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几乎被埋没的艺术瑰宝——河伯岭易氏宗祠

2013-08-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16
转发:0
评论:0
几乎被埋没的艺术瑰宝——河伯岭易氏宗祠,   易氏宗祠位于河伯岭山麓的易氏村乡道边,坐南朝北,背靠大山,面向曲溪,风景秀

      易氏宗祠位于河伯岭山麓的易氏村乡道边,坐南朝北,背靠大山,面向曲溪,风景秀丽。              

几乎被埋没的艺术瑰宝——河伯岭易氏宗祠

      易氏宗祠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续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正六横,占地3.15亩。

         宗祠系青砖、木、石料结构瓦屋四合院,粗柱大梁,石门柱,石柱石础。正立面为一字墙,墙上檐水出口为泥塑的鱼,开三扇大门。正大门门额雕刻“双狮戏球”,门厅上为戏楼,开伞顶,檐口制花边。正殿、后殿以两内天井相隔,又以过廊相连。过廊伞顶上盖垂檐游亭。一层四面均置花格落地木窗;二层六角檐口花边;卷棚翘角,挑梁外端雕刻龙头;青瓦屋面,攒顶戴宝葫芦。正殿、后殿及横屋封山墙系马头墙。墙角泥塑神像及异兽。

几乎被埋没的艺术瑰宝——河伯岭易氏宗祠

        二殿中轴线上空等间距悬挂四块圆形花板,其上各镂空一字,依次为“福”、“禄”、“寿”、“喜”,其周边或刻龙凤,或刻花草。二殿均为抬梁式大木屋架,各三个开间,正厅分别由两组木构架组成,每组三层抬梁,四柱落地。以雕花柁墩(后殿有四个柁墩于2004年被盗)支撑。梁下梁角,挑梁柁峰,均置有花板,或镂空龙凤、花格,或浮雕花草、异兽、珍禽,相互成对。后殿悬挂五块匾额,装有神龛。神龛门楼花板内容为“空城计”、“穆桂英挂帅”等十几个传统戏剧人物。

          正后殿全柱胸围大有3.8尺、3.9尺,檐柱胸围大有3.2尺、3.4尺。正殿石柱础皆为一体二层,上面圆形鼓,下为四方座,鼓面浮雕狮子、麒麟、花草、鸟虫等图案。后殿石柱础皆为一体三层,依次为鼓、鼓架、坐板、鼓面或雕琢龙凤,或镌刻禽兽,或镂刻花草。相互对应,心态各异,栩栩如生。后殿侧面过廊与横屋相连。过廊皆卷棚开伞顶。六栋横屋楼房也为大柱粗梁,封山马头墙,墙厚1.35尺,中间均为抬梁式大木屋架,每组五柱七爪;花格木窗、门额、梁上雕龙镂凤。

        1998年在邵阳县文化局倡导下,易氏部分宗亲捐款一万元小修一次。199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华文化瑰宝——《周易》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
· 福石岭翁氏宗祠
福石岭翁氏宗祠坐落洪福村福石岭自然村中心,宽度17.5米,深度20.5米,面积358.75平方米。两堂一天井,56根柱落脚,坐西朝东。大清乾隆元年(1736),翁氏后裔在福石岭买徐姓房屋,以作宗祠。清咸丰初洪水为灾,廊庑倾圮,经族中派款重修。咸丰八年被烧毁,光绪廿三年(1897年)重建。现完整留存,修缮后成为洪福村文化礼堂。  福石岭翁氏的历史渊源,主要如下:据传周昭王三年,汪妃生子两手握拳啼泣,三日不开。旁人掰而无用,宫监奏王,王令香水沃其手,而后昭王气吹即开,左手掌纹路像篆书的“公”字,右手掌纹路似篆书的“羽”字。昭王奇之,曰此神胎也。加公于羽为翁,遂赐为翁姓,取名弘,又名溢,食采翁山,可曰以地为姓。翁氏繁衍旺盛,历经数朝,播迁各处。至唐朝有翁有轩,赐甲榜进士,官朝议大夫,后为闽州刺史,因乐其山水之胜,遂居福建莆田之竹啸庄,是为入闽之始祖。  北宋末年(1126年—1127年),翁有轩...
· 郎氏宗祠:清代江南宗祠建筑的瑰宝
浙江省临安市清凉峰镇杨溪村的义干自然村,矗立着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建筑——清代郎氏宗祠。这座宗祠不仅是郎氏家族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郎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248平方米,采用典型的四合院式布局,屋顶为硬山造,配以标志性的马头墙。建筑面阔五间,分为前后两进,前进的柱子以方柱为主,而后进则更多地采用了圆柱。两进之间,青石构筑的天井显得尤为醒目,左右廊厢环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天井中间与过廊两端,各设有五级台阶和垂带石,不仅便于行走,也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前进的梁架结构为五檩穿斗式,设有挑檐檩,显得轻盈而稳固。大门前的明次间,设有四脊卷棚顶门廊,牛腿上的雕刻精美绝伦,龙、狮、松等图案栩栩如生,月梁上的人物故事更是引人入胜。梢间设计为八字形墙,简洁而不失雅致。后进则采用了五架梁带前三脊卷棚顶后双步廊的构造,抬梁穿斗混合式的设计使得整个空间更加开阔。明间后壁设有祖宗牌位台,...
· 三国被埋没的隐士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他是三国时期才华被埋没的隐士。据史书记,中平六年年(公元189),徐庶为了给受辱的朋友报仇,刺杀了仇人后,用土白粉涂于脸上,披散着头发而逃。但结果很不幸,他的奇怪装束引起了官吏的注意,很快便被抓住了。面对官吏审问,徐庶装疯卖傻,一问三不知,大怒的官吏决定对他动刑,把他绑在柱子上,然后举起白花花的刀做出随时要行刑的样子,以此来吓唬徐庶,但徐庶还是丝毫不为所动。官史没办法了,只好击鼓鸣锣,以“有奖征答”的方式,让附近的老百姓来辨认,结果无人能认出他。再后来,徐庶的朋友又冒险把他从牢里救出去了,一起来将徐庶救出。脱离虎口的徐庶决定改名换姓——改名徐庶。大难不死的徐庶决定革面洗心——弃武从文。当时天下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一路南下来到了荆州。到了荆州之后,徐庶找了个安静的地方...
· 河伯易氏宗祠、源头风雨桥印象
易氏宗祠位于邵阳县河伯乡易仕村,为清朝建筑。整个祠堂建筑外形宏伟,古风肃然,呈封闭的四合院结构;内饰精美灵动、朴素大气,极具当地民俗风采。祠堂正门上方由两只威武的神兽把守,几百年来不眠不休守护这座祠堂,见证着这里人来人往、兴旺颓败。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石砖、青瓦、亭台、楼榭无不在诉说着无人知晓的往事。穿过草坪,走进祠堂正厅,左右两边的石砖墙上书着一“忠”一“孝”两个大字,一种沧桑而朴素的道德感油然而生,对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肃然起敬。祠堂虽已破旧,到处都是屋顶上散落的瓦片,或者是楼栏上掉下来的木板,但威严还在,正气依然。锦袍素雅身段娇,醉眼周郎瞩小乔。一袭美丽优雅的旗袍女子凭栏远望,终于看尽千帆过境后的沉寂。低眉处,繁华已尽,只留一世追忆。出了易氏宗祠,沿乡道约800米便到了源头风雨桥。源头风雨桥始修于清光绪七年,原为石墩木质板桥。后几经修缮,改为石板桥,经百年风雨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