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江右豪杰 彭玕后唐朝廷封为安定郡王

2014-03-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58
转发:0
评论:0
江右豪杰彭玕后唐朝廷封为安定郡王,彭玕,字叔宝,唐末五代时人,籍贯江西吉水,与钟传、危全讽、卢光稠、谭全播等人并称

彭玕,字叔宝,唐末五代时人,籍贯江西吉水,与钟传、危全讽、卢光稠、谭全播等人并称江右豪杰。他于唐末黄巢起义时以自卫乡党为名起兵,逐步据有吉州全境,被唐朝任命为吉州刺史,治理吉州近三十年。后因南吴势力进入江西,被迫向西投奔楚王马殷。马殷对他十分器重,任命其为郴州刺史,并为子马希范娶彭玕之女为妻。长兴三年(932年),后唐朝廷封彭玕为安定郡王,次年卒。

彭玕
据元人欧阳玄《圭斋文集·彭氏族谱序》和《庐陵县志》等书记载,彭玕的先祖为唐礼部待郎彭景直。景直为瀛州人,其子构云避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迁往江右。构云之孙倜为宜春令,徙居庐陵。倜子辅,官信州长史。玕为辅的第四个儿子(辅生有五子),乾符初(公元874年)以门第为州从事,后弃官归乡。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江西,攻破虔州、吉州、饶州、信州等地,横扫了唐王朝在江西的统治势力。伴随而来的,是群雄并起,互相攻掠,天下大乱。为了保障乡里,彭玕聚众数千面在王岭山中“破家粥产,冶铁为兵,宰牛练楮为甲胃,自为首领,建立偏禅,与约号令”。因他“捕逐群盗有功,本州补为永新制置使”。南宋初年,吉水人曾敏行曾登上赤石洞王岭,见岭上“可置数万人,仓禀府库皆有遗址。”各地的农民起义瓦解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兴起了一批地方割据势力。高安人钟传(?一一公元906年)起乡兵控制了洪州等地,被唐王朝授为镇南军节度使。他都督江西八州,但无法控制局势。当时南城人危全讽在抚州起兵,彭玕在吉州起兵,势力都很大。他们交结钟传,于是钟传倚以为重,并奏报唐僖宗,以危全讽为抚州剌史,彭玕为吉州剌史。
彭玕任吉州剌史二十余年,治绩显著。他为了加强对治所的防守,“乃广城池,务农训兵,禁约赌博”。有数名兵卒行窃,玕乃斩之于市,以令众庶。“正因为他有令必行,法纪严明,樵采不犯,故颇得民心。对于他修筑的吉州城,《庐陵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天佑元年(即公元904年),剌史彭玕 广城池,周九里九十一步,东凭赣江,西、南、北浚濠,濠深三丈五尺,长一千四百七十一丈二尺。门五:南兴贤,西永丰,东迎恩、广丰,北嘉禾。门有楼,城有戌合。”这在当时是蔚为壮观的。彭玕不是一般的草头王。他爱学习,通经术,重视教育,广揽人才,把地方治理得富足安定。据《丸国志》记载:“ 玕雅好儒学,精《左氏春秋》。当兵荒之岁,所在饥饶馑,玕延接文士,曾无虚日,治具勤厚,人多归之。广陵笔工李郁者善为诗什, 玕尝贻书于郁,以白金十两市一笔;又令郁访石本《五经》,卷以白金百两为直。广陵人相谓曰:' 玕以十金易一笔,百金酬一卷,况得士乎?'于是萧谟等数人,咸往依之。”《新唐书》也这样记载:“ 玕通《左氏春秋》,尝募求《石经》,厚赐以金,扬州人至相语曰:'十金易一笔,百金偿 一篇,况得士乎?'故士人多往依之。”《庐陵县志》亦载:“玕 通《左氏春秋》,尝募求《石经》,耄期勤学不倦,子弟从受《二戴礼》及《春秋》者千余人”。钟传死后,洪州被吴国杨渥攻取。彭玕势孤力单,遂与潭州(今长沙)马殷通好,以为后授。马殷(公元852-926年)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当时据有湖南七州和岭南五州地,先后任潭州剌史、武安军节度使,后又封为楚王。在中南地区,他的势力比较大。吉州与湖南接壤,彭 玕得到马殷的支持,便与抚州危全讽、信州危仔昌、虔州卢览子等联合起来进攻江州,并一度占领了该地。但在象牙谭(在新建县西南市汉镇,锦江与赣江汇合处),他们被吴国老将周本打败。彭玕于是遣其兄弟在新淦县北二十里的凤冈(在今新干县城南10华里的塘头乡枫林铺村东边)建寨拒守,得到玉笥山道士刘守真的支援,与吴军相持数年。刘死,拒战失利,遂弃寨而还,从吉州退保禾川。禾川失宋,彭玕于后果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携百姓户口几干家西去郴州、衡州。彭玕撤至郴州以后,楚王马殷以他为郴州剌史。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开被授为武平军节度使,进检校、太保、开国侯、食邑千户。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彭玕加太尉,封安定王。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彭玕卒,享年九十八岁。
  彭玕一生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度过。正如诗人所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有“子十一人,皆检校、太傅、太保、六曹尚书、诸镇剌史。孙二十七人,相继登进士第,为显宦。”其第五子彭彦昭,于唐昭宗时任工部尚书兼检校驾部郎中、静江军节度使。彭玕死后,彦昭遵亡父遣嘱,将其遗骸运回江西,葬于今吉水县白水镇洪桥村。一九九二年十月,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四省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内外彭氏后裔,曾捐款对基莹进行修复。吉水县人民政府已将彭玕墓 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玕公豪杰忠报固,叔宝廉正照丹青。”这是后人对彭 玕一生的评价。彭玕才智英毅,卓牵豪杰,在群雄角逐中保障了吉州的安全,促进了吉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特别是他广筑吉州城的历史功绩,更为人们所传颂。作为吉州人管理吉州的第一个地方官吏,彭玕在吉安历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宋·龙衮《江南野史》。《彭玕 传》。宋·路振《九国志》《彭玕传》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庐陵县志》《疆峰·城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彭玕传》。庐殴县志》《耆献志·彭玕传》。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彭氏族普序》。 彭景直,瀛州河間人。中宗景龍末,為太常博士。時獻、昭、乾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 在禮,陵不日祭,宗廟有月祭,故王者設廟、祧、壇、列傳第一百二十四儒學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洪仁玕
生平洪仁玕是洪秀全1843年创立的拜上帝教最先的信徒之一(另一人为冯云山)。1851年太平天囯金田起义后,在广东的洪仁玕曾试图前往广西会合洪秀全,因清朝官兵在各地搜查严密而被迫折返。1852年洪仁玕到香港,认识瑞典籍传教士韩山明,不久返回广东,次年在广东从韩山明受洗。1854年洪仁玕曾到上海,欲到天京而未果,在伦敦布道会的墨海书馆居留了半年,后来回到香港,成为伦敦传道会传道人,并继续学习西方事物。1858年6月,洪仁玕从香港出发,走陆路经广东、江西、安徽;次年4月,捻转到达天京。洪秀全见面后得知洪仁玕曾学习西方事物,大喜,封为军师、干王,让他总理天囯政事。不过天朝其他干部对洪仁玕未立寸功而封王感到不服,洪秀全便陆续封其他有功将吏为王。洪仁玕据他在香港及上海多年所见所学的西方知识,提出《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囯长远发展的纲领。《资政新篇》除了有政治上团结领导的主张外,在经济上更提出要学习西方...
· 江右民系
定义近年来,有些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在研究、比较江西人时,出于讨论上的方便,常将说赣语的江西人(有时甚至包括所有的外省赣语群体)称为江右人,广义上说是指世居地、父母世居地、父母出生地、出生地、祖籍地、户籍地、长久居住地、长久工作地在赣语区境内,被认为或自我认同为赣人的群体或个人。以语言划分的方式,江右人主要以赣语为母语。移民史从六朝至唐、五代是上古汉语发展为中古汉语的转变期。早期入赣的汉人带来的是上古音和上古语词,后期入赣则带来中古音和中古语词。因此从现代的赣语各方言,还可以明显地看到上古和中古的两个语言层次。扩张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赣语的全部本征最终完全得以确定。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吉安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湘阴、宝庆、新化等地移民。在后续的几百年间,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湖...
· 江右商帮
参考资料赣文化网
· 高百年是谁的儿子?高百年被封为乐陵郡王
高湛幼时仪表俊美奇伟,深得父亲高欢喜爱。当时高欢正招抚边远地方,就为儿子高湛同柔然太子庵罗辰的女儿郁久闾叱地连订婚,号称“邻和公主”。高湛当时八岁,衣帽端正庄重,神情闲静深远,汉人、胡人都对他很惊叹。东魏元象年间(538年—539年),封为长广郡公。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六月,进爵为长广王,授任尚书令,不久兼任司徒,升迁为太尉。乾明元年(560年),高殷与杨愔等人暗地里疏远猜忌高湛和常山王高演,便任命高湛为大司马,兼任并州刺史。高湛就和六哥常山王高演密谋杀掉杨愔等人,废掉皇帝高殷。高演即皇帝位,升任高湛为太傅、录尚书事、兼任京畿大都督。皇建元年(560年),进升职位为右丞相。高演到晋阳,高湛以至亲的身份镇守邺城,政事都委托给他。皇建二年(561年),高演患重病,高湛与族侄高元海及高归彦等人密议,准备发兵篡位,巫师占卜说不利起兵篡位,高湛才未举事篡逆。高演临死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高百年落得...
· 一支守护西域安定的军队与朝廷仍然坚守50年
在大唐王朝近300年的历史中,西域一直是唐军驻守的地区。为保障西域地区的稳定,太宗李世民设立的都护府,在此地区坚守了近170年。而在这近170年中,有近半个世纪是靠他们自己坚守下来的,在那段时间朝廷没有给过一点援助。而这支军队由于与朝廷的联系被切断,连国号改了都不知道。早期的安西都护府兵力只有仅仅几千人,但是都是大唐的精兵强将,战斗力极高。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安西都护府稳定在龟兹国,其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吐蕃对丝绸之路的破坏。为稳定西域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华上下几千的历史中,各朝代都是内患大于外患的。唐王朝也不列外。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复当初的盛世。而当时的唐朝对外用兵比较多,而内地只有不足十万的中央军。面对叛军的重兵压境,为平叛乱,唐政府开始抽调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的兵力,组成了“安西行营”讨伐叛军。而大量的兵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