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一章 姜维的战略

2014-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7
转发:0
评论:0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一章姜维的战略 ,(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诸葛诞义讨司马昭)姜维在诸

  

  (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的演义中是个中心人物,因为其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因为他继诸葛亮之后屡屡北伐之故,不过演义中有些夸大,而传说中更夸大了些,有句话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约九伐中原,诸葛亮的六出我们已经说过,实际上五次出征,一次防御,其中真正做好了准备的北伐主要是建兴六年春,建兴九年,建兴十二年这三次。而姜维的九伐中原呢?其实演义里也只有八伐,最后一次是屯田沓中,虽然和当年诸葛亮一样是屯田,但是诸葛亮是北伐时在战区屯田,姜维是在家屯田,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演义里说的姜维八伐中原呢,其实真正的历史中,姜维的出征倒也真的不算少,主要有以下几次阶段的出征:

  

  其一: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之后随蒋琬驻守汉中,蒋琬任大司马后,以姜维为司马,令其率领偏军西入过数次。但是此时的姜维率领的是偏军,真正的指挥权在蒋琬手中,实在算不得什么主导北伐,若说此时他算北伐,那当年魏延带领先锋,赵云邓芝带领偏军都算北伐了,这几次除了姜维传中,在曹魏和蜀汉的主要记载中都不详细,我们知道的就是在延熙三年,姜维出陇西,郭淮出兵,姜维迅速便就退兵了,由此次举动可知姜维这几次偏军兵力肯定很少,多是骚扰性或者安抚羌胡等族所用,而不能与曹魏大军交锋。延熙五年,姜维便率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第二年,也就是蒋琬回到涪的那年,姜维升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从这个升迁外加蒋琬进表中的推荐中,姜维这几年的表现应该还不错。

  

  其二:延熙六年后,姜维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在蒋琬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延熙十年,成为卫将军,与大将祎共录尚书事。之后一直到费祎死的延熙十六年,姜维一直为卫将军,而这几年,姜维的主要出征记录为: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叛乱,姜维平乱,同年,姜维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曹魏郭淮夏侯霸大战,在郭淮军赶到与夏侯霸会合时退兵,延熙十一年,姜维再度出兵,与郭淮,陈泰夏侯霸等军大战,这两年姜维出兵的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便是当时曹魏羌胡族人叛乱,来向蜀汉请求援兵,姜维是来迎接并安置这些人的。延熙十二年,姜维出兵西平,但是不克而还,偏将句安被曹魏军围困投降。延熙十三年,姜维再度出兵西平,又是不克而还。这几年姜维频繁出征,但是效果不佳,除了对手郭淮陈泰用兵老道外,其间执掌朝政的费祎限制姜维

的用兵也大有干系,姜维每次出征不过万人,比之曹魏的边军差之甚多,此时,姜维的主要对手是郭淮陈泰。(演义前几次出征有羌胡出场的就多是指这一阶段。)  

  其三,延熙十六年到蜀汉灭亡,姜维延熙十九年时任大将军,同年因败于邓艾而贬为后将军,但是依旧行大将军事,景耀元年姜维又重为大将军,但是即便为卫将军和后将军时期,姜维依然是朝中军务所领。这期间的主要出征是:延熙十六年,诸葛恪北伐,姜维想乘曹魏应对之时出兵,所以军多而粮不到,在曹魏派兵作出防御姿态后,粮尽而退,延熙十七年,守狄道长李简归降,姜维出陇西,围襄武,也是此战中,张嶷战死,而曹魏徐质也被斩。姜维大胜之下投降者甚多,然毕竟不可长居,最后迁徙了三县之民后姜维还是退兵。延熙十八年,姜维与夏侯霸出狄道,大胜王经,陈泰军到,姜维退兵。延熙十九年,姜维出征,然胡济失约未到,姜维被邓艾大败,此战可说是将之前的成果几乎丧送。(随便一说,诸葛亮当初不许魏延分兵,姜维倒是不在乎分兵,但是这次分兵就造成前所未有的大败,再想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遭遇,诸葛亮的不分兵倒也确有原因所在。)延熙二十年,姜维乘淮南诸葛诞叛乱时再度出征,被邓艾司马望所挡。景耀元年退兵,景耀五年,姜维出征,不利退兵,之后屯田,然后就是钟会邓艾入蜀一战了,那就不是姜维北伐的范畴了。这期间姜维的北伐才算真正的北伐,前期以陈泰后期以邓艾为对手。

  

  仔细算算,姜维出兵真的不算很少,以第三阶段姜维掌兵时正宗的北伐算,一共六次北伐,尤其前五次几乎是每年必出,比之诸葛亮几年才筹备一次,当真可说征战频繁。若要加上第二阶段姜维的四次有限兵力的出征,那都超过演义的次数了。当然,演义里面总是将这些北伐混在一起,这边的事放到那边,那边的人移到这边,还加上实际上没有与之对阵过的司马师等人,自然不能信之。

  

  我们看看姜维的历程,上文列了姜维的三阶段,其实这三阶段的姜维其实不如说是三个执政时期的姜维,第一阶段是蒋琬执政,此时的姜维比之当年在诸葛亮之下,虽然日渐重用,但是独立带兵不是很多,这也与蒋琬时期决定筹备东进计划有关,此时姜维多是在西边少量用兵骚扰而已,直到蒋琬病重,东进计划已不可行,才重新计划,姜维也得以重用。第二阶段的初期虽然蒋琬依然还在,但是实际上在蒋琬病重后基本上是费祎主政,直到费祎被刺。虽然姜维也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但是权力不可同日而语,其间姜位又得高进,而出征也日渐频繁,但是还是受到了费祎的限制,这和费祎主张

保境安民也的战略大有干系,而直到第三阶段,才是姜维真正主政,也是他的战略得以实施的阶段。  

  先把姜维的战略放在一边,我们先说说姜维与诸葛亮的不同,尽管演义里说两者是师徒,演义中将诸葛亮和姜维联系在一起,称两者为师徒。确实,历史上姜维很得诸葛亮器重,而且也同诸葛亮一样以北伐光复中原为己任,甚至连自表贬为后将军都一模一样。(还一样是以后将军之位行原来的事。)

  

  随便说一句,演义里同样让姜维和诸葛亮快速高升,诸葛亮在三顾后就成为了蜀汉的主心骨,而姜维在成为诸葛亮的徒弟后就步步高升,为此还干脆省略了十几年,让大家一看,才几章没见,姜维已经成为大将了。这总给人一个错觉,就是这些天才能毫不费力的成为主脑,而完全忽略或者掩盖了他们成为主要人物之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险。当然,这一点两人在历史上倒也差不多。

  

  还是再说回来,其实诸葛亮和姜维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人,诸葛亮在刘备时期基本上很少掌军,主要处理政务,直到刘备死后才不得不两肩一起挑。而姜维呢,他从曹魏那边起就是军人,到了蜀汉这边也没变化。诸葛亮,蒋琬费祎甚至姜维自己也把自己当作一个职业将领,只是打仗为主,很少参与政务,尽管蒋琬费祎姜维都为大将军,但是前两者的大将军和姜维的大将军完全是不同的,姜维这个大将军可以说是纯粹的作战大将军。(当然,连年在外作战,想管只怕也管不了。)

  

  从类型上说,蒋琬费祎和诸葛亮才是一个类型,才象师徒,而姜维只是演义中的师徒而已。从这个角度上看姜维的战略,我们就很清晰很多。蒋琬费祎执政时期,两者虽然战略有所不同,蒋琬主攻,还主张东进,费祎主守,但是两者在布置上都是很谨慎的,以政治为主,费祎限制姜维的用兵数量,而蒋琬虽然主攻,但是在他任上几乎没有大的征伐。而姜维不同,他主政后虽然有几次是因为曹魏东边有事乘隙进攻,但是更多的是主要出击,甚至不惜连年出兵征战。这与诸葛亮几年才出一次很大的差别。

  

  当然,尽管是连年出征,姜维的战略也是有变化的,前期,姜维的目的是收羌胡为羽翼,取陇西为用,与曹魏分而抗之。然则,这一计划没得到费祎的支持,尤其是前几次的曹魏境内羌胡叛乱,姜维的救援一来兵少,二来郭淮等人应对得当,没有获得大利,反而是郭淮等人借此剿灭了境内的羌胡势力。等到姜维大军再出的时候,已经很少有援力了。自然,这也和曹魏在边境有重兵大有干系,蜀汉在此留重兵守卫,当地后勤无法支持,不留重兵,往往是曹魏大军杀到,那些支持蜀汉的全部被剿灭或者迁徙到内地,

所以姜维也往往迁徙当地的人入蜀,但是这最终也导致陇西能支持蜀汉的人越来越少。这一切,在延熙十七年的表现最为明显,此年姜维大胜,投降者众多,但是依然不能控制全境。  

  而到了延熙十九年,可以说是姜维战略的转折点,当年姜维大败,陇西骚动,对蜀汉的信心大幅度下降,从此时起,姜维要控制陇西,与曹魏争锋难度已经大大增加了。

  

  其实,控制陇而与曹魏抗衡有两大难点,其一者:若夺取陇西,为保此地,不单要在此地留守,还要在汉中多驻兵力,一来为后备,并可牵制之,二来防止曹魏入侵。若是当年蒋琬费祎在,正好可以姜维在外,其两者在汉中,内外相顾,可如今姜维率领主力在外,在内可有谁呢?所以说还是兵力实力的问题,打下来要兵,占领要兵,守原来的要地还是要兵。

  

  其二者:就是前面说到的曹魏大军,只要曹魏大军在,陇西就是一个随时会跑的鸭子,其实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两个难点也就是一个难点:曹魏的军队太多了,这是从诸葛亮时期就开始的难题。

  

  每次诸葛亮都想和曹魏决战,只要大军被灭,那地盘就少不了,但是曹魏就是龟缩。等到姜维这次来了也是,每次占了优势想和曹魏决战,就找不到人出来,而一分兵曹魏军队就象潮水一样涌了过来,更糟糕的是,延熙十九年的大败让姜维发觉自己需求决战的实力都不足了。在延熙二十年再做了一次努力后,姜维做出了后期的决定,也就是以获利为主。

  

  获利?这是姜维的话,“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这里的获利就是说杀兵。这里说的就是那个汉中守备战略,姜维放弃了魏延王平定下的实兵诸围战略,而采取了放弃外围,守内战略。

  

  “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固壁清野,打击后勤补给线。虽然说日后备受批评,但是其实姜维这样想并不是没有道理,当时三国战争,进攻方往往受制于后勤补给而失利,东边曹魏东吴多有此例,西边更不用说了,曹爽当年入侵,就是因为后勤不畅,惨败而回。姜维每次出兵,也受到了粮尽的苦头。现在既然无法主动出击消灭曹魏军队,那就干

脆放他进来。  

  当年曹爽退兵,费祎扼其险要,差点让曹爽退不了兵。其实姜维此法就是一个翻版而已,只是一个被动一个主动。姜维的主动其目的还是和他那个想获利有关,假如可以将曹魏大军消灭在内,内部必然空虚,那他正可以出兵夺取雍凉,成就诸葛亮当年的计划。

  

  这想法应该说不错的,利用了汉中蜀地多天险的特点,尽管开始时就遭遇当头一击,乐汉两城倒是没破,但是蒋舒叛变,关口在姜维到前就被破,钟会大军得以补给后勤,长驱直入。不过之后姜维扼守,钟会大军果然发生了后勤补给的问题,要是没邓艾那一出奇兵,钟会大军还真的进退两难。

  

  不过,将敌人放进来这一招本来就是险招,也是没办法才用的吧。若是当年准备夺陇西的姜维,也是不会用这一招的,时世易之,此时的姜维也只能指望这种险招杀敌了。

作者:沉睡的天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一章姜维的战略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一章姜维的战略(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诸葛诞义讨司马昭)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的演义中是个中心人物,因为其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因为他继诸葛亮之后屡屡北伐之故,不过演义中有些夸大,而传说中更夸大了些,有句话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约九伐中原,诸葛亮的六出我们已经说过,实际上五次出征,一次防御,其中真正做好了准备的北伐主要是建兴六年春,建兴九年,建兴十二年这三次。而姜维的九伐中原呢?其实演义里也只有八伐,最后一次是屯田沓中,虽然和当年诸葛亮一样是屯田,但是诸葛亮是北伐时在战区屯田,姜维是在家屯田,不可同日而语。至于演义里说的姜维八伐中原呢,其实真正的历史中,姜维的出征倒也真的不算少,主要有以下几次阶段的出征:其一: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之后随蒋琬驻守汉中,蒋琬任大司马后,以姜维为司马,令其率领偏军西入过数次。但是此时的姜维率领的是偏军,真正的指挥权在蒋琬手中,...
·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四章在外的臣子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四章在外的臣子(演义第一百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姜维弃粮胜魏兵)上一回演义中说邓艾面临困境,使出了离间计,令人流言给刘禅,本回开始此计就有了效果,刘禅令姜维退兵,从而这次北伐也功败垂成。在诸葛亮北伐时演义也有如此描写,姜维这次只是重复了诸葛武侯的故事,谁让他们在演义中是师徒呢?不过,这只是演义中的说法而已,真正的姜维乃至诸葛亮都没有因为刘禅的命令而撤兵过,这里要另外说一句,刘禅此人说是明君,肯定不是,说是昏君呢,也算不得太昏,陈寿说他“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这点评价确实恰如其分,当然,对于绝大多数的皇帝来说,都可以这样说,因为皇帝毕竟只是一人,真正做事的还是那些手下大臣,所以选择大臣的好坏和皇帝本人的政绩息息相关。当然,这一点十分难以做到,皇帝也是凡人,没有看透别人心思的本事,那些奸臣说不定在他眼中就是好人,那些忠臣说不定平时根本得不到他的赏识。用...
·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二章家族的形成
(演义第一百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取长城伯约鏖兵)三国之中哪一个家族最强,有一个说法是诸葛家族,确实也有道理,诸葛亮在蜀汉一代名相,诸葛恪在东吴也一度权倾朝野,这两人是叔侄两,诸葛恪的弟弟还一度过继给诸葛亮。而本回演义说到的诸葛诞其实和诸葛亮诸葛恪也算是一族的,虽然没那么近的血缘,但是也是诸葛丰之后,他没有诸葛亮诸葛恪那样的权力,但是权力也算不得小,在曹魏也做到了征东大将军,统领扬州一带,封疆大吏。诸葛家族在三国都拥有如此的权力,考虑到当时天下三分,诸葛家族确实不凡。只是诸葛家族的结局不是很好,诸葛恪被孙峻所杀,在东吴的诸葛谨家族都被屠尽,过继给诸葛亮的诸葛乔之子诸葛攀又重新回到诸葛谨一族。诸葛亮一系大家应该比较清晰,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长子诸葛尚战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迁移到河东,在东晋为官,至于诸葛诞,三族被夷,不过送到东吴的人质诸葛靓活了下来,后来东吴被灭,诸葛靓东躲,后来还是被司马炎找到...
·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四章在外的臣子
(演义第一百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姜维弃粮胜魏兵)上一回演义中说邓艾面临困境,使出了离间计,令人流言给刘禅,本回开始此计就有了效果,刘禅令姜维退兵,从而这次北伐也功败垂成。在诸葛亮北伐时演义也有如此描写,姜维这次只是重复了诸葛武侯的故事,谁让他们在演义中是师徒呢?不过,这只是演义中的说法而已,真正的姜维乃至诸葛亮都没有因为刘禅的命令而撤兵过,这里要另外说一句,刘禅此人说是明君,肯定不是,说是昏君呢,也算不得太昏,陈寿说他“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这点评价确实恰如其分,当然,对于绝大多数的皇帝来说,都可以这样说,因为皇帝毕竟只是一人,真正做事的还是那些手下大臣,所以选择大臣的好坏和皇帝本人的政绩息息相关。当然,这一点十分难以做到,皇帝也是凡人,没有看透别人心思的本事,那些奸臣说不定在他眼中就是好人,那些忠臣说不定平时根本得不到他的赏识。用人这方面,一方面看皇帝本人的眼光,...
·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五章为何不伐
(演义第一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托屯田姜维避祸)本回之中,司马昭决定征伐蜀汉,这在当时并未得到朝臣的支持,许多朝臣纷纷反对,便是邓艾起初也持异议,不过钟会力劝之,而司马昭也欲立功业威名,借此篡位。所以最终司马昭还是下令大举征伐蜀汉,并斩杀了反对此事的将军邓敦以杜绝众人之口。蜀汉灭亡之后,曹魏也被司马炎篡夺,天下只有晋与东吴两国,司马炎意图伐吴,但是和上一次征伐蜀汉一样,朝臣中又多是反对者,其中不乏如贾充这样的老臣,最终司马炎发了脾气,在张华杜预等人的支持下下令讨伐东吴。应该说当年司马家的运气实在好得没话说,两次征伐两次完美成功,司马家可说是历代中最容易的。只是,本章讨论的不是司马家的好运气,而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臣子反对征伐呢?三国中曹魏及其之后的晋朝与蜀汉和东吴乃是仇敌,长年征战,按理说,征伐灭之乃应该是得到众人支持才对,但是为何那些司马家的臣子一个个提不起精神呢?当然,这并非是司马家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