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原来我们的始祖都相同,华夏一家
寻根溯源,原来我们的始祖都相同,华夏一家,一部家谱,连接起的是或已疏远的亲情;先人载入家谱的善举,又是后人上进的动力。“慎
一部家谱,连接起的是或已疏远的亲情;先人载入家谱的善举,又是后人上进的动力。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家谱的普及更是中华好家风的传承。
“一个人,连自己爷爷的名字都不知道,怎么能称得上孝呢?”说此语时,世界许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许焕常眼含热泪。
2010年,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刘光启回到老家——— 井陉县武家庄修了自己的家谱。
在他的家乡一带,家谱和祠堂合二为一,列祖列宗的名讳就刻在祠堂里。

今年52岁的刘光启说,他小的时候,过年的时候还要到祠堂里磕头,过年那几天族人还要轮流值班,后来就破落了。
修家谱的经历让刘光启很温暖,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族人都回来了,有的在外省、有的甚至在国外,平常族人都觉得这几个人是难以联系的,但现在他们得了消息就赶回来,与族人一起谋划、设计。
“修家谱,大家都感觉关系近了,原来只是一个村的,现在感觉是一家人,有过节儿的也和好了,一些矛盾自动化解。村里有刘家和武家两大姓,过去两姓因为村里的利益互相敌视,修谱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历史,原来武家的先人是我们刘家人,武家的先祖没有儿子,后人是我们刘家的一位先人入赘改姓过去的,我们是一个祖宗!”
这个历史被发掘出来,村里刘武两姓多年的疙瘩被解开。后来武家也修了家谱(祠堂),过年的时候,刘家去武家祠堂磕头,武家来刘家祠堂磕头,村里的关系一下子就和谐了。
修家谱时还有这样一件事难以忘怀:有老人说起了刘光启的曾祖父,当年给人家当长工时,饿得夜里躺下来把腿举在墙上、压着胃抗饿也不偷主家的粮食。刘光启说,这个故事我都不知道,修家谱也是在追溯祖先之德啊!
文史学者张彦广修家谱时则遇到了这样一则动人的故事,当他寻到自己五百年前的祖籍时,族人领着他看了一块宅基,说,这是你们这一支的宅基,几百年一直给你们留着,等你们回来。
刘光启说,为什么族人中那些比较有名望的人一听到修家谱就急急赶回来?这就是内在的血脉的召唤,这就是一种孝道啊!而孝道,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修家谱对于增加家族的凝聚力有非常大的作用,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承载着悠远的良好家风
“每一种谱牒无不以绍圣继志、褒奖先贤、抑恶扬善为基本著述内容,这种文化内涵对于整个族系成员在心理素质的陶冶、价值取向的提升等方面的正面作用,要远胜于一般性的空泛理论说教,这对于亲睦族人,建设和谐社会应该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直接的激励机制”,历史学家田广林语。
行唐县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刘文武对家谱饶有兴趣,他说,过去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必备,有家谱就有家训,有家训就有好的家风。“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来自著名的《朱子治家格言》,它早已超越了朱姓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各个家族的家训不同,但忠孝节义的思想不约而同,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家训更是有智的先人人生经验的总结,对后辈儿孙的护念与叮咛虽历千年仍感人心魄。
在一部杨氏族谱上,列出十条家训:崇孝养、序长幼、别内外、劝耕织、端教训、谨丧祭、正婚姻、恤患难、匡习尚、扶公道。
这些家训,在今天仍是智者的忠告,如正婚姻中:“大戴礼曰:凡婚娶必择孝弟之家。世世有行仁义者胡安定。曰:嫁女胜吾家,则女之事人必钦必敬。娶女不若吾家,则事舅姑必执妇道。温公曰:凡婚姻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富贵……”
在清河张氏的族谱上,记录着这样的祖训:继承祖德、忠效国家、勤为职业、孝敬父母、雍和兄弟、友睦族邻、慎结婚姻、教训子女、崇尚节俭、禁戒非为等十条。在每一条祖训后,都有详细的内容。
一位张姓后裔说,清河挥公后人有一亿多人,这一亿人如果都能读一读祖训,也是莫大的教化。
古代的家谱除了记录世系名录之外,族人有功名如文庠生(秀才)、举人、进士等,以及所做官职也有详细记录,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时代,国人对圣贤书、考取功名是非常看重的,所以有两句话: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
对于家族中贤达,如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等,往往除了谱系记录之外,一般还有专门的篇章记录其德行。他们的诗词文章也精选入谱,能载入家谱的信息都是向上的、向善的,这对后人是一种激励:原来我有这样的祖先,我的祖先有这样的德行。

一些家族还规定,有辱没祖宗的奸邪之徒不予入谱,这又是一种严厉的警醒与惩戒。
古代的人对家谱非常珍重,许多老人对记者讲,过去家里逃难、迁徙时,首先要带上家谱,为的是让后代不忘来路,不忘祖先。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在重修家谱的过程中,注重了家训的编修,记者见到的一本家谱,就新增加了《百孝篇》和《太上感应篇》,来作为传家之学。
记者遇到的一位安新县的村官讲,村子里一些风气很不好,比如兴拜盟兄弟,就是结利益共同体,在村里成势力,甚至一个姓氏家族的,出了五服,不论辈分,叔侄甚至再差几辈也可以拜盟兄弟!这让老祖宗蒙羞啊!这就是断失家教的结果,如果有家族观念,懂得家规,这样的行为他自己都会笑话。
中华百家姓,都是一家人
许多姓氏的家谱修成了,但家族内的联谊才正式开始。许焕常说,我们许家的分支谱完毕后,在盐山许道村修祠堂,这时因为有了家谱,同宗的心就连起来了,有了亲情,再见面就不一样了,许多人纷纷为祠堂捐款,天津一名热心家族公益的企业家许金才表示,最后差多少钱我自个兜着。
许焕常因为修家谱的无私奉献得到了族人的尊重,在香港、马来西亚、福建等地召开的世界许氏宗亲联谊会,他都应邀参加。他介绍说,这样的活动,都是自己出路费,到会上自愿捐款。
现在许焕常谋划着一个族亲内的公益项目,每年给予超过70岁的老人一定补贴,许氏有上不起学的学子,给予资助。他说,尊老爱幼是许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现在有这个条件,许多人族亲都愿意参与。
记者的朋友房先生是一位媒体人,多年前,他就担任了中华房氏网石家庄地区的联系人,他这样的联系人每个大城市都有,如果有房氏的同宗到了石家庄有什么困难,他们都尽力联系族人帮助解决。
河南著名传统文化学者、警察作家王春来说,母亲教育我,每人都是亲人,我们的血液早就混在一起了,妈妈的父亲姓林,母亲姓管。我爷爷姓王,奶奶姓刘。再往上,我的姥爷姓管,姥姥姓赵,爷爷姓林,奶奶姓李,再往上赵钱孙李,再往上百家姓都有了,我们中国人谁是外人?我们全是一个老藤结下来的,轩辕黄帝,尧舜、老子、孔子都是我们祖先。因此祖先教育后人:“凡是人,皆须爱。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这家点击量并不大的中华房氏网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几年前,南京一位房姓女大学生命悬一线,中华房氏网转载了消息后,很快40多位房姓人士捐款2.3万元。
对家谱、家族文化建设有热情的不仅仅是一些长者,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加入了这个行列,在网上,几乎每个姓氏都有一群热情族内公益的年轻人,建设自己姓氏的网站、QQ群、贴吧,以血脉为缘,日益个体化的社会气氛中多了温暖与友善。“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一位家谱研究者说,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从爱护自己的家庭到爱护自己的宗族,这是一种很好的放大,好了一个家族,就好了一个国家,普遍开来,对传承中华优秀家风、家庭社会和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华夏之根在陕西,我们成氏始祖当然也是陕西的

中华姓氏始祖大多为周族姬姓,周族是居住在今陕西省谓水中游以北的部落,在时间上大约与夏、商两族同时。《史记•周本记》载:有邰氏之女名姜原,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脚印,就生了一个男儿,名弃。也就是说姜原时代大约为母系社会,而她是周族的始祖母。至弃时便过渡到了父系社会,弃即为周族的始祖。《周本纪》载:弃善于经营农业,尧举他为农师,舜封他于邰(今陕西武功),号曰后稷,“赐姓姬氏”。弃的后裔子孙几经迁徙周国之都,至第十三世,古公亶父时,又率领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这里土地肥沃,宜耕种,《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由此早期的国家组织结构已在产生,古公亶父被后世尊为太王。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名泰伯、次子名仲雍、三子名季历。古公最喜三子季历,遂将周之王位传给季历。太伯、仲雍见此逃往南方建立勾吴国。季历立位后,不久为商王文丁所杀。季历有子名昌,即姬...
· 寻根溯源
宗亲你好,我家在江西赣州信丰,那里仅有蔡姓人员百余,我⒆直玻往上是章、文、祖字辈,烦请查询我们是由哪里迁来,谢谢!
· 揭秘:华夏始祖“黄帝”和“炎帝”原来是两兄弟

在讨论对汉族的发展历史中,有位网友是这么说的,“炎帝这一支先北上走的是陕晋后到华北。以后黄帝部落东进经河南就有庙底沟文化,然后北上最后在坂泉打一仗合并了形成部落联盟叫炎黄。。。”而仔细分析却发现在基因调查中对占汉民族父系基因70%多的O3人群先辈的迁移路线与一些来自上古传说中的历史片段又有几分相似之处,等于历史传说跟基因调查的结果是基本吻合的,说明那些神话式的历史传说还是有谱的,不只是简单的神话故事。黄部落联盟是怎样形成的呢?汉民族的主体祖先是什么时候进入华夏地区的呢?那我们要从“坂泉之战”说起了,阪泉之战是决定华夏民族能否形成的命运之战,这一场远古战役是一个未来的庞大民族崛起的起点,也是一种对东亚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还发挥着作用的文化的起点,同时也深远地影响着远古东亚地区众多族群命运和东亚地区未来数千年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决定性一战!我们试想下,假如,在“坂泉之战”皇帝部落群体被打败了或...
· 柳姓寻根溯源
一、寻根溯源(一)柳姓渊源根据史学家考证,柳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展禽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广韵》所载,春秋时鲁国有姬姓展氏,名获,字禽,谥号惠,食采于柳下(据史学家考证,柳下即今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其子孙后代遂以邑名为氏,称为柳姓。又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公的裔孙鲁孝公的儿子叫无骇,字展,“公命以字为展氏”,始称为展姓。传至展禽这一代,食采于柳下这个地方,子孙就以柳为姓,世称柳氏。也就是说,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2.春秋时,楚怀王之孙心,秦末大起义时被各路义军共推为首领,号义帝,建都于柳,其子孙有的以都城名柳为氏,称为柳姓。3.由其他姓氏改为柳姓。明末有曹逢春本姓曹,为避仇家而流落江湖,休于柳下,改姓柳,即柳敬亭。又有柳如是,本杨姓,也是改姓柳的。4.少数民族中柳姓。如满、蒙、...
· 寻根溯源余姓
余姓来源--寻根溯源余姓来源有四中华余氏网2009年2月12日万家姓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寻根溯源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有余氏。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4、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如云南镇雄县余姓,原复姓铁木,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见《余氏总谱》),另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