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被埋没的艺术瑰宝——河伯岭易氏宗祠
易氏宗祠位于河伯岭山麓的易氏村乡道边,坐南朝北,背靠大山,面向曲溪,风景秀丽。
易氏宗祠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续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正六横,占地3.15亩。
宗祠系青砖、木、石料结构瓦屋四合院,粗柱大梁,石门柱,石柱石础。正立面为一字墙,墙上檐水出口为泥塑的鱼,开三扇大门。正大门门额雕刻“双狮戏球”,门厅上为戏楼,开伞顶,檐口制花边。正殿、后殿以两内天井相隔,又以过廊相连。过廊伞顶上盖垂檐游亭。一层四面均置花格落地木窗;二层六角檐口花边;卷棚翘角,挑梁外端雕刻龙头;青瓦屋面,攒顶戴宝葫芦。正殿、后殿及横屋封山墙系马头墙。墙角泥塑神像及异兽。
二殿中轴线上空等间距悬挂四块圆形花板,其上各镂空一字,依次为“福”、“禄”、“寿”、“喜”,其周边或刻龙凤,或刻花草。二殿均为抬梁式大木屋架,各三个开间,正厅分别由两组木构架组成,每组三层抬梁,四柱落地。以雕花柁墩(后殿有四个柁墩于2004年被盗)支撑。梁下梁角,挑梁柁峰,均置有花板,或镂空龙凤、花格,或浮雕花草、异兽、珍禽,相互成对。后殿悬挂五块匾额,装有神龛。神龛门楼花板内容为“空城计”、“穆桂英挂帅”等十几个传统戏剧人物。
正后殿全柱胸围大有3.8尺、3.9尺,檐柱胸围大有3.2尺、3.4尺。正殿石柱础皆为一体二层,上面圆形鼓,下为四方座,鼓面浮雕狮子、麒麟、花草、鸟虫等图案。后殿石柱础皆为一体三层,依次为鼓、鼓架、坐板、鼓面或雕琢龙凤,或镌刻禽兽,或镂刻花草。相互对应,心态各异,栩栩如生。后殿侧面过廊与横屋相连。过廊皆卷棚开伞顶。六栋横屋楼房也为大柱粗梁,封山马头墙,墙厚1.35尺,中间均为抬梁式大木屋架,每组五柱七爪;花格木窗、门额、梁上雕龙镂凤。
1998年在邵阳县文化局倡导下,易氏部分宗亲捐款一万元小修一次。199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APP下载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