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叶圣陶的故事”的回答
关注问题
索卉静
2021-07-15
叶圣陶 小时侯的故事


叶圣陶,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府 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圣陶是他的字。

叶家开着一爿叫做“协记”的小布店,位于 悬桥巷口。

叶圣陶的 父亲叶仁伯,是“吃知数饭的”,即经管账务,平常人家称呼他“账房”或“账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吴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户人家逢到婚丧喜庆之事,也请他去临时料理账务。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 祖母和 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还是有点紧巴的。不过,尽管如此,衣食问题还是可以无忧的。叶圣陶的父亲为人厚道,办事笃实,品行端正, 母亲心地善良,尽心持家,克勤克俭。父母的 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他心里想着要像父母一样做人。

儿时的叶圣陶,很得父母的宠爱,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们盼着儿子日后靠着科举能够飞黄腾达、荣宗耀祖。叶仁伯为了使儿子求得功名,让叶圣陶三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 朱氏识字不多,但 满肚子装着 世代流传下来的 谜语、 诗歌、 儿歌,经常说 给儿子听。我国苏南地区流传的谜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叶圣陶 猜谜语时兴致很高,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那些诵读起来 悦耳动听的 古代 诗词,辞采华茂,言简意丰,叶圣陶能够背出很多。尤其是儿歌, 形象生动,想象奇妙, 韵律优美,把叶圣陶给迷住了,他时常挂在嘴上哼唱,唱得眉开眼笑。如“萤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到东………‘摇呵摇, 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 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等等,实在富有 情趣,难怪叶圣陶乐得心动神摇了!

戊戌变法后的那一年(1899年),叶圣陶六岁的时候,父亲送他进 私塾读书了。 塾师是当地有点名气的黄 先生, 文笔很好。叶仁伯把儿子托付给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 长者,是十分放心的。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放学回家后就督促他温习功课,还要背书,立下了“弗熟不得进膳”的家规。所好叶圣陶学习自觉,记忆力又强,并没有出现因 书背不出而吃不成饭的事情。在黄先生那里,叶圣陶读的是《 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过了 一年以后,叶圣陶又到了悬桥巷东南端的 顾家花园,跟随一位名叫张承胪(字元冲)的 老先生读《 四书》、《 诗经》、《易经》。张先生教书,认真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对学生 督责极严。他规定学生对所学内容要读熟背诵,否则就动用戒尺施以体罚。叶圣陶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用心读书,背诵都能上口。

叶仁伯勉励儿子熟读 圣贤书,但由于家境寒苦,他不主张像富户人家那样把 子弟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会和认识社会上的种种 人和事是务实的。“不识字好过,不识人难过”。叶仁伯抱着这种传统观念,让儿子跟着他出门到亲戚家拜年、 贺寿、吃喜酒, 清明节到 乡下上祖坟,秋天到乡下看收租子。这一切大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使他无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叶圣陶童年时代,就领略了 苏州民风民情的淳朴,也孕育了关心民间 疾苦的缕缕 情思。叶圣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围很浓的吴地,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斋堂殿馆、 庙院庵祠,甚至连城里的路名,都有来历;哪怕是一块 匾额、一个牌楼、 一座桥梁,都有 传说。父亲总要带他去看,说给他听,而且回家后还要求他回忆参观时的先后次序,作类似 日记的记录,作为“开笔”之前的写作训练。

叶圣陶到了八岁时起,就“开笔”作文了。老师出的 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作文之前,向他提示“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叶圣陶依照老师的吩咐,共写了八十多字。老师看到他写的 毛笔 小楷字方方正正, 文句又晓畅流利,说理通达,便不断地称赞,特别是对文章的结尾“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感到满意,情不自禁地在“尔”和“乎”这两个字的旁边,用红笔划了两个圈。叶圣陶高兴地把 作文本带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见儿子敏悟好学、 天资聪明,笑得十分开心。经过近两年的刻苦学习,叶圣陶大有长进,居然能够写出三百字以上的 经义 史论或 时务 策论的文章了。父亲急迫地希望儿子赶快成长,又将叶圣陶送进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学得更好,能够考上 秀才。父亲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说》里 所说的那样,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对待学习。叶圣陶明白父亲的企盼,决心勤学奋进。

父亲为了使儿子增长些 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带他到 茶馆听说书、听 昆曲。叶圣陶 小时候听了不少的书, 小书像《 珍珠塔》、《 描金凤》、《三笑》、《 文武香球》, 大书像《 三国志》、《金台传》、《 水浒》、《英烈》。这些大书小书,他有的不只是听了一遍,最多的听过三四遍。说书的,挥舞着 纸扇,拍打着 醒木,把故事说得活灵活现,各种人物的声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显了不同的 性格。听到精彩处,叶圣陶常常被悲欢离合的 情节牵引得不能自已。他时而因悲愤难抑表现出痛苦的神情,时而因喜悦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于其中了。叶圣陶更喜欢听昆曲,那典雅的 曲辞、优美的音节,那时而清柔温润、时而凄怆沉郁、时而高昂雄壮、时而哀伤感叹的 曲调,抓住了他的 心灵,让他百听不厌,甚至想到要去当昆曲 演员。苏州 地域文化的熏育,使他提高了 艺术审美的能力。父亲为他提供的这另一种教育的 课堂,让他学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他观察 现实社会的眼力。叶圣陶的父亲把家庭、私塾和社会结合起来,这种 教育方法是很开明的,使孩子受益不浅。

叶圣陶六年 光景的私塾生活过去了,他的人生将由 童年跨入另一个阶段。

1906年,以苏州 长洲县、 元和县、 吴县三县县名的 第一个字合成命名的“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创办起来了,叶圣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这所学校。

这所小学的 教师大多是才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有教唱歌和历史的章伯寅先生,有教 国文的 朱遂颖先生,有教 博物和 算学的龚赓禹先生,有教 英文的杜安伯先生,等等。他们热心于新的 教育事业,讲课动听入耳,显示了开阔的知识面,叶圣陶听得津津有味。他从老师谈论的革命思想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领悟。章伯寅先生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说:“地不离人,人不 离事。欲论人事,必 先知 地理。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要爱国就得先晓得我国的自然地理、历代英杰。”叶圣陶心领神会,咀嚼着老师所讲的这些爱国 大义。他懂得了要把爱国与 爱家乡这块 土地上的 山川草木结合起来,要了解与熟悉历代名人英杰创造伟业的历史。老师寓革命思想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如清泉滋润了叶圣陶的 心田,给他留下了难忘的 印象。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