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大漠佛画—党项篇

2014-06-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7
转发:0
评论:0
大漠佛画—党项篇,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称党项羌。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
  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称党项羌。 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猎以供食,不知稼墙"。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天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党项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党项诸姓部落中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离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称为党项八部。其中拓跋氏先世本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后成为党项诸部中的一部,在党项诸部中最为强盛。
  
  隋开皇四年(584)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 隋朝。次年,党项首领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开皇十六年(596)党项首领进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兵败纷纷降附,并遣子弟入朝谢罪,向隋朝贡。唐初武德中(618~626)党项相率归属 唐朝。太宗贞观三年(629)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招谕党项归附,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朝在其他设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唐朝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原来各部酋长分别担任各州刺史。贞观九年(635),唐下诏遣使开河曲地为16州,党项内附者34万口。当时曾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的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亦辞,也在与唐作战兵败、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归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设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受松州都督府节制。
  
  唐初崛兴于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被迫请求内迁,唐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党项原住地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吐蕃贵族所役属,吐蕃称这些人为"弭药"。
  
  唐中叶"安史之乱"后,由于发生了吐蕃、党项、吐谷浑等族联合对唐的进攻,唐延采纳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建议,把散居在灵、盐和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以东地区。从此,迁居在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东山部落;迁居在夏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平夏部落。其时还有部分党项羌人一度东进到石州(今山西离石县)。内迁后的党项羌由于其定居的陕北、河套一带,秦汉以来已是汉族封建文明发展的地区,党项羌人民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发生密切的交往,生产力发展很快。党项羌从这时起,进入阶级社会。唐朝末年,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参与黄巢农民起义军的 军事行动。唐朝以夏州为定难军,以拓跋思恭为节度使,封爵夏国公,再赐李姓。从此党项族便据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四州,无静州)。历经五代,党项拓跋部利用藩镇争战、朝代更替的机会,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到后周末年,已经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宋朝初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附宋,并助兵对北汉作战。宋朝亦对夏州李氏政权衽羁縻统治。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传至李继棒,发生了党项贵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策,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从宋太平兴国七年开始,党项在首领李继迁的领导下经过了20余年的开拓征战,占据灵州之后,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后来又经过了李德明(继迁之子)与宋、辽30年的和平相处,休养生息,以及德明与吐蕃、回鹘的征战,向西扩张,遂奠定了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国的基础。
  
  宋宝元元年(1038)德明子元昊正式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建立了以党项羌为统治民族的王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建国后,基本上采用了唐宋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其势力不断发展,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疆域方圆2万余里。大体上包括今宁夏、甘肃人武部及陕西、内蒙古一部分地区。
  
  元昊建国标志着党项社会已经封建化。西夏王国从景宗元昊,到末主李睍共传十帝,历时190年,于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党项人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异常顽强凶猛,曾多次打败辽、宋军队,甚至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6次攻打西夏也未竟全功。
  
  西夏有畜牧业、农业、制盐业、建筑业、手工业和商业,其统治制度为蕃汉分治,有蕃官和汉官。国家制订有成文法典,实行科举制度,还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和步兵。1036年,西夏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并汇编字书12卷,定为“国书”,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西夏国的范围是草原、西域和中原地区相互联系的多角地带,这里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流汇合的地区。因此,中原的汉族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以及西方的文化都对党项族有深刻的影响,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文明。
  
  党项族笃信佛教,其佛教艺术颇著名。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菩萨等,是荒漠中的重大发现。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内蒙古额济纳荒漠发现了大批西夏文物。著名的有黑城遗址出土的西夏彩绘、彩塑和文书、佛经,绿城遗址的古庙、西夏墓群及彩塑,在干涸的湖泊或河道两岸还发现许多西夏人废弃的村落、农田和水利设施遗址。这些发现昭示着西夏国北方地区昔日的繁荣。在黑城遗址土著名的西夏文字典《音同》与《番汉合时掌中珠》,使西夏文研究者得以识读西夏文材料。在黑城遗址土的西夏文、汉文佛经残页,是用雕版印刷的,佛像和经文雕刻得极为秀丽端在。
  
  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汗国,其都城周围因双方反复争夺,战争异常激烈,使西夏文物损失很大,故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由于较早为蒙古军所攻占,所以城址保存较好。加之气候干燥,人烟稀少,许多西夏文物得以保存下来。在巴盟临河市高油房西夏古城中,出土大量西夏钱币以及金银器窖藏和西夏文铜印。这座古城位于蒙古高原通过河套进入宁夏平原的交通要道上,这些文物估计是西夏人仓猝撤退时掩埋的。在伊盟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内亦发现西夏中期的佛教密宗壁画,为珍贵的艺术作品。此外,曾在额济纳旗小庙遗址中发现15尊道教人物塑像,工艺水平极为高超,也为研究西夏的宗教情况提供了新材料。而从绿城寺庙中的彩塑佛像残件分析,得知雕像是用丝麻混土或草拌泥制胎,然后涂上矿物颜料,所以能在荒漠中历经800余年而不朽坏。分页标题#e#
  
  西夏墓葬除小型火葬墓外,在伊盟准格尔旗还发现砖室壁画墓。在额济纳旗黑水城发现塔墓,内有僧人尸体坐于高台上,这是一种独特的葬制,应与佛教密宗仪轨有关。
  
  在伊盟伊金霍洛旗,发现酱褐釉剔花瓷器,造型古朴,花纹大方,是西夏陶瓷工艺品中有特色的。在阿盟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山,发现许多党项族早期的岩画,有家族图、狩猎图和放牧图。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还发现许多西夏时期的帛绘彩画残片、铜镜、符牌、文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党项
起源党项最早是对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一带,以畜牧为生的多个部落的泛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地形成部落联盟。735年的阙特勤碑首次提到党项名称。《隋书》称其为党项羌,认为是三苗之后,将他们归属于西羌或西戎。其神话称起源于猕猴种,与吐蕃相同,可能有共同祖先。其语言西夏语,现已灭绝,但是经由其文字,西夏文,被保存下来。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西夏语与嘉绒语是近亲,将其归在羌语支之下,属藏缅语族。其部落首领,以拓跋氏为姓,可能是拓跋部的分支,与同为鲜卑族群的吐谷浑有姻亲及结盟关系,因此他们的先祖也可能是来自于鲜卑。也有学者推测他们是一个蒙古化的突厥族群。历史唐初,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助吐谷浑与唐朝作战败降唐,被唐太宗赐姓李,封为西戎州都督。唐朝中期时,受到吐蕃所迫,在唐朝帮助下把静边州都督府移置庆州(今甘肃庆阳),辖下25个党项州也一道迁徙。原居地的党项族人则受吐蕃贵族役使,被称作弭药人。北移的党项则分为八部,
· 大漠牧歌—敕勒篇
在秦汉时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它的南边是匈奴,西南是乌孙。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先后征服了很多部族,当时丁零也和其它周边的部落一样,遭受匈奴的奴役。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掳去作了匈奴的奴隶。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后一世纪间,丁零不断和匈奴进行武装斗争。据《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领兵攻打游牧与伊犁河上游流域的乌孙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时被匈奴奴役的乌桓、乌孙和丁零乘机对匈奴进行袭击,结果杀死了数万匈奴骑兵。从此匈奴国势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后,匈奴由于统治阶级,分裂为南、北两部。公元87年,丁零联合南匈奴、鲜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夹击北匈奴,北匈奴大败,被迫西迁。东汉时,除大部分丁零人仍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外(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迁徙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带(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西丁零),还有一...
· 尔氏起源(五):源于党项族
源于党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王朝殿前太尉鼐尔·思聪,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续通志·氏族略》记载:“鼐尔氏,出夏朝殿前太尉鼐尔思聪。”鼐尔氏,亦称奈儿氏、佴耳氏,是党项民族中的一个部落,与党项李氏王族有联姻关系,其家族世有在朝为官者,鼐尔·思聪就是其中之一。鼐尔·思聪武艺高强,赤胆忠心,深受西夏仁宗圣德皇帝李仁孝(公元1124~1193年,西夏大德五年即公元1139年即位)的器重,在北宋王朝被金国灭亡后,西夏政权派鼐尔·思聪率军乘机随其骥尾而入,获得了原属北宋王朝的数千里土地。鼐尔·思聪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豪言:“吾不识世间有可畏之事!”并一直用其教导自己的子孙。在鼐尔·思聪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氏族名称汉化为单姓者,称鼐尔氏。在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开始对西夏进攻,到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军灭亡。鼐尔家族被强行融入蒙古族。后在明朝初期省文简化为单姓尔氏、鼐氏、奈氏、佴...
· 西夏灭亡后为何“党项族”就神秘消失了?党项人都去哪了?
西夏——是11—13世纪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李元昊在中国西北部(今宁夏、甘肃、山西北部一带)建立的一个政权。本名“大夏”,因地处西部,宋人称之为“西夏”。之后被成吉思汗灭国,历经十二位皇帝,享国196年。然而,西夏灭亡之后,党项人都哪里去了呢?如今的民族中怎么没有“党项族”呢?这个问题一直都备受人们争议。有的认为是被汉化了;有的认为是被各民族分割融化了,甚至有人认为是西迁至欧洲了,但是各种说法都找不到有力的证据。学者们在近年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考证,认为党项人最终可能就是被其他民族融合了。在西夏灭国之后,西夏故地的党项遗民还是生活在原西夏的土地上。在元朝的时候,曾经在河西陇右一带征集过数量可观的党项士兵,元朝的“宿卫军”和“镇戍军”当中,都有由党项人专门组成的“唐兀军”。党项人在元朝的时候属于“色目人”,属于“二等公民”。1976年,学者及考古专家在甘肃的酒泉地区,发现了一通由汉文和回鹘文...
· 赏氏起源(二):源于党项族
源于党项族,出自西夏国姓拓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万姓统谱》上记载,赏氏起源于西夏,祖先为赏羽羌,望出吴郡。宋朝时期,党项民族建立了一个政权,国号大夏,据有现在原绥远省境内的鄂尔多斯,原宁夏省境内的阿拉善及甘肃省西北部之地,汉史称“西夏”。赏氏就是西夏国的国姓之一,其先祖叫拓拔赏羽,但他不是鲜卑族人,而是氐羌人,因而史称其为“赏羽羌”。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民族,源本就是氐羌民族的一支。虽然西夏政权在宋理宗赵昀宝庆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大军所灭,真正的国祚不到两百年(公元1038~1227年),但其国人始终保留了西夏王朝的一支姓氏,即赏氏。西夏灭亡之后,赏氏族人纷纷南下,散居中原、江南各地。日久天长逐渐汉化,融入汉族,从此赏氏也成为汉族的一个姓氏。赏氏族人大多尊奉赏羽羌为得姓始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