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姜维与刘禅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三国演义后期,由于诸多原因使得魏晋成功入侵蜀地,并一举占领. 我不想根据演义谈论宦竖之祸, 因为那不是关键. 我认为其关键问题在于姜维刘禅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最终导致蜀国防御体系的崩溃, 诠释这一关系, 同时也可以对三国后期蜀国内部的一些个案进行推理并找到相应的原由. .
要分析姜维与刘禅之间的微妙关系, 首先要分析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入手, 因为后主是刘备之子而姜维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彼二人关系的渊源来自与此二人.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 是不是单纯的君臣关系呢? 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 是求贤心切. 而诸葛亮的%26amp;lt;隆中对%26amp;gt;一来是帮助刘备分析战略全局和应对之策, 二来却是要展示一下自己胸怀的韬略,借以暗示刘备自己确实有这个实力做军师. 诸葛亮与刘备虽然常有彻夜长谈, 但他的智慧远在刘备之上.此二人的共同语言不会很多, 关系也不可能有多亲密, 何况还有君臣关系的鸿沟. 所以,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局限在单纯的君臣关系.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 曾对诸葛亮说刘禅儒弱, 请亮辐之或是自己在成都称王, 自领朝政, 这话把诸葛亮吓的汗流遍体, 因为刘备到此时都不能完全相信他. 刘备临死说出这样
的话, 就是为了断绝诸葛亮将来干政篡政的可能性, 诸葛亮虽是治世能臣, 但是不是乱世的枭雄刘备仍然摸不透. 这就恰恰显示了此君臣二人相互揣度的合作关系. 说相互揣度,并非贬义,而是更清晰的描述此二人相互礼让,相互迁就的矛盾的合作关系.
诸葛亮与刘备之间是这样的关系, 那他与刘禅又是什么关系呢?刘备死后, 刘禅称诸葛亮为%26amp;#034;相父#034;,既是丞相, 又是父亲. 当作前辈予以尊敬. 但诸葛亮作为白帝城托孤的许诺, 对外竭尽全力挺进中原, 对内尤其是对刘禅则不加管束, 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原因是他不想造成干政的形象. 另外, 诸葛亮是自小看刘禅长大,所以对其能力十分了解, 如果说诸葛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还有感激,尊敬和礼让的话, 对于刘禅这样的材料也就只有尊敬和礼让了. 刘备死后, 安居平五路的时候, 诸国亮托病一连数天不上朝堂, 急得刘禅亲自跑来拜见, 而诸葛此时斜倚竹杖正在赏鱼. 试想, 这样没有礼仪的作为是一个知书答理的臣子应该做的吗? 诸葛亮此举意在何为呢? 意在证明其权力的重要性和其决定的权威性.
如果说诸葛亮与刘禅之间的君臣关系还有尊敬和礼让, 而且尊敬殆尽的话, 那姜维与刘禅之间的关系就只剩下礼让了. 姜维, 相对与蜀中的老臣, 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降将. 诸葛亮收复姜维, 从排队看, 应该属于诸葛亮的党羽.星郧五帐原之前,刘禅曾遣李福来问
丞相百年之后, 谁可以接替. 诸葛亮提出的人选中却没有姜维. 蒋宛和费炜可能是治国的能臣, 但作为蜀国的发展壮大将来问鼎中原的基础, 姜维不能不说是孔明死后蜀中至关重要的人物. 为什么不提, 孔明不想让刘禅感觉自临死时还要在朝中遍插党羽, 是为了避嫌. 姜维与刘禅的关系,就是从这个基准上开始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礼让关系慢慢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魏主曹芳被杀, 曹髦即位,司马氏在魏的迅速壮大直到后来魏主曹髦之死, 这使刘禅不得不考虑情况类似的姜维.
首先,姜维与司马懿都是兵权在握, 其敏锐的战略眼光使得魏和蜀都无法轻易替换此二人.
其次,如果连司马氏这样三代侍魏的重臣都可以有取魏而代之的想法,那姜维这半路出家的降将就更加说不准了.
第三, 孔明确实是一心为蜀,不曾有过篡逆之心,但孔明不篡位不等于姜维没有篡位的意图. 因为姜维与蜀的关系比诸葛亮又远了一步.更何况曹芳死后,姜维又收魏将夏侯霸, 这可以被刘禅认为是其丰富羽翼的做法. 并且, 由于姜维连年起兵伐魏, 蜀国国力不支民心动摇的时候刘禅仍然需要调拨大量贴补姜维的庞大军队, 这也就同时造成了后主的不满. 阴平天险的驻防部队被刘禅撤回, 一是上的原因. 二是由于蜀地连年征兵作战, 使得国内兵员匮乏, 如果姜维一战而出祁山, 定中原, 刘禅自会担心东吴入侵时皇城将无兵可用. 或许刘禅还会担心姜维率军回兵逼宫. 作为忠臣的姜维却无暇顾及这些. 即使张翼与廖化都因观察出后主的微词而劝阻姜维暂缓伐魏, 还有憔周的%26amp;lt;仇国论%26amp;gt;. 但姜维为出祁山, 矢志不渝, 视兴汉为己任, 始终未被说服. 宦竖黄皓的谗言其实没有多大作用, 只是煽风点火罢了, 但是在这个后主和姜维意见无法统一的关键时刻, 却激化了这个矛盾.
于是, 姜维与刘禅陷入了一种相互抵触的沉没之中. 姜维要伐魏,刘禅也不阻拦. 刘禅重用谗臣, 私通臣子的妻妾, 姜维沿袭诸葛亮不干政的做法, 也不多过问. 两人对对方都有微词但碍于身份,都不表露. 直到姜维因为要杀黄皓的问题才粗浅的做了一次沟通. 这次争吵的结果却导致黄皓没有杀成, 姜维避祸屯田. 而且为了最后不至于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姜维只代走了8万士兵,此人数只占当时蜀国军力的三分之一不到.
刘禅, 姜维之间从此就处在一种消极对抗的矛盾之中. 都本着互不干涉的原则, 各有各的想法, 各做各的事情. 这种君臣不团结的结果最终导致晋军长驱直入时, 无论姜维还是刘禅谁都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使得本来应有的抵抗能力被大大削弱, 加之当时晋强蜀
弱的根本状况, 蜀国还没有来的及展现它峻岭险关的防御优势, 东吴援军还在半路上, 便迅速崩溃瓦解了. 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APP下载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