伦敦眼和泰特现代艺术馆等大规模文化及观光设施(其中有许多在布莱尔时代之前就已经计划,但在布莱尔政权时期得到大规模宣传)。另外还通过彩票等资金,对文化艺术活动进行大规模财政支援(这也是在布莱尔之前就已经开始)。英国文化协会、英国航空等对外开放的机关和代表英国的企业的商标和更新为充满现代感的设计,政府的文件和网站、设施等也由设计师重新设计。

酷不列颠尼潮

“酷不列颠尼亚”一词很快就被用来表现充满时尚感的伦敦流行文化。布勒、绿洲乐团、Suede、Supergrass(英语:Supergrass)、神韵合唱团、辣妹合唱团等音乐团体、时尚设计师和时尚杂志、日式餐厅YO! Sushi(英语:YO! Sushi)等都是酷不列颠的典型例子。另外,美国的冰激凌企业Ben & Jerry"s在英国国内还销售过一款名为“酷不列颠”的冰激凌。然而在 1998年,经济学人杂志在文章中称,“已经有很多人对酷不列颠感到厌烦”,并预言在2000年之前,酷不列颠一词将只会有讽刺或愚弄之意味。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威尔士和苏格兰,当时也曾出现过“酷库姆里”和“酷喀里多尼亚”等用语,但因缺乏实际内容,即使是现在也几乎不为人所知。

2000年代:酷不列颠尼亚的退潮

随着英伦摇滚的逐渐的退潮,英国青年艺术家的活动也一时结束,曾是流行语的“酷不列颠尼亚”也完全化为死语。另外布莱尔政权也失去了当时的人气,工和布莱尔对立的另一位有力者戈登·布朗就曾表示他否定“酷不列颠尼亚”,并且认为应该更强调“英国的传统一面伝”。艺术界和流行文化界也开始自问,酷不列颠尼亚政策中的创意产业振兴策是否真的提高了英国文化的品质,资金是否真的用在了需要支援的部门上。

然而毫无疑问,酷不列颠尼亚政策使得一些观光和文化设施成为英国新的旅游景点,并且提高了英国在世界艺术界和流行文化界的存在感。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英国不仅是个传统的国家,也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国家。

参见

英国入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不列颠尼亚
罗马征服时期概况公元前54年,恺撒渡过英吉利海峡,对岛上的凯尔特人进行了几次征服战争,一般的看法是恺撒的目的是阻止岛上的凯尔特人对其刚征服的高卢地区的侵扰。公元43年,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再次对不列颠用兵,并在今天的伦敦以及科尔切斯特设立了军事基地,到了公元85年,罗马帝国在不列颠上的领土已经延伸到克莱德河以南。图1:公元117年时罗马帝国的疆域示意图(该时期标志着帝国的历史最大疆域)图2:罗马人在不列颠岛南部(Bath,Somerset)所修建的公共浴室(和健身中心)在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岛的初期,凯尔特人发动了一系列反抗罗马人的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波迪卡起义,不过由于罗马人的血腥镇压而宣告失败。公元2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在不列颠岛的北部修建了一道著名的军事防线——哈德良长城,其目的在于防止北部的皮克特人南下侵略。哈德良长城的建成,标志着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岛)统治的最北沿。其主要功用
· 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女神英国普利茅斯的一座不列颠尼亚塑像这位不列颠女神的起源可能来自凯尔特神话中的橡树之神布里奇德,或是古凯尔特人部族艾西尼人的女王布迪卡(Boudica)。罗马帝国的皇帝哈德良发行的硬币上就有女性化的不列塔尼亚形象。早期的不列塔尼亚被描绘为一个美貌的年轻女子,头戴古罗马百夫长头盔,身披白色的古罗马宽外袍,右乳袒露。她通常坐在岩石上的宝座上,手持矛和盾。有时候她手持旌旗,或是坐在波涛上方的球体上。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不列塔尼亚的形象也逐渐褪色。不列塔尼亚出现在2005年的英国两英镑硬币上17、18世纪,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和苏格兰开始走向统一。随着英国国力的上升和大英帝国的不断扩张,不列塔尼亚逐渐成为大不列颠的化身。为了突出英国对海权和海军的重视,不列塔尼亚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在维多利亚时代,这位不列颠女神被描绘成有着褐色或金色头发的年轻女子,她依然穿戴着古罗马的头盔和宽袍,但手持的是海...
· 不列颠号
建造史hihi历史不列颠号在一战开始前下水,然后就在贝尔法斯特的造船厂搁置了几个月,直至1915年被用作医疗船。1916年11月12日,晚上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当时她被称为永不沉没之船。因为她采用双层防水铁壁,并比泰坦尼克號多装一组延展接头,被认为坚固不已。一次英国命令查尔斯·巴特勒(Charles·Butler)要他指挥这一只巨轮到中东运英国伤兵到英国。在11月19日经过那不勒斯补充物资。11月21日,再次返回地中海,前往利姆诺斯岛。上午8点,它抵达希腊的基亚岛水域。德国的U73号潜艇正在附近游弋,寻找目标。在8点12分,右舷突然传来一声巨大的爆炸声。船身抖动了一下。餐厅里,医生和护士们奉命在接到船长的弃船命令之前留在原地。情况似乎可以被控制住。U73号的鱼雷在第一道水密墙附近爆炸,一号和二号水密舱开始进水。而且海水还沿着消防信道进入了四号水密舱。情况似乎还可以挽救。但是不幸的是,鱼雷爆
· 泰特不列颠
开放时间10:00~17:50,每月第一个周五的夜间开放18:00~22:00。休息:12月24~26参考文献
· 史前不列颠
简介根据地质学家的看法,当人类已经出现时,不列颠岛还与欧洲大陆毗连,并未孤悬海外,而具体的分离时间还难以回答。有学者认为在从远古一直延续到距今一万年前的后冰川纪,它与欧洲大陆最后连接出曾经时横跨现今北海南部浅处的一片沼泽地带,或者是一片尚未沉入水中的大陆架地区。最早的不列颠人大致便是从大陆来的少量原始猎人。根据地质学家的考察,大约二十五万年前人类从大陆来到不列颠,考古学家在泰晤士河河谷发现的最早的人骨化石被称为“斯旺斯孔布人”(SwanscombeMan)。他们处于直立猿人到早期智人的过渡阶段,即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交接点。大约一万年前,伴随着气候的突然变暖,全新世到来。考古学家在不列颠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大约在5500-6000年前使用,这是不列颠新石器时代的发端。岛上人口继续得到来自大陆的补充。新来者带来了农耕技术和驯养技术,使得狩猎退居次席,并且宗教祭祀也成为一种生活内容。新石器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