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的角度说姓与氏
以字的角度说姓与氏, 在前秦时代,姓和氏是两回事,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是被严格
在前秦时代,姓和氏是两回事,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是被严格加以区别的。古人造字,归纳为六种,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合称为六书。姓和氏这两个字产生得很早,可以推溯到三千多年前汉字的婴儿时期——甲骨文阶段。
会意字姓:女子所生为姓
姓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会意。会意也叫象意,是利用已有的字(一般是象形字),根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如日月为“明”,山石为“岩”之类。据今考古所得,春秋时期的青铜乐器齐子中姜簿(音博,如钟而比钟大)上铸有姓字的古形体,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生字,意思是人所生的,因生而为姓。因此,姓字在古代与生字通用;《左传•哀公四年》中有“蔡杀其大夫公孙姓”之句,公孙姓这个人也可以写做公孙生。
诅楚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石,内容是秦王为了收复边城,诅咒楚国失败,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因此后世人称这刻石为“诅楚文”。据考证大约为秦惠文王和楚怀王在位当权时的刻迹,距今已两千三百年。诅楚文三百十八字中,姓字的形状是“生”“女”二字的组合。魏三礼石经是三国时魏国曹芳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刊立的,刻有《尚书》、《春秋》和《左传》,碑文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书写,古文体中姓字也是“女”“生”二字的组合。姓字的这两种古体都是会意组成,虽然左右位置安排不同,意思是一样的,即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
古代姓字与生字通用,有时还特指生子。东汉刘熙撰写的训诂书《释名》中说:“女生日姓,谓子也”。《左传•昭公四年》记有这样一件事: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在庚宗(地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遇到一位妇人,奉送他一只野鸡;叔孙豹问其姓,妇人回答:“我的儿子已长大成人,能捕获野鸡,而且很听我的话。”“问其姓”即问有没有儿子。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作者为东汉时的许慎(约58-147年)。今天我们看到的姓字的形体在这部书就定下来,为小中篆体。许慎解释为:“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清朝文字学家、考据学家段玉裁(1735-1815年)在他积数十年之功撰写的《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了姓字“因生以为姓”的组合道理,指出人由母亲所生,故此姓字为女字旁,造字方法是会意。
可以这样认为,姓字是汉字的首批产品之一,从人生相合到女生相合,会意所指的基本词性稳定,而最终被许慎定形,并得到社会的承认,一直沿用到今天
象形字氏:植物的根为氏
氏字也属于最早产生的汉字之列。近代学者罗振玉(1866—1940年)编的《殷虚书契前编》中,收甲骨拓片二千二百二十九片,氏字为亻状;《殷虚书契后编》收甲骨拓片一千一百零四片。殷虚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近郊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自盘庚至帝辛(即商纣王)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一个都城。现存的两件商周青铜器散氏盘与毛公鼎的铭文中也有氏字。散氏盘腹中铭文三百四十八字中,氏字的形状为(如左图) 还见于青铜器颂壶;毛公鼎铭文四百九十七字,是现存的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氏字的字体为(如右图)氏字收入《说文解字》中为氏,此形状沿用至今没有什么变化。
氏字的造字方法和字源本意有些争论。许慎解释为:山岸肋崩欲落者日氏,系象形所出。《汉书·扬雄下传》有“响若氏雙”之句,意思是说响声如同山崩一样。这种说法在清朝文字学家朱骏声(1788-1858年)撰写的《说文通训定声》中予以反驳,指出许慎对氏字字源本意的考究是错误的,“山崩欲落”的解释是因为小篆体的氏横着看象隶书体的山字而附会硬按上去的。氏字的源本意应当是指木本,即植物的根。古代汗简引石经中的氏字形象为,中间一横象征地,弯曲伸延于地下的笔划象根须,出于地上的笔划象由枿,即抽生的嫩叶。这个字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出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思。
比较一下许慎和朱骏声这两种不同的说法解释,后者比较合乎氏字本意。氏字最古老的形状都是从人字而启,而不近山字所属。本意作根讲,非常形象,由此引为族人的起始。汉代戴德所记《大戴礼•劝学》中有“兰氏之根,怀氏之苞”之句,这里的氏字作种类讲,也是由氏字的根的本意的引伸。氏字作根讲还有个附证:与氏字形体相近的氐字,古体为盈,《说文解字》中作本讲,从氏,下著一,一地也。朱骏声进一步解释氐字的本意为直根,弯曲的根叫氏,直通的根叫氐。至于《汉书》中“响若氏雙”句中的氏字,应该写作阺字。阺,指山的倾斜面或山旁突出部分;这个字从氏字假借而来,古时与氏字通用,但具体含意已变。
来源:中国传统网
会意字姓:女子所生为姓
姓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会意。会意也叫象意,是利用已有的字(一般是象形字),根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如日月为“明”,山石为“岩”之类。据今考古所得,春秋时期的青铜乐器齐子中姜簿(音博,如钟而比钟大)上铸有姓字的古形体,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生字,意思是人所生的,因生而为姓。因此,姓字在古代与生字通用;《左传•哀公四年》中有“蔡杀其大夫公孙姓”之句,公孙姓这个人也可以写做公孙生。
诅楚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石,内容是秦王为了收复边城,诅咒楚国失败,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因此后世人称这刻石为“诅楚文”。据考证大约为秦惠文王和楚怀王在位当权时的刻迹,距今已两千三百年。诅楚文三百十八字中,姓字的形状是“生”“女”二字的组合。魏三礼石经是三国时魏国曹芳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刊立的,刻有《尚书》、《春秋》和《左传》,碑文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书写,古文体中姓字也是“女”“生”二字的组合。姓字的这两种古体都是会意组成,虽然左右位置安排不同,意思是一样的,即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
古代姓字与生字通用,有时还特指生子。东汉刘熙撰写的训诂书《释名》中说:“女生日姓,谓子也”。《左传•昭公四年》记有这样一件事: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在庚宗(地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遇到一位妇人,奉送他一只野鸡;叔孙豹问其姓,妇人回答:“我的儿子已长大成人,能捕获野鸡,而且很听我的话。”“问其姓”即问有没有儿子。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作者为东汉时的许慎(约58-147年)。今天我们看到的姓字的形体在这部书就定下来,为小中篆体。许慎解释为:“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清朝文字学家、考据学家段玉裁(1735-1815年)在他积数十年之功撰写的《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了姓字“因生以为姓”的组合道理,指出人由母亲所生,故此姓字为女字旁,造字方法是会意。
可以这样认为,姓字是汉字的首批产品之一,从人生相合到女生相合,会意所指的基本词性稳定,而最终被许慎定形,并得到社会的承认,一直沿用到今天
象形字氏:植物的根为氏
氏字也属于最早产生的汉字之列。近代学者罗振玉(1866—1940年)编的《殷虚书契前编》中,收甲骨拓片二千二百二十九片,氏字为亻状;《殷虚书契后编》收甲骨拓片一千一百零四片。殷虚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近郊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自盘庚至帝辛(即商纣王)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一个都城。现存的两件商周青铜器散氏盘与毛公鼎的铭文中也有氏字。散氏盘腹中铭文三百四十八字中,氏字的形状为(如左图) 还见于青铜器颂壶;毛公鼎铭文四百九十七字,是现存的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氏字的字体为(如右图)氏字收入《说文解字》中为氏,此形状沿用至今没有什么变化。
氏字的造字方法和字源本意有些争论。许慎解释为:山岸肋崩欲落者日氏,系象形所出。《汉书·扬雄下传》有“响若氏雙”之句,意思是说响声如同山崩一样。这种说法在清朝文字学家朱骏声(1788-1858年)撰写的《说文通训定声》中予以反驳,指出许慎对氏字字源本意的考究是错误的,“山崩欲落”的解释是因为小篆体的氏横着看象隶书体的山字而附会硬按上去的。氏字的源本意应当是指木本,即植物的根。古代汗简引石经中的氏字形象为,中间一横象征地,弯曲伸延于地下的笔划象根须,出于地上的笔划象由枿,即抽生的嫩叶。这个字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出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思。
比较一下许慎和朱骏声这两种不同的说法解释,后者比较合乎氏字本意。氏字最古老的形状都是从人字而启,而不近山字所属。本意作根讲,非常形象,由此引为族人的起始。汉代戴德所记《大戴礼•劝学》中有“兰氏之根,怀氏之苞”之句,这里的氏字作种类讲,也是由氏字的根的本意的引伸。氏字作根讲还有个附证:与氏字形体相近的氐字,古体为盈,《说文解字》中作本讲,从氏,下著一,一地也。朱骏声进一步解释氐字的本意为直根,弯曲的根叫氏,直通的根叫氐。至于《汉书》中“响若氏雙”句中的氏字,应该写作阺字。阺,指山的倾斜面或山旁突出部分;这个字从氏字假借而来,古时与氏字通用,但具体含意已变。
来源:中国传统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扬雄
扬雄(前53年-18年),一作杨雄,字子云,汉族,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扬雄一生经历宣,元,成,哀,平,王莽几朝。扬雄少年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

相关族谱
唐氏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以字的角度说姓与氏
在前秦时代,姓和氏是两回事,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是被严格加以区别的。古人造字,归纳为六种,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合称为六书。姓和氏这两个字产生得很早,可以推溯到三千多年前汉字的婴儿时期——甲骨文阶段。会意字姓:女子所生为姓姓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会意。会意也叫象意,是利用已有的字(一般是象形字),根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如日月为“明”,山石为“岩”之类。据今考古所得,春秋时期的青铜乐器齐子中姜簿(音博,如钟而比钟大)上铸有姓字的古形体,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生字,意思是人所生的,因生而为姓。因此,姓字在古代与生字通用;《左传•哀公四年》中有“蔡杀其大夫公孙姓”之句,公孙姓这个人也可以写做公孙生。诅楚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石,内容是秦王为了收复边城,诅咒楚国失败,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因此后世人称这刻石为“诅楚文”。据考证大约为秦惠文王和楚怀王在位当权时的刻...
· 以字的角度说姓与氏
在前秦时代,姓和氏是两回事,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是被严格加以区别的。古人造字,归纳为六种,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合称为六书。姓和氏这两个字产生得很早,可以推溯到三千多年前汉字的婴儿时期——甲骨文阶段。会意字姓:女子所生为姓姓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会意。会意也叫象意,是利用已有的字(一般是象形字),根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如日月为“明”,山石为“岩”之类。据今考古所得,春秋时期的青铜乐器齐子中姜簿(音博,如钟而比钟大)上铸有姓字的古形体,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生字,意思是人所生的,因生而为姓。因此,姓字在古代与生字通用;《左传•哀公四年》中有“蔡杀其大夫公孙姓”之句,公孙姓这个人也可以写做公孙生。诅楚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石,内容是秦王为了收复边城,诅咒楚国失败,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因此后世人称这刻石为“诅楚文”。据考证大约为秦惠文王和楚怀王在位当权时的刻...
· 莫――莫姓以地为氏 另说以官为氏
《姓氏考略》对于莫氏的来源是这样考证的:“以地为氏,颛顼造城,后去邑为莫,见刑子显三郡记,汉有富人莫氏,见游侠传。”颛顼帝所造的城,根据后世的考证,位置是在今河北省任丘县的北方。如此看来,长久以来莫氏虽然大多活跃于长江以南各地,但他们的发源地,却是在中华民族所发源的黄河流域。不过,也有人认为莫氏是春秋时代楚国莫敖的后代,“以官为氏”而得姓。原来,当时楚国有一种叫作莫敖的官职,我们所熟悉的爱国诗人屈原,便世代担任这种官。依照这项文献。则莫氏是从屈氏一族分支出来的,算起来是楚国公族的后裔。同时,在春秋时代的群雄之中,楚国所在的位置偏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等地。这一点,当然也给后世的莫氏的称盛于南方,提供了很好的说明资料。莫氏,还可能有第三支来源,那就是《通志氏族略》所说的:“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幕氏,根据《风俗通》的记载,是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莫氏既然是幕氏省文...
· 上古时的姓、氏、名与字
这个“上古”,据《易》原意为“穴居而野处”,但与“中古”(汉至宋)并提时,一般指夏、商、周。上古时的姓氏制度属宗法制一部分,而宗法制起自父系家长制,至周代逐渐完备。要学习、研究古史不可不对姓与氏、名与字有所了解,否则如程伯休甫、虢仲、师尚父、尹吉甫等名字我们会感陌生、古怪,又如“池子华”三个字,现代人会觉得很顺口、正常,但放到古代,它就“不顺口,不正常”了。一、姓与氏“姓”起源于部落的名称(含图腾等)或其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有书说他又姓公孙,国号有熊氏,但这是无根据的,因远古(夏之前)无公孙称谓,“有熊”也不见传、记,不合《帝系》原意,不过既然属神话,不需深究其是非罢了;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大禹治水有功,他的姓也不知如何得来,只好以“皇天”赐姓为姒。《说文》说,姓者,“人之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人之所生”,只有女的才能生,所以为了不摆脱“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
· 换个角度说荆州
我检讨,每次谈到荆州,我都把荆州看成是蜀汉的固有领土,总认为东吴夺取荆州是情有可原、理无可恕,这是不对的。经过几昼夜的既眠又寐,我决定不说东吴多荆州的事情,改说蜀汉丢荆州的事情。这不一样吗?嘿嘿。东吴需要荆州作为战略屏障和回旋区,所以夺取荆州几乎是势在必行的事,这一点我想刘备集团的高层应该清楚,特别是经过湘江一战,东吴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所以刘备必须想办法化解。化解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刘备和关羽已经做过的,调集重兵,铸造防线,使东吴无机可乘,这个方法被证明是不好的,因为关羽把自己弄到两面受敌,结果出了点闪失,防线就溃散了。当然如果蜀汉这边力量在强大些,比如在有个张飞什么的统领四五万人屯在江陵,相信东吴也没什么办法,可惜蜀汉力量并不足够,它不是曹操,起步实在太晚了。其实刘备完全可以采取第二种办法,干脆把荆州让给孙权,虽然只有做有点不近情理,做起来内部阻力太大,但很多国际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说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