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我们姓“钱”,但是我们不爱钱!

2014-07-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03
转发:0
评论:0
我们姓“钱”,但是我们不爱钱!,  近日,北京卫视大型文化传承类节目《念念不忘》以枝繁叶茂、人才辈出的“钱氏家族

   近日,北京卫视大型文化传承类节目《念念不忘》以枝繁叶茂、人才辈出的“钱氏家族”为主题,选取杭州钱氏线的代表人物钱学森和无锡钱氏线的代表人物钱钟书为代表,虽两人生长环境以及家族长辈都不尽相同,但两个家族有着相同的教育理念,谨遵钱氏祖先钱镠的家规家训,讲述了两个不是很喜欢自己姓氏的两位大家的治家理念。

  一个纸条,让他无论走多远都要回家

  钱学森的故事大家都不太陌生,一个出生在杭州钱家家族,后成为中国导弹之父。在国内上学时就成为了力学界、核物理学界非常权威的专家,大学毕业后去美国做研究,在美国过上了很富裕的生活,在听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然的回国。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钱学森从一开始就是抱着要学成报效祖国的念想出去学习的,在本期《念念不忘》中公开了一张钱学森在出国前父亲给他的小纸条,这张小纸条为钱学森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他为国效力的信念。纸条中写道:要么成为圣哲,要么成为仁者,要么讲究义气,要么具有才智,要么对事业忠于职守,要么待兄弟如手足,要么孝顺父母,你这次到美国留学,并不是你的宿愿,你一定要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这样一个抱着问题去探求答案,再带着答案去解决问题的过程,钱学森也教传给了儿子钱永刚,在钱永刚小的时候,钱学森送了他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让他每天读三四十页然后有问题就一起聊一聊,就是为了让他在好奇心的指引下探寻问题,在书里找答案,钱家诗书传家的门风就这样代代相传,想必这也是钱家门下人才辈出很重要的原因。

  钱钟书与杨绛

  我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我不能没有书

  钱钟书爱读书的天性大概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一岁的时候家里人让钱钟书抓阄,钱钟书直接抓了一本书,在后来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回忆,家里没有书可读的时候,钱钟书就开始读字典,一看就是半年的时间。在《念念不忘》中还提到这样一个细节,杨绛和钱钟书走到一个窝棚边,杨绛问他,给咱俩这么一个窝棚住行不行?钱钟书认真的想了想说,不行,没有书。钱钟书真的是一个视书如命的人,在之后与杨绛、钱媛组合成的三口之家的生活中依然弥漫着书香气息,三个人一个是中国文学的大家,一个是中国女作家,一个成为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的教授,严谨的学风赢得了无数学生的爱戴。在钱钟书和钱媛去世后,杨绛先生汇总出家里所剩的74万元稿费,全部捐给了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去帮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自己学业。杨绛先生还在92岁的时候完成了回忆录《我们仨》,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一家三口所走过的悲怆而温暖的日子,用文字的形式让三个人永远生活在一起。

  我们虽然姓钱,但并不爱钱

  钱钟书和钱学森虽然一个生在杭州一个生在无锡,两个人并无交集,不过有一点他们很一样,就是他们都不太爱自己的姓氏。在《念念不忘》中提到,钱学森在晚年曾跟夫人蒋英开玩笑,就我获得这点儿奖,钱归你,奖归我。钱学森先生曾拒绝美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等职位,他说只要是为国家和民族做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自己是一个科技人员,不做高官也不看重钱财。同样,钱钟书先生也有着同样的心境,钱钟书先生在出名后很多人希望采访他,但他不接受采访,有人说可以在采访后付一笔报酬给他,钱钟书听完笑笑说,我都姓一辈子钱了,我还能爱钱么。这样的人家从祖上到现在,一直传下了他的家风家训,并开支散叶,如今也有一千多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我们姓戴不姓代
我们姓戴不姓代我的老家是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戴庄村。因戴姓人家较多,所以取名戴庄。可在近年农村办户口、身份证时,戴庄的几千名戴姓居民一夜间改成了“代氏”。戴改代后,给我家乡戴氏人家和社会交往带来许多麻烦和苦恼。一是一家人不是一个姓。在办证之前已到外地上学、工作、参军的仍是戴姓,和在家乡的父、子、兄、弟、姐、妹等变成了不同的两姓。如有的家庭祖父姓代,儿子姓戴,孙子姓代;有的哥哥姓戴,弟弟姓代等情况。二是彼此书信、包裹、汇款等不能正常邮递。由于书写与证件不符,邮局不给领取,造成无法想像的困惑和尴尬。三是正在读书的学生麻烦更多。由于学籍档案是“代”姓,即使派出所给改正,可学校、教育部门说不能改,给学籍管理、发放毕业证带来诸多问题。四是当成笑料。中国历来把姓氏看得很重。戴改代后,自家的家谱前后矛盾,外村族人不认同。戴庄戴家感到耻辱。戴姓历史渊源。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宋戴公的后裔以祖上谥号戴字为...
· 我们别姓人多
别行栖别道林别旭辉别俊晖别梦依别亦潇别道琦别红红别琴琴别兰兰别美林别倩别子浚别玲林别亚男别道美别新红别月珍别从珍别群枝别道炳别道娥别映红别道哲别刚林别贤林别行林别位斌别位泗别祖顺别祖瑞别祖新别秀明别官森别行元别位华别起才别行美别行江别行远别尔宽别尔谟别行荣别行淮别行富别行义别行炳别文仪别山奎别行高别行炳别行礼别行义别行烈别行方别海公别行润别行远别笔元别行宜别行宽别山训别行浩别朝选别朝福别朝烈别朝忠别尔富别行美别行松别行辉别行福别行辉别俊山别行荣别行富别行早别行顺别行贵别行福别山青别行远别行文别行露别行洲别行刚别行松别行惠别行贞别贞栋别贞敏别贞述别贞昆别贞桃别山揆别行福别行在别三清别行忠别行洪别行达别行科别行山别行俊别行棹别行昌别行焕别行炎别行成别行佑别行铎别行长别行洪别行富别行炎别行於别行良别行恺别树堂别行洪别行法别行运别家福别行梯别行华别行柯别立昆别行银别行保别行桂别行培别行菊别礼仁别行...
· 叶公竟然不姓“叶”?这些人名被我们误解了
历史上有些古人的姓名和典故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但他们的真实姓名却鲜为人知。我们现在熟悉的并不是他们真实的“姓”,有人考证了一部分历史名人,来看一下哪几位是我们一直以来搞错的历史名人。丨孟姜女丨我们大概从小就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却不知道孟姜女并不姓孟。其实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辞海》载:孟姜,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后人将杞梁说成秦朝人,称‘范杞梁’,并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丨俞伯牙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俞伯牙姓什么?姓伯。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日为世无足为鼓琴也。”王昕《漫说“三言”“二拍...
· 其实青砖离我们并不遥远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多么优美而又充满伤感的句子啊。说起青砖,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总是古代的一切,古时候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每一片青瓦,每一块青砖,都充斥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掩藏着多少人的一切一切。在雨天,混着雨味和香草味映入眼帘的青砖青瓦房总给人另一种感觉,不由自主的放松、身心愉悦,远离闹市,享受青砖青瓦房带给我们这片刻的宁静美好。每当逢年过节,我们外出旅游,总会到一些有古时候建筑真迹的风景区去游玩。在城市还有各种仿古景区,仿古街等等,为什么青砖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淘汰,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无论到什么时候,青砖也不会被淘汰。这些古老的青砖现在又换发出新的生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依然能够在现在的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青砖顾名思义是呈青灰色的黏土砖,用土窑烧制而成,因为砖中含青灰色低价铁,所以为青灰色。其...
· 我们家族都是好人,因为我们都姓郝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姓氏起源郝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